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分析
2018-08-06张海琦
张海琦
摘要:共产主义的发展到今天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日趋复杂,质疑共产主义社会能否实现的声音也从未停止。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对于我们的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出发,来分析论证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关键词:共产主义社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理想信念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强调关于信仰和忠诚的问题,要求坚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应该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但在共产主义社会能否实现这一问题上,部分人还心存疑虑,甚至对此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这其中也包括部分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我党的精神旗帜,要求我们必须坚定这一理想信念。但信仰的缺失,精神上的“缺钙”和迷茫,也对社会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起到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论证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说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对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部分右翼势力在国际上常常污蔑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对之进行诋毁和否定。诸如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还有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否认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把共产主义理想看成是马克思等人臆造出的乌托邦,是“虚无缥缈的”等等。这些观点的共同点之一是都是将矛头指向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现实性,否认共产主义的现实意义,认为其已经脱节于当今现实社会。当今国际社会形势日趋复杂,话语权的争夺也愈加激烈,各种思想和意识形态也都不断出现,其中反对马克思主义,唱衰共产主义的声音也不绝于耳。邓小平曾经指出,共产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代名词。那么中国作为一个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回答好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对于消除各种误区,树立我国社会思想的正确导向,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牢固树立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以下由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出发来论证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性和其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
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以下七个特征,以下分别论述这六个特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这不仅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之一,同时也从一方面说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丰富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特点对于共产主义社会而言,既是特征,也是前提。以前苏联共产主义的失败为例,那并不能意味着共产主义不符合现实,而只能意味着苏联模式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苏联模式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情况下试图直接走向共产主义,这首先就违背了马克思所说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即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高度丰富。只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此时顺应历史潮流的共产主义才能得到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够实现。那么物质高度丰富,财富充分涌流的情况能否实现呢?在以自然和手工业生产为主的社会,这看起来似乎并不可能。但是当工业社会到来后,我们也曾目睹了资本主义统治时代所产生的巨大生产力,似乎可以预见到物质极大丰富的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发展有目共睹,GDP在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中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统计的10.2%降至了2017年的3.1%。现阶段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不少商品还出现了过剩的现象,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放眼全球,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物质的不断丰富大家也有目共睹。因此从现实来看,这一特征的实现是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
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这一特征在19世纪20年代前苏联的斯大林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后的中国,1958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朝鲜都实现了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以前苏联为例,斯大林运用国家的集中政权强行推行公有制度,僵化的分配体制和计划经济,直接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引发了国内矛盾,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为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埋下了隐患。这都是由于在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还没有充分显现,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还没有发生激烈冲突的情况下强行推进社会主义运动而造成的结果。况且当时的苏联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大部分以农民阶级为主,工人阶级的队伍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熟。因此在这种情况或类似情况下的失败不能归结于共产主义的失败,但共产主义社会的这一特征却实实在在的实现过,因此这一特征的实现也是必然,是有依据的。
第三,社会成员各尽所能,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追溯历史,人的生产和劳动行为本身就是由于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为了保存自身而进行劳动生产,通过消费生产、交换和分配到的产品来满足自身需要。这本事就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循环,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分配的复杂性和多种因素的介入,常常并不能达成这一理想形态。随着生產力的提高,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此时进行分配的可操作空间就越来越来大。阶级的出现造成了统治阶级在分配过程中的主导权,同时需要也从人们的共同需要演化为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和被统治阶级的需要,失去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因而造成了分配不均的现象,并继而导致这几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按需分配本身就具有其合理性,是符合规律的,只是现在由于某些因素的介入和作用而无法达成。同时,按需分配这里所说的“需要”并不意味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是根据人的实际生存和发展需要结合社会背景和生产力发展情况而决定的。这里的需要是健康的、合理的、有利于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种需要也不光指物质上的需求,同时也强调精神上的需要。按需分配在历史上也有过萌芽,比如在早期的某些宗教团体内部就实行过类似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在现代企业的生产中,常常也是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生产的。因此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消灭,人们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发展,必将使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分配”成为现实。
第四,消灭阶级和重大社会差别。以中国为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剥削阶级制度被消灭,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同时随着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经济差别将会进一步缩小,随着人们精神和思想境界的提高、科技的发展其他各方面的社会差别又都将缩小。而且这里的“消灭阶级和重大社会差别“并不意味着人人完全都一样,而是在没有阶级地位的差别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第五,社会全体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以及道德品质。纵观共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空想共产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再从科学共产主义到共产主义实践,共产主义的发展大约已有了五百年的历程,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也有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共产主义理论既经历过苏联模式的失败教训,也有来自西方国家的质疑和否定。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或者说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所决定的。社会运行的规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当资本主义发展前进到无路可走时,等待它的下场必将是穷途末路。功利化、虚无主义、实证化、片面化、庸俗化这五个误区是人们曲解社会主义的几个重要原因。不仅如此,部分人对于社会成员道德品质的高度发展也持怀疑态度。
第六,国家消亡。唯物辩证法认为,我们的社会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当中的,国家知识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的一个暂时的形态,它也逃脱不了从产生到发展、灭亡的运动过程。当阶级和重大社会差别消失时,国家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其必要性。但是国家的消亡并不意味着混乱,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为所欲为的。只是人民将成为自己的主人,将会使用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来规范行为活动。国家的消亡并不意味着发展的停滞,只是人们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和阶段,向“更高形式上复活”。
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我们不能用模型、用数据去分析,不能试图画出一条标准的,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完美路线图。共产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再到實践,这是一个共产主义离我们越来越近的过程。虽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共产主义的实践活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它是资本主义消亡后取而代之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这不是由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但是在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上,所有共产主义者也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只是基础和重要条件之一,并不能代表全部。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坎坷的过程,但我们决不能因为其距离之遥远而轻言放弃。路都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没有现成的“模板”和“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多么不容易,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这里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而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2]张恒山.从空想共产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10
[3]刘建军.论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实现的历史必然性[J].科学社会主义,2008.1
[4]李明.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需要科学把握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12
[5]许培栓.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研究综述—兼驳“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J].社会主义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