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与记者的素养

2018-08-06申丹

魅力中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素养

申丹

摘要:作为广播媒体,要想在众多媒体特别是同类媒体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媒体记者自身过硬的素质和敏锐的新闻洞察力,还需要靠什么抓住瞬间出现的新闻机遇?如何面對相同新闻素材做出与众不同的新闻报道?笔者认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应急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新闻报道;突发;素养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而恰恰是这样的突然发生的事件,通常会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所以,这类事件也被各新闻媒体作为报道的重点。作为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广播,除了具备运行成本低等资源优势外,还以播出信息短小精悍、以声见长、语句通俗流畅,适应不同层次听众,在最快的时间内传递最新信息等特点在主流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此,对于广播新闻记者来说,能否及时、准确、生动地做好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也是检验和衡量其业务水平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那么,广播新闻记者具备哪些综合素质才能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呢?

一、要具有强烈的时效意识

较强的现场观察和描述能力,可以为听众呈现生动的现场氛围。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短时间甚至瞬间,是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事物、环境和人发生的急剧变化。因此,广播新闻记者要抓住转瞬即逝的变化,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摸清楚,记录下来,并选择事件现场的最佳观察点,为描绘事件现场提供有利保障。尤其在做现场连线报道时,要快速组织语言,生动、形象地将现场的情况传达给受众。语言要准确、简炼、清晰,描述事件现场要层次分明、表达流畅,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唤起听众的联想思维,以及强烈的现场感,以满足听众既获知信息、又获得某种真切的现场感受。“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掌握话语权,占领制高点,坚持三贴近,畅想主旋律”。这也是媒体做好突发事件报道需要把握的一个大的原则。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国家也有一个明确的20字方针:“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效开放、有效管理”。因此,这就引出了做好突发报道需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导向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在采访过程中在对内容选择上有导向,时机把握也要有导向,分析评论更要有导向。这个导向体现在对事实的选择当中。一个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它可报道的素材是非常多的,媒体的选择角度是非常大的。但是,选择什么报体现了媒体的立场和倾向,这些事实必然蕴含媒体对这个事件的价值观,这也为良好的舆论引导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要具备把握报道尺度的能力

突发事件有可能出现悲惨的场景,这就要求广播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明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控制自我的情绪,保证采访的正常进行,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此外,还有一些突发事件有新闻价值,但价值不大,就可不必做现场报道,有的突发事件新闻价值非常重大,但受政策、法规等影响,也不宜做现场报道。其实,突发事件能否报道、怎样报道,报道到什么程度、选择什么样的角度,这都来自于记者平时的日积月累,对方针政策、路线思想、纪律规定的掌握程度,也体现着记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要有整合新闻资源,充分挖掘事件新闻价值的能力

任何一个突发事件,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否都具有典型意义、是否能提炼出主题、是否有启示作用,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现场要把事件的来龙去脉采访清楚,把该突发事件中的联系人、事物和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拿到第一手素材,通过资料的整合,深究其事件背后的原因,使事件的新闻价值一点点浮出水面,这样,使突发事件更深层次的新闻价值被挖掘出来,给予听众以警示、启示的作用。

四、要有大局意识,注重社会效果

采访事件现场的记者头脑要清醒,要明确采访目的。对突发事件报道,一定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原则,充分考虑事件的敏感性、复杂性和报道后的社会影响,能否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好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事件本身的解决,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新闻记者要冷静处理,帮忙不添乱、热点不增温,有利于大局、有利于改革、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稳定。

五、广播应急机制的构建

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特点,一般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及影响。比如海啸、地震等灾难发生后,往往危害社会稳定。2008年5月12号14点28分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抗震救灾信息,特别是在地震灾区成为“信息孤岛”的困难时期,《汶川紧急救援》特别直播成为灾区民众唯一“触手可及”的信息来源。“特别直播”节目从第一天起就逐步加大心理干预和医疗救助、卫生防疫等有关内容,实现了媒体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信息公开的力量以及媒体在整合国家功能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六、用评论解读提升新闻人文价值的社会意义

广播新闻报道如果仅仅停留在传播一个新闻事实或描述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显然难以赢得受众。因为受众对于新闻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特别是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不仅仅想知道“有什么”、“怎么样”,更想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对于受众的这些需求,目前的广播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对新闻价值的深度化阐释,就是一种“解读式新闻”。广播媒体在对新闻事实播放之后,利用主持人或本台评论员的评论、专家对新闻事实的看法、融会背景事实或其他媒体的观点等形式来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作全面、深入、立体化的报道,从而提升新闻信息的含量,深化新闻信息的内涵,形成一个围绕中心事件报道的新闻超级链接,使广播新闻报道具有时代感、历史感、时空感,从而形成一个“新闻舆论场”。在这一过程中,把一个孤立的新闻事件通过主播和嘉宾的几句精炼到位的点评以此“惩恶扬善”,既对当事人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又对整个社会有警示和教育作用,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引起受众思考,从而强化传播实效。

总之,由于突发事件突如其来、难以预料,这也对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一个挑战。首先,广播新闻记者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突发事件因其特殊的时效性,一旦公布于众,可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因此,广播新闻记者要恪守职业道德,坚决抵制“人情新闻”、“有偿新闻”。同时,记者要全面真实报道真相,要用真诚的人道精神关注灾难,而不应恶意炒作,随意捏造新闻。

参考文献:

[1]姚远,霍邢平,袁天志.《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变考验舆论引导力》, 《中国记者》2009年第1期

[2]童兵.《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与传媒宣泄功能》, 《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素养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兴趣与爱好
新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