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理论的突破与窠臼
2018-08-06张玄烨
摘要:新小说兴起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是战后一批有理想的文学创作者对于新的小说形式进行的有益探索。新小说派着眼于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反对作家对于文本的主观介入。淡化在传统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和情节,消解故事的深度和意义,要求真实地描写人物心理。改造了传统小说中人物的描写方法,寻求小说的叙述结构与现实的生活结构的对位关系。新小说派的理论探索虽有不足之处,但是它对于小说创作的手法革新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小说;小说革命;艺术局限
一、为反传统而生的新小说派
新小说是上个世纪产生于法国的一种对小说新模式的探索,它兴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兴盛于六十年代,于七十年代起逐渐衰落。
新小说的代表人物有罗伯·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米歇尔·比托尔,还有一些在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与他们相接近的外围作家和同路人,如克洛德·西蒙、玛格丽特·杜拉、艾丽萨贝特·波尔克罗尔、西默娜·雅克马尔、菲利普·苏雷、克洛德·莫里亚克等。
新小说派认为在当时,传统的创作手法已经令小说的发展停滞不前,需要有一种新的创造性力量对其进行改造,因而新小说派希望能在人物、情节、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展现了与传统决裂的姿态。罗伯·格里耶的仿侦探小说《橡皮》先声夺人,为新小说派登上文坛打响了第一枪。
新小说派在文坛出现后,就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这些新小说派的代表观点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说法,但是总体上来说是殊途同归的,他们的观点之间相互依靠、相互纠偏。除了代表人物亲自从事文学创作外,新小说派还有自己的理论观点,甚至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在这样的努力下,新小说派作家成绩斐然,克洛德·西蒙在1985年因“在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中,把诗人、画家的丰富想像和对时间作用的深刻认识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新小说派作家的艺术观
新小说派作家虽然各自的艺术观稍有不同,但如果汇集起来仔细分析,还是有其相同之处的:他们否定传统小说中对于情节和人物的重视,希望小说仅作事实描写而不做过多的评价,即使是心理描写,也要符合其客观的真实性。这样的结论在对罗伯·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米歇尔·比托尔等作家的观点做整体性了解之后便可得出。
(一)贬低人物和情节的重要性。
新小说派的作家认为,当今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无论是社会现实还是人物心理都很难清晰地做概括性的把握。传统小说重视人物和情节的描写,把本来复杂的生活概括起来用肯定的语气写在小说里,把生动的生活固定化,反而是对文学创作的意义的误读,是作家主观意图的体现而并不是真正的生活现实。所以传统的创作手法应当摒弃。
他们认为,作家应当在纯粹客观的立场上把握现实生活,用不含倾向性的语言把生活书写下来,把人和事物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这样的观点类似于罗兰巴尔特的“零度写作”,把精力全部用在客观地描写事件和生活的新小说派因而也被戏称为“物体派”“视觉派”“大眼睛派”“摄影派”。
新小说派作家反对创作中的主观主义观点,他们反对在小说中宣泄个人的情绪,反对反讽、谴责和对人物的美化和丑化,认为在小说中宣泄个人情绪是不妥当的。他们觉得混乱是现代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如果每个人都对现实生活用自己的主观意图进行框定和改造,那么无疑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必定是不真实的,至少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性又反过来限制了我们对于真实性的追求,掉入主观主义的窠臼。
新小说派作家的这种创作观点并不是无源之水,如果结合上个世纪西方在战后人民茫然的精神状态和混乱的社会情景,就可以理解了。
(二)消解故事的深度和意义。
在传统的小说中,作家追求的是通过刻画人物、叙述情节,引发读者的思考,用深度引领阅读。但是在新小说派的理论中,对于深度的追求被消解了。
他们倾向于用纯客观的语言叙述故事,对文本的态度不偏不倚,不去引导读者作相应的价值判断,也不设图用表面的文字引出什么大道理。他们拒绝深度和意义,把物从千百年来形成的庞大的象征体系中解放出来,使得人们能够从更加客观的角度看待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
(三)真实地描写人物的意识流。
新小说派作家不在意人物的外在特征,如形象、性格、生活经历等等,而是重视对人物做客观真实的心理描写。不论人物的心理是多么的混乱和冲突,都要予以客观的描写,而不能对人物的心理特征做歪曲和强行解读,否则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强行扭曲了人物。
他们的这种创作倾向受到了精神分析学说和现象学的影响,认为现实世界的不可知性和人的心理的复杂性注定了不能有纯粹肯定的精神状态。人的心理变化万千,作家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客观无倾向性的笔法再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四)“潛对话”和对传统人物语言描写手法的改造。
在小说的写作手法上,新小说派也进行了探索。
为了更加准确地对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新小说派理论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潜对话。潜对话是人物深埋于心底想说却不直接表达的话语,它隐晦、含蓄,是表层人物对话的根据和根源,是说话者的真实意图的语言表现,是人物想说又未能说出来的隐藏话语。
对于传统小说中的后缀和前缀,如XX说,XX谈及等等,新小说派作家也是表示不屑的。他们认为这些小框架不符合人物真是的话语状况,打断了人物的意识流,也严重影响了读者阅读的连贯性,是极其得不偿失的。
对于这些对传统人物语言描写手法的改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从读者阅读的角度而言,潜对话的描写减少了作家对于人物的改造,把真实的人物心理客观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混乱却纠缠万千的话语下有深刻的人性值得读者诸君探索,这也增加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注入。
对于传统小说中多余词语,如XX说的删减,增加了阅读的连贯性,使得文本中的对话更类似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
(五) 小说的叙述结构与现实的生活结构的对位关系。
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小说是表现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最好载体,小说的叙述结构要与现实生活的结构相适应,小说的结构要适合于表现瞬息万变的生活情境。新小说派作家用小说的叙述结构与现实的生活结构的对位关系来表现对于世界的理解与把握。
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新小说派作家认为小说的结构不应该像传统的小说一样是单线条的,小说的叙述结构应该犹如一条河流,它的结构是复调的、甚至是多重交叉的,在小说中各种场景、各种任务以及事件相互交叠,共同构成了纵横捭阖的叙述结构。在小说中,为适应这种变幻的结构的需要,时间和空间都是可以流动和交错的。
新小说派的这个观点冲破了原有的对于小说时空结构的束缚,开启了人们对于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多层次思考的新视野。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冲破看似有违科学,实际上却在客观上真实地反应了现代人的心理。
三、新小说派的开拓与理论的未完成
在上个世纪的新的历史和现实情境下,为了更好地完善文学作品的创作,开拓写作的新疆域,更好地体现对于新的社会现实的思考,新小说派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他们试图在小说中还原真实的人性和社会,在小说的创作手法、作家的创作心理、小说的本体价值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这种行为有在小说本体论上的对于小说文体本身不断进步的内在需要,也符合新的社会对于文学创作的客观要求(战后西方的社会背景),同时也是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说、现象学等新兴的心理学派对于文学施加影响的证明。
但是新小说派作家在理论上的开拓并未走到尽头,新小说派的艺术作品也并不是尽善尽美的。过分要求小说的客观真实,殊不知小说艺术本身就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过分强调客观会使得小说走向自然主义的窠臼。
另外,反对对于人物和情节的描写在现实的小说写作中是很难做到的,难免会留下情节和创作的痕迹,这样的纠结破坏了小说的内在完整性,使得新小说的小说作品难以卒读、有价无市。
新小说派的尝试虽说并为尽善尽美,但它依然给予后来者新的探索空间:
(1)在描写人物和构建情节的同时,小说中的心理塑造同样重要,好的心理描写能够以點带面地展示出现代人的生活处境和内心状态。
(2)改进小说的语言描写手法,使得读者在保持阅读的连贯性的同时,减少叙述痕迹,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小说的叙述结构与现实的生活结构的对位能够使得小说更好地反应现实的社会生活。
文学艺术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可以自成一体,但作家有社会责任,需要用自己的笔去反应现实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广西:漓江出版社.1987.03
[2]谈应国.法国新小说派创作方法分析.作家杂志.2011(12)
[3]徐海燕.谈法国当代小说异象——“新小说”.哲学文史研究.2015(11)
[4]严泽胜.新小说:写作的历险.外国文学研究.2001(2)
[5]杨剑.新小说派对小说艺术的探索.南京大学学报.1994(2)
[6]张晓惠.文学中的水泥森林——浅论法国新小说.大学教育.2014(5)
作者简介:张玄烨,1992年8月,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