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枪炮、病菌与钢铁引发中日两国历史的思考
2018-08-06孔文超
“美国的历史就是关于我们大陆的广大地区如何成为美国人的地区的故事一样,俄国的历史就是关于俄国如何成为俄国人的俄国的故事。”戴蒙德接着又说“近代民族大熔炉这一普遍现象的重大例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中国从秦朝统一开始,从那时大多数世纪里就一直保持着统一的局面。中国优质的地理条件和高产的集约农业使中国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在技术上一直领先全世界。然而为什么在15世纪以后,中国没有扩大这种优势,没有抢先在欧洲人之前发现新大陆?
统一和分裂始终是人类发展的主题。究竟是统一推动文明的进步还是分裂推动了文明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大一统保证了国家的稳定性,保证了皇帝的或者中央的意志能够贯彻到地方。这样的体制会尽可能的调动国家资源去干大事,像长城、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工程只有在中国才能建成。同时中国能够成为文化延续最悠久的国家也得益于这种体制。相反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却很少有过统一,直到14世纪时欧洲仍然分裂成1000个独立的小国,直到今日欧盟依然面对内部的各种分裂,欧洲大陆各国期望变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中国这种大一统的体制在15世纪前毫无疑问是非常具有优势的,然而自从欧洲人探索新大陆开始,这种体制的缺点也逐步显现出来。
15世纪初郑和带领的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接近30000人的舰队七次下西洋,他们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比哥伦布率领的3个不起眼的小船到达美国东海岸要早几十年。然而,由于明朝中央政府内部在此事件上产生了争执,导致皇帝下令终止了远航。巧合的是,哥伦布在远航这件事情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哥伦布为了远航曾经多次請求过葡萄牙的国王或者公爵,但均遭到拒绝,最后两次求助于西班牙的国王和王后,他们总算同意了。如果任何一个欧洲统治者都拒绝资助远航,那殖民美洲的历史可能会晚很多年甚至不会发生。欧洲各个分裂的国家由于长期生活在战乱之中,导致各个国家的竞争意识或者竞争意识非常强,因为各个国家在地理上都很接近,一旦在经济或者技术上产生差距,就很可能在战争中被打败。欧洲各个分裂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哥伦布不会像中国一样因为一次拒绝就彻底失去了远航的希望。欧洲大陆内部的这种竞争事实上直接推动了今后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
中国之所以在15世纪以后没有抢先殖民美洲,看似是因为明朝政府停止远航这一偶然事件导致的,实际上深层次原因是中国的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直接或间接的扼杀了人的潜力和创新能力,它让社会失去了走向多样性的可能。钱穆老师的《中国历代政治得与失》一书中提到,从汉代开始中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国家。并且重复强调,汉代的政治相对开明,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越来越专制。以清代最为黑暗专制。他觉得直到清代时不再有政治,仅仅有法术。明清时代正是欧洲世界疯狂探索世界,进行思想与科技革命的时代。而此时中国却是历史上政治最为黑暗与思想最为禁锢的时代。偶然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历史的必然,在中国这样一种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即使当年郑和抢先殖民了美洲,也会由于政治上的各种原因不会像欧洲殖民美洲那样获得巨大的成功。
日本人乃何许人也?文中对日本人的起源和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其中的很多细节改变了我对日本很多的认识。
第一点就是日本人的起源问题,在中国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充满大汉族主义的传说,日本人其实是徐福的后代。秦始皇时期,徐福率3000童子童女东渡,在日本安顿下来后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后的大和民族。然而,在戴蒙德从实证主义的眼光来看,徐福与今天的日本民族没有丝毫关系。目前在看西方考古学家所比较偏向的理论就是,日本人是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带着稻米技术从朝鲜过来的移民后代。这一结论肯定不会讨日本人的开心。而朝鲜人与中国共处于东亚大陆上往来十分密切,进而可以推测无论是中国人、朝鲜人还是日本人其实在血缘上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东亚各国虽然有着深刻的历史矛盾和现实冲突,但实际上我们很可能是同一个祖先。
第二点就是日本文明的问题。在远古世界,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都有独立发明的陶器。尤其我们中国人更是以精美的陶瓷闻名世界。然而全世界目前已知最早的陶器是在12700以前于日本制造的。这说明日本虽然在历史广泛学习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但其实日本人也拥有自己悠久的独特的文化。同时在今天日本对古文化的发扬和保护也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日本的考古事业每年都有天文数字在支撑,有一个让中国人震惊的数字就是日本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是在整个中国的发掘的20倍之多,然而我们的国土却是日本25倍,这样的数据应该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第三点就是日本语言对汉字的态度。朝鲜与日本都受中国汉字的巨大影响,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汉字文化圈的范围。汉字都曾经是朝鲜和日本的官方用字。但随着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浪潮,汉字文化圈的各国开始了废止汉字的运动。1970年代韩国政府一度下令废除汉字,所有学校只教授韩语,直到我们今天看到的韩国字里面已经很少出现汉字了。而日本自七世纪设计出的假名并同汉字使用至今。明治时期日本利用汉字造词原理创造了大量的如民主、科学、社会主义等新词,对近代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二战后汉字依然在日本代表庄重的象征,官方正式场合多使用汉字。从朝日两国对待汉字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民族主义的大浪潮下,日本也没有放弃汉字在本国文化中的地位。这让我想起了本尼迪克特的经典著作《菊与刀》中对日本文化双重性的描述。一面是好斗一面是尚礼,一面是激情一面是理性,日本对待汉字的态度上充分体现了日本人人格中理性的一面。日本人对文化的理性一面在当今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中国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呢。
戴蒙德在描述日本与朝鲜的关系时这样谈到:“朝鲜与日本是血脉相连的民族,但又深陷积怨的迷障。而积怨具有双向的毁灭性,这一点在东亚和中东都是如此。”戴蒙德的此番描述何尝不适用与中朝与中日之间的关系。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曾这样谈到:“如果有一个国家总是惯于怀恨或者喜欢另外一个国家,它就如同一个奴隶,即自己爱和恨的奴隶。”这句话应该引起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思考。
作者简介:孔文超(1994—),男,山东泰安人,民族:汉 职称:无 学历: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民商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