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的传统社会形态及现代社会的出现
2018-08-06李梦雅
李梦雅
本文从即将到来的工业化这一视角出发,阐释《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以下简称《漫游时代》中的传统社会形态及现代社会的出现。通过对《漫游时代》中的某些旧时代与新时代的代表人物及其计划与行为进行详细阐述,来展现当时的现代化进程。
美国研究传统社会的著名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传统”的基本涵义是“世代相传的事物”,具体地说,传统包括物质实体,包括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信仰以及惯例和制度。其实质就是崇尚过去的成就和智慧,崇尚蕴含传统的制度,并把传统社会的行为模式视为行动的指南。“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现代是学者所设的二元观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如世俗/神圣,民主/专制一样。但这种二分法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是不科学的。在歌德的这部作品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两个概念被称之为“无标准定义的开放性概念”。虽然乍一看两者完全不同并且是对立的,但实质上它们之间是一种特殊的辩证关系。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性的突破和否定,但也包含着对传统中积极因素的肯定和发掘。
就这点而言,《漫游时代》可以解读为对社会经历的反思。在这部作品中歌德以典型的社会文化现象来阐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为当今发展中的社會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反思途径,具有现实意义。歌德为何选择在《漫游时代》而非《学习时代》中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两部作品发表期间欧洲的封建制度被废除了。在《漫游时代》中歌德对政治进行了强烈批评,并持有一种反对政治的基本态度。另外,从中可以领会到歌德面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所具备的危机意识。其中既包括传统社会的遗留问题,也包括现代社会初期出现的问题。
首先以叔父的庄园为例。叔父在他的庄园中试验现代社区管理模式,进行建设适于居住的世界改良实践。这一社会设想具有开明专制特征。叔父被描写成一位卓越的男子,一个具有求实观念的人。的确如此,他按他务实的风格把那句自由主义的格言“给大多数人以最好的”改为“给许多人以所希冀的”。原因在于,在他看来,这大多数人既不会出现,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更不会让人查找出来。而许多人却总是在我们周围,他们希望得到什么,我们知道,他们可能希望得到什么,我们可以思考,这样就总是可以做些有意义的事。这一观念与歌德的个人观点相契合。此外,歌德同样对叔父身上的开明专制特征进行了批判,尤其针对其自由主义的思想。叔父遵循自由主义的思想,他接管家族的田产,善于用自由思想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在他的社区里,宗教自由是理所当然的事。他允许居民出于不同的目的使用各种建筑物,又出钱为每个教区修建中等大小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可以供教区做礼拜用,还可以用来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尽管如此,对叔父的社区改革模式的描述是多层次的。反对他那开明专制主义的特征并不等同于要抹杀他取得的成果。这也对威廉最后的成长经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威廉离开这个社区时,他感觉到,自己在这里的经历以及收获都超出了自己的期望。但在后来,他对自己在这里所学到的东西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与吸收。
叔父这一人物形象一方面非常重视传统,另一方面他也牢记:不论是在社会还是经济领域,传统只有一直生气勃勃地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它才能保持活力。因此,威廉在叔父那里所做的观察,所积累的经验令他更加确信:传统与现代绝不会相互排斥,而是互为条件,相互依赖。没有传统的依托,现代化难以成功。保留传统是为现代化打下更好的基础,而现代化则是为新的传统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另外,出现在《漫游时代》前两章的圣约瑟的故事也体现了19世纪传统与现代的状况。描述约瑟故事的两章都影射一种倒退趋势,重建修道院充分体现了这点。立足这一点,可以把《漫游时代》解读为对传统事物的错误性复苏的一种警示。约瑟的故事在这里是一个警示信号。虽然威廉与约瑟是同时代的人,威廉对约瑟这种不进反退的行为趋势表示理解,但他并不赞同约瑟的生活方式,因此他想尽快踏上新的漫游旅程。
此外,社会现代化进程在教育问题方面也有所体现。起初,威廉坚持认为一种多方面的教育是有益处的、必要的。但后来他把他的儿子费利克斯安置在培养新时代公民的教育省,在那里会学习“三种敬畏礼拜方式”,即一对神明、二对地灵、三对同伴的敬畏。“集体意识”是教育省人才培养纲领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社会集体利益,教育省的学生必须放弃个人需求。另外,由于现代社会中的工业化对专业的分工要求越来越细,因此技能培养也很重要,每个人都要有一技之长。其次,一方面,教育省里学生的服装多彩纷呈,没有统一性,原因在于教育省不愿被视为一个极端专制的机构。但另一方面,他们有一些极端严厉的措施,比如:对叛逆学生施加严厉的惩罚,宣布他们为不配表示敬畏的人,即禁止他们做敬畏姿势,强制他们显出自己粗野和没有教养。教育省头领制定的严格要求和规定远远超出了教育设想的范围。这里不会放任学生任意发展。
德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还体现在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上。在传统社会中通过遵循“理智原则”而实现共同生活的目的是可能的,但在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初露端倪的现代社会,若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须采用暴力手段,甚至利用警察国家这一形式。《漫游时代》中也提到,当一个社会极需依靠警察手段,而非法律手段进行治理时,个人便无权利可言。此外,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方面。实践活动仅仅是工具,只有当它为某个目的或收益服务时,那么它才变得有意义。因此威廉总是三思而后行。但歌德强烈反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这种关系。他认为,社会中的个体并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工具,还是积极的、行动的、思考的主体。最开始,对于威廉来说,理论与实践之间没什么关系。但当他结束学业,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后,他明白了,仅仅通过观察一样事物,是无法真正认识它的。只有通过实践探讨,付诸行动,才能了解它的本质。他最终领悟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漫游时代》中有各种不同的殖民地和居民点建设的社会设想与实践,包括叔父的现代社区管理实验模式,雷纳多的新大陆移民计划以及奥多亚德的社会改革项目。这些项目的基本出发点是顺应新时代。虽然这些设想给威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并没有为此振奋。
《漫游时代》中还批判性地描述了19世纪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条件及其带来的后果。歌德以年轻寡妇苏珊娜的助手成为修棕片匠的妹夫,从而建立合作关系为例,表明了他的批判态度。有了这层关系,就能在纺织村里展开协作,安装机器,机器生产迅速替代手工业生产。歌德批判的正是纺织娘们面临的由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发展对传统生产方式造成的致命打击和由此产生的生存威胁。小说对工业化的发展没有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歌德通过助手的例子表明了他的认识:生产资料私有制与新时代更加自由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在这样的背景下,威廉主张保留尚存的人性。他那先思考后果再采用手段行动的特点对他是有益的。歌德对新时代面临的种种问题不只是进行批判,他也尝试着寻找解决方法,一种个人和社会都能接受的方法。
以上对社会与文化现象的探讨表明,个体要融入一个新社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在威廉身上得到了有力印证。一方面他不愿意,也无法融入新时代,但另一方面他也不想回归个人世界,与世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