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粉煤灰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2018-08-06杨树林

魅力中国 2018年23期

摘要:以传统的热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为原材料,在酸和高温的条件下,得到一种具有高吸附能力的复合粉煤灰。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复合粉煤灰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通过改变体系的某一变量进行着重观察分析,探讨复合粉煤灰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最佳条件,最终发现在体系pH为8.0,粉煤灰的投加量一定,体系温度为20摄氏度时,复合粉煤灰对金属离子的吸附率可以达到峰值。

关键词:复合粉煤灰;吸附性能;体系变量

一、前言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工业发展中煤的大量使用也导致了粉煤灰的大量产出。以中国为例,粉煤灰的年产量超过1亿吨,但能够得到二次使用的不足其中的5%。

工业废水包括废水、污水、和其他液体,也均指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包括工业生产材料、中间产物、副产物和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实验室的条件,模拟工业废水的处理办法,优化工业废水的处理,善用各种原材料,二次材料,从而减低工业污水处理的成本。

二、实验部分

(一)含重金属离子模拟液的配置

称取硝酸铬,硫酸铜,硫酸锌适量,分别置于不同的烧杯中,然后分别配置3g/L的Cr6+,Cu2+,Zn2+溶液作为储备液,同时准备一定浓度的稀释溶液,用来实验使用。

(二)粉煤灰复合

粉煤灰的复合主要是用化学途径或者物理途径处理粉煤灰,改变粉煤灰表面和孔状结构的粗糙度,提高粉煤灰的比表面积,从而提升粉煤灰的吸附性能。本实验将采用酸复合的办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用硫酸溶液浸泡粉煤灰于常温下处理24小时,通过洗涤、过滤、干燥,最终得到硫酸性复合粉煤灰。经过分析,复合粉煤灰的比表面积和吸附量与粉煤灰相比有较大提升。

(三)吸附试验部分

取已知浓度的重金属离子模拟液适量,加入500mL烧杯,加入去离子水至400mL,加入已知量的复合粉煤灰,进行pH值的调试,并在室温中进行充分搅拌反应30分钟,充分静置后,取上层清液进行测定,计算粉煤灰的吸附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粉煤灰与复合粉煤灰对重金属离子模拟液的吸附性能比较

称取相同质量的粉煤灰與复合粉煤灰,分别加入两个烧杯中,再往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400mL的已知浓度的重金属离子模拟液,调节体系pH为8.0,充分搅拌30分钟,30分钟后,对上层液体进行分析,计算吸附速率。

由于粉煤灰中含有相当一部分碳的成分,这一部分的碳成分已经起到了活性炭的作用,在经过酸和高温的条件后,这部分的碳的表面的孔隙变得更加密集与粗糙,使得碳的比表面积相比较复合前有显著的增加,使得这部分碳的吸附能力提升了一大步。

通过计算结果可以得知,粉煤灰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始终没有超过65%,而复合粉煤灰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则有了明显的提升;但随着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的增加,粉煤灰和复合粉煤灰的吸附性能都有所降低。

(二)复合粉煤灰投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准备若干500mL烧杯,取已知浓度的重金属离子标准液适量,放入烧杯中,加入去离子水至400mL,分别加入已知量复合粉煤灰,调节体系pH为8.0,充分搅拌30分钟,然后静置30分钟后,取上层清液进行分析,计算吸附率。通过改变复合粉煤灰的投加量,进行比较吸附性能的差异。

最终结果得出随着复合粉煤灰的投加量的增加,吸附率也随之增加,在复合粉煤灰投加量相对值为62时达到峰值;随后增加复合粉煤灰的投加量,吸附率也会保持在一个峰值的水平。

(三)体系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取已知浓度的重金属离子标准液适量,加入500mL烧杯,加入去离子水至400mL,加入已知量的复合粉煤灰。,利用酸或者碱进行体系pH的调试,室温搅拌30分钟,充分静置,取液进行分析;

随着体系pH的增加,复合粉煤灰的吸附性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在体系pH值为8.0时,吸附性能达到最强,随后体系pH值的增加,使得吸附性能呈现出减弱的趋势。

四、结论

1.复合粉煤灰性相比较普通粉煤灰而言,具有更丰富的表面孔状结构,使得复合粉煤灰对于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具有更高的效率。

2.在整个复合粉煤灰吸附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体系pH值,通过实验可以看出,过酸或者过碱的环境均不适合复合粉煤灰的吸附,只有当pH值为8.0左右时,复合粉煤灰对工业中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达到最高值。

参考文献:

[1]吴泓,郭明珠.高效粉煤灰水泥技术的推广潜力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06-01

[2] 张艳荣.粉煤灰在建筑材料中的资源化利用[J].中国建材科技.2008-04-01

[3]杨子立,刘红光,顾锡慧,李立峰. 改性粉煤灰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工业水处理2011-03-01

[4] 张凡.微波-酸改性粉煤灰吸附再生废润滑油研究[J].环境保护技术及装备.2016-01-01

作者简介:杨树林,男,1997-11-18,安徽省宿州市人,本科在读,专业:材料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