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眶神经纤维瘤病致蝶骨翼发育不良的手术治疗
2018-08-07欧阳火牛吴祎炜程志华郭智霖
欧阳火牛 吴祎炜 程志华 郭智霖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3 000[1-2],因外胚层及中胚层发育异常,病变常累及皮肤、周围神经及中枢神经、肌肉、骨骼、内脏等多个系统。有一类患者以眶周、颞部及颌面部发生进行性生长的神经纤维瘤为主要表现[1],易致蝶骨翼发育不良,从而导致肿瘤常贯通中颅窝内外,故被称为颅眶神经纤维瘤病 (Cranio-orbital neurofibromatosis)[3]。尽管神经纤维瘤的病程多呈良性,但肿瘤的进行性生长常引起严重的容貌异常和功能障碍[4]。我科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共收治了8例该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8例患者,均为颅眶神经纤维瘤病致蝶骨翼发育不良,均依据NIH标准[5]确诊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男、女各4例,年龄8~28岁,平均年龄16.8岁,均为右侧颅眶受累,其中3例有神经纤维瘤病家族史。牛奶咖啡斑均于出生后0~1岁出现,0~2岁内出现眼睑增厚并渐出现上睑下垂,1~7岁出现视力障碍。患者均存在搏动性突眼伴眼球活动受限。术前患侧眼视力0.1~0.5,视敏度与病程呈负相关。
1.2 影像学检查
患者术前均接受增强MRI和三维CT检查,术后随访行三维CT复查。术前MRI检查发现肿瘤呈弥漫性生长,累及患侧眼睑、眼上肌群及眶周额颞软组织,海绵窦未见受累,未发现视神经胶质瘤;T1WI及T2WI中示肿瘤均呈接近脑白质的等信号;增强T1WI中,肿瘤呈现不均匀的结节状强化。术前三维CT检查发现,患者均存在患侧眶缘扩大,蝶骨大翼部分缺损同时伴蝶骨小翼发育不良,蝶骨体外侧及蝶鞍变形移位,颞叶经骨缺损疝入眶内,其中1例患者合并患侧颧弓发育不良。依据郭呈瑞等[6]提出的测量方法,患者眶缘面积较对侧平均扩大26.5%,主要表现为上下径增大,即眶顶上移及眶底下移。本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既往文献报道的结果类似[7-9]。
1.3 手术方法
手术采取翼点入路,半冠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骨面,并切除皮下肿瘤组织(切除颞部低位肿瘤组织时注意避免损伤面神经)。颅眶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颞部骨板相对较薄,开颅取骨瓣时切忌暴力操作,以免损伤颅内结构。局部切开硬膜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力,以便于还纳疝入眶内的脑组织。硬膜与眶骨膜结合多较紧密,分离时应仔细轻柔,如硬膜发生破损,则可取骨膜或人工材料严密修补。沿硬膜外暴露至中颅窝骨缺损的内侧缘,注意保护眶上裂及视神经管内结构,本组患者均未观察到肿瘤侵犯硬膜或海绵窦。经颅向眶内切除颅眶交界处及眶内肿瘤组织,肿瘤与眶周筋膜多分界不清,甚至与眼上肌群黏连,切除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多切除肌肉,造成眼运动障碍。部分切开眶周筋膜使眶内脂肪溢出,以填充因颞叶回纳而增加的眶容积。根据蝶骨缺损形态塑形钛网,覆盖颅底缺损部分,以钛钉固定于额骨眶板,还纳额颞开颅骨瓣并缝合切口。
神经纤维瘤血供极其丰富,部分肿瘤呈血窦样,术中应逐步切开,及时止血,以控制失血量。术后创面留置皮下负压引流,并加压包扎,预防皮下血肿形成。手术操作时,因术野狭小,对眶内、眶周结构的侵扰较多,为避免局部肿胀造成的眼球凸出与角膜暴露,可于术前缝合患侧睑缘。患侧解剖结构与正常生理状态迥异,解剖标志多不易寻找,导航辅助能够帮助精确定位,避免损伤重要解剖结构,也能有效辅助骨缺损的修复。
2 结果
本组8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术中失血500 mL。术后患者突眼及眼球运动功能改善,搏动感消失,视力无明显变化,上睑下垂留存。1例患者拆线后出现局部切口开裂,经再次缝合后愈合。本组未发生感染、出血、脑脊液漏、颅神经损伤、视力障碍加重等并发症。术后随访7~12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图1)。
图1 典型病例Fig.1 Typical case
3 讨论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突变位于17q11.2[10]。颅眶神经纤维瘤病(Cranioorbital neurofibromatosis)最早由 Poole[3]命名,肿瘤贯通中颅窝内外,累及眶周、颞部及颌面部,因而又被称为颅眶颞神经纤维瘤病 (Cranio-orbital-temporal neurofibromatosis)[11]、眶颞神经纤维瘤病(Orbitotemporal neurofibromatosis)、眼睑神经纤维瘤病(Orbitopalpebral neurofibromatosis)[12]或眶面神经纤维瘤病(Orbitofacial neurofibromatosis)[13]。
该病多于儿童期起病,首发症状常为眼睑增厚肿胀,随着病程进展,上睑逐渐增厚下垂并出现提睑障碍,可进一步导致严重的弱视[14]。肿瘤直接侵犯眼外肌或挤压眼球、泪腺等眶正常结构,可引起眼运动障碍、眼球疼痛、溢泪等[4,6,15]。 球后肿瘤增生可导致眼球凸出、下坠,肿瘤沿皮下间隙蔓延则可导致额、颞及颌面部软组织肿胀,最终出现严重的畸形外观[16]。
该病的骨质异常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蝶骨缺损[2]。蝶骨大、小翼部分或完全性缺失,导致眶上裂增宽,中颅窝与眼眶直接沟通,颞叶可经由此缺损疝入眶内,引起搏动性凸眼。但也有少数患者因眶内容物疝入中颅窝而引起眼球凹陷[17]。眶内肿瘤的增生还可引起眶顶上移、眶底下移、颧弓发育不全乃至眶底缺损[9]。蝶骨缺损发生的原因至今尚不明确,是中胚层发育异常直接导致了蝶骨的发育不全还是继发于其他因素,目前尚存在争议[18-19]。
大约2%~16%的颅眶神经纤维瘤病可能发生远期恶变[20],但多数情况下该病仍呈良性转归。尽管如此,肿瘤多呈弥漫性生长,瘤组织缺乏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使得全切肿瘤的可能几乎为零,肿瘤复发几乎不可避免。虽然手术疗效差强人意,但尽可能彻底地切除肿瘤仍是目前神经纤维瘤病治疗的唯一选择。颅眶神经纤维瘤病的手术时机选择尚无定论,建议早期手术以控制眼眶畸形进展、保护视力及眼运动功能[9]。
颅眶神经纤维瘤的切除既可经颅完成也可经眶进行[3,12,21]。 但根据 Jackson 等[17]的分型,对于同时累及眶周软组织及蝶骨的神经纤维瘤病,经颅入路是更优的选择。额颞入路能够更好地暴露前中颅窝,分离黏连的硬膜与眶筋膜,还纳疝出的脑组织,必要时还可经硬膜下切除胶样增生的颞叶,修补硬膜破口与颅底缺损时也具有更好的视野[22];回纳疝出的颞叶后,部分切开眶周筋膜,使眶内脂肪溢出,能更好地填充扩大的眶容积[23]。1929年,Dandy[24]就提出了自体骨瓣修复颅底缺损,但移植骨吸收、骨瓣移位等常导致修复失败,搏动性凸眼复发[3,11,25]。 随着材料学的进展,钛网、PEEK等多种人工材料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骨吸收的问题,而个性化设计的人工材料也能更好地模拟颅底的复杂解剖构型,极大地提高了修复的成功率[26]。
我们认为,经额颞入路眶壁修复,术前三维CT非常重要。蝶骨大翼缺损致眶外侧壁骨质缺损,眶腔畸形常伴有蝶骨小翼发育不良致前颅底(眶顶壁)异常缩窄,因眶上裂增宽致入眶神经血管复合体向外侧面异常移位,术中如按正常额颞入路分离,常会导致分离解剖困难。根据个体情况不同,在术中自前颅底硬膜处钝性分离,且可双极电凝硬膜使其收缩后出现界限,然后自前向后在眶上裂内侧行隧道分离硬膜和眶筋膜,可同时切除眶周肿瘤。在此过程中需观察眶筋膜上是否有神经异常走行。因入眶神经血管复合体外移,我们在2例患者的术中观察到眶筋膜上有神经向内移行,要注意避免伤及。我们建议在分离过程中双极电凝的使用要尽量仔细,滴水要淹没双极电凝头端,使用切除脑干肿瘤的水下操作双极技术。手术分离方向自前颅底向中颅底,如有静脉出血即考虑海绵窦边界,可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同时注意修复材料自分离隧道插入时对海绵窦的保护。
综上所述,颅眶神经纤维瘤病的治疗极具挑战性。蝶骨翼发育不良致眶上裂增宽及入眶神经血管复合体外移等问题,导致并不能完全依赖术前头部模型及导航模拟,但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合理的手术计划、细致的术中操作和个性化的围术期管理,仍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今后我们拟应用术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以判断入眶神经血管复合体位置,结合术中导航技术,进一步实现精准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