APP下载

伊曲康唑联合火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2018-08-07唐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7期
关键词:色菌毛囊炎伊曲康唑

唐华

(广东省韶关市中医院皮肤科 韶关512026)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球形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毛囊性真菌感染,临床多表现为痤疮样皮疹及脓疱样丘疹等,伴有痒感,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对于马拉色菌毛囊炎多采用抗真菌疗法进行治疗,伊曲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效果,但存在一定耐药性,单纯抗真菌疗法治愈率不高,远期疗效亦难达预期[2]。随着中医学在皮肤疾病中的不断应用,提出热毒之证用火针治疗,具有引热外出、消肿散结之功效,对疾病转归具有一定的正面价值。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为例,采用伊曲康唑配合火针治疗,旨在观察其可行性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58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19~41岁,平均(23.23±5.68)岁;病程1~16个月,平均(7.11±2.08)个月。观察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18~40岁,平均(21.11±7.48)岁;病程 1~15个月,平均(6.78±2.84)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真菌培养显示为马拉色菌;沿病变皮损分布的待取穴部位未见皮肤溃烂、脓疮等现象;患者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入组前半个月内接受过其他抗真菌治疗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或脑血管病变者;对火针有强烈恐惧感或对伊曲康唑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伊曲康唑口服液(国药准字H20130425)治疗,空腹口服,100 mg/次(20 ml),2次/d,连续给药14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火针治疗,(1)穴位选取:病变皮损处。(2)针刺操作:嘱患者仰卧位,辨明病灶部位,以碘伏消毒患处,选用1 mm单头火针,使用酒精灯外焰将针体前段灼烧至通红,随后迅速垂直刺入皮损中央2~3 mm,刺入部位需准确,3 s后退出,再将针体前段烧红,以皮损中央为圆心分别于左右旁开1.5 mm各刺一针,手法宜轻,随后出针。以患者耐受情况为度,2次/周,持续治疗4周。因伊曲康唑存在“药物后效应”,治疗结束2周后复诊,进行疗效判定。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复发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清相关抗体含量。(1)疗效标准: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毛囊炎性丘疹或脓疱疹完全消退,局部见少许色素沉着斑,真菌镜检呈阴性,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皮疹消退70%以上,真菌镜检呈阴性,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皮疹消退30%~70%,真菌镜检呈阴性或阳性,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皮疹消退30%以下,或出现新皮疹,真菌镜检呈阳性,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中IgM、IgG及IgA含量。(3)观察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血清相关抗体含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IgM、IgG及IgA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gM、IgA较治疗前升高,IgG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IgM、IgA升高幅度和IgG降低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相关抗体含量比较(pg/ml,±s)

表2 两组血清相关抗体含量比较(pg/ml,±s)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针刺时出现明显疼痛感、瘙痒2例,治疗后逐渐自行消失,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1例复发,复发率为3.45%,对照组6例复发,复发率为20.69%,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3~4],马拉色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为人体和温血动物皮肤常驻菌群之一,主要定植于皮脂腺丰富部位。该菌致病需要内外因素综合作用,在皮肤皮脂腺分泌旺盛或皮肤免疫功能低下时,脂肪分解酶将毛囊部位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使毛囊扩张、破裂,毛囊内容物释放入周围组织,进而引起炎症反应。马拉色菌毛囊炎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易反复发作,复发率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伊曲康唑属二代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可杀死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质菌、芽生菌和曲霉等,对于表浅或位置较深的真菌感染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长期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可对肝脏产生一定损害,同时易产生耐药性,故常需联合其他方案以提高整体疗效。

中医认为,马拉色菌毛囊炎属“肺风粉刺”范畴,病本在肺,肺在体合皮毛,肺为娇脏,外感风湿热邪,则郁于肺经,内不能宣湿泄热,去毒邪,外不能固守营卫之气,日久则致毒邪蕴结于肌肤而发病,治疗上应调动内因,注重整体调节。火针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亦称为燔针、焠刺,利用火热之力直达病灶,可温通经脉、活血行气、开门祛邪、消肿散结,轻者可使毒气随火而散,重者拔引郁毒、通彻内外。现代医学认为[5],火针的作用是基于热效应能改善微循环的理论,即携高温直达病所,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病变瘢痕组织被灼至炭化,加上热力可调节皮肤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进而促进炎症消散和代谢物吸收,发挥增强免疫、消除炎症等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gM、IgA较治疗前升高,IgG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IgM、IgA升高幅度和IgG降低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伊曲康唑联合火针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调节血清IgM、IgG及IgA抗体水平,改善自身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综上所述,伊曲康唑联合火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确切,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且安全可靠,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荐。

猜你喜欢

色菌毛囊炎伊曲康唑
布替萘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分析
毛囊炎是什么,有毛囊炎要怎么办?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临床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联合氯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200例临床效果分析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对比
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男性念珠菌尿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马拉色菌临床鉴定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