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明寺塔
2018-08-06郑艳
郑艳
乾明寺塔位于鄢陵县城西北隅龙形岗上。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明寺塔始建于隋仁寿四年(604年),北宋曾重修。据1996年在塔刹中发现的明代《重修舍利宝塔记》记载,原塔高一十八层,明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因地震塔身九级以上坠地,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修时建成十三层,改铁质塔刹为风磨铜刹。现存乾明寺塔为砖结构六角十三层楼阁式建筑,高38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塔基青砖垒砌,青石压条,平面六角。塔身六角圆形倚柱,每层檐部均施砖雕斗拱,七层以下为双挑鸳鸯交手拱,七层以上改为单挑,卢斗幽度明显,下置砖雕普枋和栏额,瓦檐挑角,各角置青石套兽,上悬风铎。塔身一层南面有佛心室,北面有拱形洞门,内设台阶可旋登至八层,第二层砌砖雕直棂假窗3个,第三层嵌砖雕佛像8尊。塔身镶嵌有佛龛14个,拱形洞门10个,巧妙结合,错落有致。塔刹为二层仰莲承檐,上置金属盘托宝珠。塔通身呈浅橙色,每当晴日,在灿烂阳光的沐浴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塔刹塔身交相辉映,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已成为鄢陵人文景观的标识性建筑。
塔下原有乾明寺院一座,始建于唐贞元三年(787年)。史书载:“鄢陵古邑,跨岗为城,西北隅据岗为寺,地当乾位,寺因以名。”原寺内殿宇辉煌,香火缭绕,诵声如潮,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每当诵经劳累之余,佛家弟子就在寺前空地上栽种花草,并开挖一个人工湖用于浇灌,湖内种荷,湖边植柳,天长时久,乾時寺便成了一年四季百花竞放、姹紫嫣红的大花园。明嘉靖元年,因地震乾明寺受损,今寺废塔存。
1996年在对塔进行整体维修时,从塔刹内发现明代鎏金铜佛、十八罗汉铜像及《大方广佛华严经》、《药师经书》等48件弥足珍贵的文物。其中刻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共十卷)是迄今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稀有版本,河南省文物局修复整理装裱后,成为河南省珍贵的古籍善本。
乾明寺塔建造年代久远,风格独特,结构严谨,保留有多个时代的建筑作法,对研究古代砖塔结构及建筑技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