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支射击距离的测算方法
2018-08-06梁波骆会祥
梁波 骆会祥
摘要:射击距离判断是枪击犯罪现场重建的关键环节,对分析案情、缩小侦查范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临目前持续增长的持枪犯罪案件的状况,在作案动机日趋复杂,侦查工作对证据的要求不断规范的形式下,确定射击距离日趋迫切。
关键词:射击距离;枪弹创;射击残留物
一、枪弹种类限定射击距离范围
不同枪支种类、子弹型号因性能差异,对射击距离的影响十分显著。各种枪支所用子弹结构均有一定规格,根据子弹的商标符号,如弹壳底所标示的口径、类型等文字符号,可推断枪种的大致范围。通过认定子弹、枪支种类为确定射击距离所在范围。
二、结合案件性质判断
枪击案件现场的性质大致有几种:自杀、他杀、意外事故等。不同性质的现场将现场勘查及调查访问所获取的材料综合判断,查明案件性质对推断射击距离有很大帮助[1]。
(一)持枪自杀案件
自杀现场由于自杀的特殊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尸体上只发现一处致命伤,创伤弹道特点符合自射动作。②死者衣着整齐,身上无挣扎、搏斗伤,手部、腕部有射击残留物。③现场遗留有发射枪支,枪支上留有死者的指纹,枪支处于待发状态,枪支掉落位置符合自射后的动作姿势。④死者衣服、身上有明显的接触射击及近距离设计特征。⑤在室内现场中门窗关闭,他人无法进入;而且没有从室外向室内射击痕迹,只有室内向室外的射出弹孔。⑥调查访问中发现有自杀因素,如遗书等,无他杀痕迹物证。
(二)持枪他杀案件
首先确定他杀案件的主要特点:①尸体的致命伤为枪弹创,但现场没有留下枪支;或者现场留有强枪支,但枪支及弹头、弹壳的位置与弹孔、弹着点等特征比较,是自射所不能造成的。②现场上没有发现枪支,但在尸体上有挣扎、搏斗伤痕。③经检验,死者手上没有射击残留物。④调查证实,无自杀动机,有他杀的线索和证据。
(三)流弹意外案件
流弹造成意外意外现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现场勘查和访问中没有发现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证,不具备自射特点。②在枪击现场只有弹头,无枪支及弹壳。③在勘查、调查中,能证实在发案时间,有人在一定距离打靶、打猎,射击方向朝着被射客体。④射击者与被射客体之间没有加害动机和其他因果关系。⑤射击弹头、弹壳及弹孔、弹道分布等事实与射击人陈述的情况相一致。
(四)枪支走火案件
槍支走火造成人员伤亡的现场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肇事枪支机件陈旧,扣合松散,机件运动失灵,击针弹簧力减弱,击锤、保险失灵等;枪支在拆卸、擦拭、触摸过程中能够引起走火发射。②现场没有发现犯罪作案的迹象,枪支的击发和弹道等反映出无意击发的动作。③肇事者无杀人意图或伪装“走火”作案因素,中弹人无自杀因素等。
分析枪击案件性质时,应注意发现现场有无伪装、伪造的迹象。通过对弹道特点、射击痕迹、附带痕迹的特征、枪支机件的可靠性能、被射人员的表现等因素进行综合,确定枪击案件的性质进而为推断射击距离提供方向。
三、根据枪弹创形态确定射击距离
通常的枪击案件现场人体损伤占绝大多数,这种由枪弹对人体组织的破坏效应统称枪弹创。射击距离、射击方向等因素的影响会直接导致不同的人体枪弹创形态。因此,通过对人体损伤枪弹创的种类形态的分析,可以对射击距离作出判断。
(一)一般枪弹创与射击距离关系
射击距离不同到达被射客体的子弹动能大小产生差异,人体被击中部位的解剖学结构、中间有无障碍物的情况不同,枪弹创造成的损伤性状亦不相同。但子弹射击距离较近或所具有的动能较大时,弹头穿透人体后飞出,其创口由射入口、射创管和射出口三部分组成且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即形成贯通枪弹创。若射入人体组织遇硬物阻挡,三者可能不在一条直线形成曲折枪弹创。当形成盲管枪弹创也就是弹头动能不足以穿出机体,弹头击中人体后留在体内,仅有射入口与射创管两部分,此时可以判断射击可能为远距离射击。
近距射击时出口特征,由于子弹头动能大,穿过机体是动能损失减小,射出口常小于射入口,且创口边缘组织外翻,创口中心无组织缺损,创口可以合拢。而远距离射击时,大多形成盲管创,杀伤距离较大的枪支在射击时形成贯通创,射出口常大于射入口。
(二)特殊枪弹创与射击距离关系
在枪弹损伤中,弹创形态变异性最大的是头部弹创[2],由于头颅呈球状体,头皮组织下有颅骨衬垫,当弹头的作用力和颅骨的反作用力合并作用后所形成的冲击,使射入口可形成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创口边缘皮肤多呈星芒状,射入口和射出口呈粉碎性骨折。同时由于流体静力学因素,近距离射击时,尚可形成全颅崩裂,犹如爆炸所致,此时,可以根据颅骨的内板和外板缺损情况来判断弹头的出入口和飞行方向。其次是四肢,由于肢体肌组织呈纵形分布,射入口可形成较大的、呈撕裂状的长条形创口。
四、近距离分析射入口射击残留物判断射击距离
射击残留物(gun shot residue GSR)是指射击时从枪口或枪支机件缝隙中喷出物,GSR它由液相、气相和固相组成[3]。固体、液体微粒,具有一定的质量和速度,因此也具有一定的能量,可飞行一段距离,其中颗粒较大、能量较高的未燃烧完全的火药颗粒、细小的固体生成物、金属粉末等组成的烟灰,其量比较恒定,且在发射过程中因受到高温高压及随后的骤冷作用,而形成有特性的椭圆形颗粒。
因此,在射击残留物极限距离内[4],依据其在不同射击距离其形成的大小和密度也不同[5]的原理,对射击距离进行判断(以五四手枪实验数据进行分析[6])。
(一)烟晕与射击距离的关系
近距离射击在被射客体上可见到明显的烟晕。其烟晕多呈圆形,椭圆形,少为片状分布。可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由浓黑变为深灰色,其面积大小与射击距离密切相关。零距离射击时,烟晕很小,一般在半径0.5cm的范围之内(个别客体除外),10cm处烟晕最大,以后逐渐减小直至消失。
(二)药粒分布与射击距离的关系
未燃烧或燃烧分解不完全的火药颗粒由于气体推动,随弹头飞出枪口,呈喇叭状向前飞散,附着在接触物表面上。其分布范围与射击距离有关系,接触射击,在其表面看不到火药颗粒。近距离射击,距离越近,喷射力越大,颗粒越集中,分布范围越小;距离加大,动能变小,颗粒分散直至消失。
(三)不同材质客体上残留物的分布
射击距离推断还取决于客体本身的原因。不同的客体有不同的结构与表面吸附能力,其形成弹丸大小、烟晕大小、颗粒分布就有差异。由于硬客体结构紧密,通过实验得知残留颗粒不易附着,一般只能观察到零星药粒分布其表面,有的硬客体结构紧密表面又很光滑,残留药粒更不易附着。软客体由于结构疏松,表面吸附能力较强,在其表面射击残留物就较多。
(四)远距离射击距离测算
1.一般枪支远距离射击
远距离射击,是指枪口与目标物在100cm以外的射击。此时,客体物上一般只留下弹孔和弹着点,而其它附带痕迹如高温痕迹、火药颗粒等会很少出现。火药的后效期已不能作用于目标物,弹头在空气中按弹道规律飞行。在该阶段,可将弹道近似看成一条直线,以弹头作用在客体上的弹孔位置,用数学方法计算大致射击距离。当一次射击弹头作用在有厚度或贯穿客体时,将个弹孔与水平面的连线构成直角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考虑到持枪高度,便可计算射击距离。
2.霰彈枪远距离射击距离
现场发现猎枪霰弹孔时,可用实验射击法来测算射击距离。具体方法为:先根据霰弹孔的直径确定枪种范围,然后以此枪进行实验射击。实验时,选择相同的射击条件,变化射击距离,观察分析试射霰弹孔的分布面积与形状,将其与现场霰弹孔及残留物的特征进行比对,当相接近时,可以定该距离可能为现场霰弹的射击距离,此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被采用。
3.跳弹射击距离
有一种特殊枪击现象弹跳射击,其射击距离的确定需要注意。跳弹的射击距离由两个部分组成直射距离和跳弹距离。直射距离指枪弹射出枪口到起跳点的距离无论此系弹道升弧段还是降弧段跳弹距离指起跳点到弹道终点的距离。跳弹的射击距离无论起跳点距枪口属何种距离,其弹道终点均只反映远距离命中的特征,无火药残渣及烟熏反映。但在弹头体及弹道终点有比较稳定的跳弹痕迹反映。因此,跳弹射击距离的认定应在确定枪击系跳弹形成以后,据其弹道终点的相关参数,逆推至弹跳点,再根据其跳弹点痕迹等因素确定直射距离。
综上所述,在涉枪需要确定枪支射击距离的案件中,我们要注意从多方面考虑进行综合判断,从定性到定量测算。既要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又要合理充分利用实验仪器,为侦查办案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使以后实际办案中枪支射击距离测算这一重要工作环节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成荣.痕迹学教程 [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133
[2] 程军伟. 痕迹检验技术研究 [M]. 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8.6
[3] 李刚.对射击距离的界定 [J]. 刑事技术,2002.1:40-41
[4] 陈玉川,张晓东. 法医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2
[5] 任嘉诚,徐华. 实用法医弹道学[M]. 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8:232-233
[6] 李俊民. 根据枪弹创形态确定射击距离和方向 [J]. 刑事科学技术,1996.5
[7] 杨瑞琴 微量物证分析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118-131
[8] 刘轶,张昆. 五四、六四、七七式手枪射击残留物极限距离的分析研究 [J].新疆公安司法管干部学院学报,2003.3:52-53
作者简介:梁波(1989-)男,山西太原人,本科,太原市公安局万柏林分局刑事侦查大队技术中队,研究方向:现场勘查,痕迹检验;骆会祥(1989-)男,山西太原人,本科,太原市公安局万柏林分局刑事侦查大队技术中队,研究方向:现场勘查,痕迹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