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情 有效教学
2018-08-06徐小微
徐小微
摘要:新课程改革催生了“学情理论”,其根基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动态,并把对学情的关注切实落实到备课、上课之中。本文着重从“通过了解学情,合理制定总体目标、合理细化目标、合理创设情境、精心设计环节、让生活进课堂、使评价更精彩”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构建有效教学。
关键词:学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 这是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所产生的问题。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絕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从中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应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进程和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
新课程改革催生了“学情理论”的发展,转变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教师不再只是埋头研究如何教,更重视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动态,并把对学情的关注真正落实到备课、上课之中,做到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针对性强、教学方法选择适当,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具体说,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有效性至少应该把握以下六个环节。
一、通过了解学情,合理制定总体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总体活动目标是一切综合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布鲁姆曾经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可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总体目标是开展有效活动的前提与关键,它是活动的灵魂,支配着活动的全过程,并决定着活动的方向。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前,教师应树立目标意识,站在新课标的高度和小学阶段全部活动的高度进行俯瞰,在充分分析学生年龄特征的基础上确定总体活动目标,从而体现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和分段侧重的阶段性特点,同时还得确保各项活动都围绕总体目标进行。
二、通过学情调查,合理细化目标,加强针对性
郭元祥教授解读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时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细化目标要做到指向明确(发展哪些能力,获得怎样的经验),引导能力生根——着眼于‘最近发展区,适当的难度系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度实践,发挥潜能,系统锻炼,持续提升,促进能力生长。面向全体学生,关照个体差异,个别化、具体化、情景化、任务化等,便于理解、便于操作和评估。”可见,根据学情,合理细化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真正急学生之所急,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要做到合理细化教学目标,对学情的把握同样是必要的。若课前不进行学情调查,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课上又怎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真正急学生之所急才能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例如:笔者在设计三年级《学做家务》启动课时,课前调查了解到三年级学生对家务劳动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在“聊一聊,了解家务”这个环节里,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说说平时在你们家里有哪些家务活?再说说平时这些家务活是谁做的?最后说说这么多的家务活,哪些家务活是我们三年级学生应该学会做的?
这三个问题是对总体活动目标“哪些是家务劳动”的细化,它们使学生更加清楚知道哪些家务活是三年级学生应该学会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有针对性,这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又一保障。
三、通过了解学情,合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主题活动实施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能力。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主题活动起始课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题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主题活动的教学往往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备课时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创设情境的具体内容
四、通过学情调查,精心设计环节,攻克重点难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情设计教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取得进步和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五、通过学情调查,让生活进课堂,使学生融入课堂
现在很多教师上课很注重教学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在备课时过多地关注教学的形式,而不去思考这种形式会给学生带来什么,一堂课上下来,听课的教师也许是觉得耳目一新,下面的学生也是学得兴趣盎然,但令人遗憾的是整堂课上有意义的交际与活动没多少,很多环节也因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使语言学习显得很假。对于学生,这样的课上一堂、两堂倒还可以,要是长期这样,学生也会厌倦这种表面闹哄哄,实质不能触动心灵的课,因为他们不能在机械与矫作的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学习乐趣。
六、通过捕捉学情,使评价更精彩,提高教学有效性
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下小组指导也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下小组指导时,教师要有敏锐发现、捕捉学情的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实情,抓住闪光点,及时评价,从而使课堂锦上添花,异彩纷呈。
总之,关注学情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石,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深入研究学情,密切关注学情,就一定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活跃思维,弘扬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0.
[2]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M].国家教育部制订.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