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红色经典的历史变迁

2018-08-06李雅婷白春苏

魅力中国 2018年12期
关键词:历史变迁红色经典

李雅婷 白春苏

摘要:现今,“红色经典”一般意义上指产生于或者反映中国革命年代的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而红色经典一词从产生之初至今,其定义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几经变化。本文试从不同时期的红色经典作品来分析,浅谈红色经典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红色经典;历史变迁;规律与趋势

在新媒体发展日益成熟庞杂的今天,新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的态势。而红色经典从产生至今,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与变迁,在如今的新时代中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义与价值。一方面,红色经典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对于文学与社会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红色经典的存在现状却不容乐观,对社会各群体的影响减弱。红色经典该如何创新改革,获得更高的社会接受度与文学地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几十年的文学历史中,红色经典文化一度占据最为核心主流的位置,现如今的“红色经典”也多出自于该时期。本文将从产生之初、发展至盛以及新世纪的红色经典三个部分来梳理红色经典的历史变迁。

一、产生之初的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一词最初在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样板戏,但红色经典作品最初的出现却是在20世纪30、40年代,在当时的统称是“解放区文学”。

解放区文学以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特征是汇入了抗战文学的时代潮流,文艺形式以活报剧、通俗小说、街头诗等通俗文艺样式为主。此时的作家们的文艺观念与革命体制并非完全一致,一度使得解放区文学呈现出多元的状态。一批体现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和人性关怀的创作涌现出来,一度引起很大的关注和争议。如丁玲笔下《我在霞村的时候》里的主人公珍珍、严文井的《一个钉子》,无不重写人性,这时期的文学作品,仍然有着多样的表现内容和主旨。

然而在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后,在“工农兵文艺”旗帜的指引和规范下,解放区文学整体上呈现出与现实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力求通俗化,强调对民间形式、传统形式的利用和改造,在形式与内容上更加与农民的生活与审美诉求贴近。在这一政策要求下,产生了许多这一时期特有的文艺作品,也就是后来人们所指称的“红色经典”作品。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涵盖戏剧、歌剧、小说多个方面。戏剧方面,1944年初的新编京剧《逼上梁山》根据阶级斗争思想来演绎水浒故事,是旧剧新编的典型之作,因正确处理了林冲的个人英雄行为和群众革命运动的关系,被毛泽东誉为“旧剧革命划时代的开端。其后的《三打祝家庄》也是将老故事新编成反映革命历程与意义的剧作。

值得一提的还有以秧歌为基础并吸收京剧、话剧等各种形式的大型新歌劇《白毛女》,以主人公喜儿的悲喜命运来表现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尖锐阶级斗争,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在当时影响颇大,在后来仍几经改编。在这一时期影响比较大的新歌剧还有《刘胡兰》、《赤水河》等等。

小说方面,反映党领导下农民翻身解放的新生活和革命武装斗争是当时的两大题材,也是当时红色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社会写实型的作品以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为代表,反映农村生活与革命的碰撞。反映革命武装军事斗争的“新英雄传奇”则以《吕梁英雄传》和《新儿女英雄传》为代表,这一把传统演义小说形式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结合、反映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的模式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成为后来《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一类“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的先导。

总而言之,产生之初的红色经典,处在文艺界整风的特殊历史时期下,具有其独特的区域性与通俗化特点,在此时期最为凸显的特征是,“推陈出新、合旧为新”。将旧剧新编、旧传奇创作成新传奇,在迎合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上反映革命的历程与意义,是这一时期红色经典最为突出的特点。

二、盛行之时的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热”出现在二十世纪末,此时的文艺界,在不断地涌现十分成功的影视书籍作品的同时,也有一些质疑“红色经典”地位的声音。

196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之际,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交响乐《沙家浜》在北京举行汇演。这八部作品被正式确定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通常也被称为“八大样板戏”。直至1974年总结文艺革命成果时,这样的样板戏已经有十六、七个了,这其中包括现代京剧《杜鹃山》《龙江颂》等等。这一时期的样板戏,在当时被称为“红色经典”。

不同于红色经典一词初生时的样板戏定义,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怀驱使着的人们,此时真正将“红色经典”定义成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这一时期的典型红色经典作品主要属于革命历史小说。最为典型的作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称:“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三红一创指《红岩》、《红日》、《红旗谱》以及《创业史》,青山保林指《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以及《林海雪原》。

新时代的到来,决定着历史书写成为这一时期文学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话语空间,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关于革命历史的讲述,因此,革命历史小说应运而生,成为这一时期红色经典作品的主要形式。这些长篇小说,在90年代掀起怀旧热潮。其中《红岩》先后在1984年、1999年摄制成电视剧,《红旗谱》在1960年拍成电视连续剧,广受好评,之后也有话剧形式的改编。不断地翻拍,重映,也是这一时期红色经典作品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在当时的社会掀起了红色经典热潮。

三、新世纪的红色经典

新媒体的出现与迅速发展,对传统纸媒带来巨大的冲击,也极大的侵蚀了红色经典作品的生存土壤,人们更加追求娱乐性与消遣性,红色经典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其一,社会潮流与人们审美的变化,使得红色经典渐趋边缘。艺术资源日益丰富,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红色经典作品。

其二,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击,拙劣的改编使得部分红色经典“变质”。在世纪之交,红色经典的改编、重映几乎成为一种潮流。其中不乏有好的改编作品,如《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亮剑》等等。然而除却那些改编良心的作品,也不乏一味迎合商业市场,粗制烂造的改编,2014年由《林海雪原》改编的电影《智取威虎山》,给杨子荣配了女朋友加上感情戏,2015年改编的《红色娘子军》电影版中洪常青有了感情线,硬生生将原本反映革命英雄人物的电影加以意淫,以迎合市场博取眼球。

现今的红色经典需要创新,寻求新的生存土壤。红色经典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文艺现象,它包含了太多历史的记忆,也包含着一个民族视为至宝的精神财富。重拍“红色经典”是对红色原著的激活和重建,有利于新的历史背景下红色原著的传播,并对当下的意识形态格局、民众精神图谱和文化艺术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2]陈燕平《红色历程》

[3]於曼《红色经典:从小说到电视剧》

[4]杨剑主编《红色文学经典导读》

[5]渠长根主编《红色文化概论》

嘉兴学院重点SRT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是SRT2017B002

猜你喜欢

历史变迁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
汉绣的现代激活方式
《智取威虎山3D》多元类型的杂糅
中国当代红色文学经典的审美特征研究
红色经典下的快意江湖
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其教育方法的历史变迁
“红色经典”情爱叙事的边界、隐言与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