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学科核心素养 构建活力课堂
2018-08-06涂勤波
涂勤波
摘要:部编《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德育课程,这门课程要求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相结合,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他们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因而,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应着眼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活力课堂,才能真正达成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本文努力探讨着眼学科核心素养 构建活力课堂的有效策略,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活力;课堂
一、着眼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活力课堂教学目标
部编《道德与法治》从教材统筹来看,以生活逻辑为基点,构建三年教材体系。因此,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育实践,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时刻体现对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关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这是构建活力课堂的基础。如,七年级以学校生活为逻辑框架,八年级以社会公共生活为逻辑框架,九年级以国家政治生活及全球視野为逻辑框架。其中,七年级上册(后简称七上)作为初中生活的开端,不仅是本课程学习的起点,也是全套教材的逻辑起点,它是三年课程全部思想的萌芽,即青春生命的自我认识从这里开始;七下内容设计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凸显青春生命,提炼确定了《青春时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以及《走进法治天地》等四个学习主题,突出体现初中生活的青春文化色彩。
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目标预设方面,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寻找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如我在教学《走近老师》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老师”这一核心概念,明确“老师”概念内涵及职业特点,这是学生走近老师的前提。为此,我基于学生生活中与教师交往的经验,设计了“漫谈教师”的教学环节,对学生布置了“描述你对‘老师一词的理解”的学习任务。通过话题的探讨进行课堂学习的预热,让学生明白“老师”一词自古有之,时代在变,其基本内涵未变;“老师”是给我们带来知识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具有自己职业的特点。从而让学生在引入概念环节就能够了解“老师”,知道“教师的职业特点”。
二、着眼学科核心素养引导课堂合作与体验探究
课堂合作体验探究学习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及实践的基本要求。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编写更多的采用调查研究、角色扮演、讨论辨析等方法,这更好地体现了对“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因而我们的教学则更应该以学生的“学”的活动展开,各环节的安排都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课堂上学生们能经过充分的自学理解,提出问题,在课堂中通过交流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经历着知识的发现、验证,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着实际的接触,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了经验和智慧,获得了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另一方面,集体生活是初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原地,个性发展又与社会性发展相辅相成的。课堂上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能更好地使学习成为一种合作关系,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的能力。教材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教育,重视和培养人的责任担当,同时重视集体中的民主与自治,发掘集体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强调集体对个性的丰富与完善,引导学生学会过共同生活、公共生活,使集体主义教育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的方向拓展。
对于合作学习的重视,我们应深入地思考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效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应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而小组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七上第六课《“我”和“我们”》意在帮助学生感受集体生活对于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着力从初中生已有的集体生活经验、对集体的感受出发,力图避免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简单化告知。在合作学习时,我们应特别注意对合作学习的目的任务的要求、对小组的分工合作、职责的指导,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学习与能力的提高,使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其次,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质量也影响着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我们的课堂应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的认识从自己学习体验感悟出来,从实践中体验出来的,更好地引发个体与群体思维碰撞。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出现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才会呈现出了动态的生命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三、着眼学科核心素养开发整合课程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应立足于学生身边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从单一走向丰富,由单向走向综合,更好地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关注学生的生活发展这条主线,善于整合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这一环节是在前面“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等栏目的行动策略,导向实践的脚手架分析基础上拓展延伸,不仅有利于把学生的视野转移到课外,还可实现德育课程知行合一的有机“整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所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不能局限学科或教材,在学习内容的资源开发上,有视频、实物、图片、书本等可以利用的课堂学习的资源;在学习形式的资源开发上,有小组体验合作探究展示、学生实践汇报、校内外的文化活动、主题教育等都会成为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程的良好载体。《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只有把课内外的有效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出来,才能彰显出课程的育人价值,真正实现各学科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协同。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着眼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科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着眼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真正落实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构建活力课堂,这样才能真正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现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