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美”内涵的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路径
——以苏州市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为例
2018-08-06肖铁桥陈晓华
肖铁桥,陈晓华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四美”的内涵及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目标
1.1 “四美”的内涵
近年来我国虽然有不少新农村建设,但从效果上来看,农村的吸引力还是不足,农村的聚集人口仍然有限,有一定空心村的存在[1]。中国美丽乡村的重点在于“美丽”,它的美应该包括包含“产业美”“环境美”、“人文美”、和“生活美”四个方面。“四美”概念是针对解决当前农村存在“四不美”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的规划解决思路:产业美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手段和重要途径,环境美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灵魂,生活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相对于乡村来说,生态文明指的是环境美;经济是指乡村产业美;文化指的是乡村习俗人文美;社会建设指的是生活美[2](简称“四美”)。
1.1.1 “产业美”的内涵
产业美是指针对乡村的产业现状,进行策划和规划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比如部分乡村生产农产品具有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单一化的特征,可将其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部分具有良好旅游资源的乡村,可发展旅游业以及相关服务业,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该结合本村的现有的产业构成以及潜力产业,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布局,带动更多人口就业。
1.1.2 “环境美”的内涵
“环境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建筑环境)。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带来了极大环境污染问题,加之农村人口环保意识较为薄弱,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保护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任务,同时这也是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对于自然环境来说:对于不同地域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相应的保护和改善,以便达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例如空气环境质量;农村绿地覆盖率;地表水质量;村内清洁卫生情况。在人工环境方面应主要以下几个方面: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与村庄布局肌理延续;乡村公共的绿化及其提升;乡村的交通设施规划布局;乡村景观节点或广场等公场所的环境布置。
1.1.3 “人文美”的内涵
“人文美”指的对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文化场所(空间)的营造。在乡村文化方面,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一味地追求现代化的特色,对于传统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节庆传统活动、戏曲舞蹈等一些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保护和传承。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提升美丽乡村内涵的迫切需求。不同地域的乡村存在着不同的传统习俗,它以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和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包括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等。一些乡村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形成了特殊的地域特色建筑文化,它是乡村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1.1.4 “生活美”的内涵
“生活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是配套设施完善、改善乡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等方面。居民收入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朝着均等化方向发展,做到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整体化改善。
1.2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中说明美丽乡村的内涵是“规划布局科学、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且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总结其内涵有以下几各方面,环境方面要求村容整洁,布局科学;产业方面要求乡村产业结合自身实力和特色发展;人文方面要求乡风文明、民主管理以及特色历史文化传承等;生活方面要求乡村整体环境适宜居住,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即具有“四美”内涵的美丽乡村。
建设具有“四美”内涵的美丽乡村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缩小城乡整体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所以,关于从“四美”角度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的研究,适用于中国大部分乡村建设与发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对于推进中国美丽乡村的整体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 树山村乡村现状发展问题及其建设路径
2.1 树山村的 “四不美”
2.1.1 产业“不美”
产业发展:就第一产业而言,树山村已经形成以翠冠梨、杨梅、云泉茶为特色的产业(表1)。但是由于位置差异导致收入分配不均,且产销对接仍不畅通,当前这些农产品的产销大都还是原始模式,包产到户,自产自销,种植实际收入不足以满足村民的需求,排除教育、生活等必要性开支,村民的可支配性收入较少,从而导致人口流出。
表1 树山村各农业种植物产量表
而树山村旅游业发展则缺乏体系管理,农家乐一般由村民独自经营,服务品质层次较低,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文化传承,从而导致旅游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较低。树山村已有的产业发展要素未整合在一起,每种产业分离,没有形成产业链,导致村民收入不足以满足村民需求。存在问题:树山村虽然翠冠梨和云泉茶有名气,但是杨梅的效益最好。村民的房屋位置差异和每家分配的园地种类不同,导致收入分配不均。产销对接不畅,基本上自产自销,虽然合作社也会统一收购,但是基本选取个头较大的梨子。老龄化、空心村严重,就业以外出打工为主,青壮年外流,产业现状留不住下一代人。
2.1.2 环境“不美”
在自然环境方面,没有得到合理地人为保护和改善,导致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效果较差。其次在人文环境方面,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据调查发现,不少村民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水体受到污染;村民居住建筑周边很少有绿环和景观。整体上由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筑环境统一规划的缺失,未能真正地体现出树山村的环境美。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现状山水界面建设不完整,田园风貌没有得到较好的展示;村容村貌有待进一步改善,村民对生活品质提升的要求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相矛盾;村庄河道污染严重,并且排污设施不完善;村庄绿化及公共休闲绿地不足。
2.1.3 人文“不美”
据调查发现,村民对于文化教育及文化传承的意识较低,儿童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历史文化的传承缺乏延续性,且无村域内文化场所较少,导致人们对于文化发展的关心程度不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物质空间环境与传统文化未能有效延续利用,民族文化特征淡化,未能彰显文化底蕴。自然、人文、物产、气候等资源均处于放任状态,无任何保护和开发。虽然有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没有产业化。
2.1.4 生活“不美”
树山村现状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较少;道路交通体系也不能满足村民和游客的出行需求;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家庭生活不完善;村庄内的建筑风格迥异,建筑质量良莠不齐,有待改整和优化。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发展较好、客流量多的几个自然村因为经济效益好,都将自家的房屋翻新改建,但却因此失了当地的特色。村民都觉得没有休闲娱乐设施,但村里仅有的健身器材使用率却很低。建筑的质量、高度、风貌、年代等可以清晰地看出村庄的发展历程,村庄建筑风貌需要进行适当地统一与协调。
树山村内在未进行美丽乡村规划之前,环境方面建设不够完善,村庄人文环境整治力度不强,人们的居住环境较差,例如,村内污水任意排放;无集中公共绿地;水体污染严重;旱厕处理不当;建筑周边环境无绿化等一系列人文环境建设问题。经调查分析,人文环境建设缺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村庄公共绿化;水体及周边修整及美化;景观节点的处理;村域道路的规划;废旧建筑的重修或拆除;垃圾回收及污水处理。
2.2 树山村建设发展的具体途径
2.2.1 “产业美”建设途径
2.2.1.1 一产加三产联动
一产之美:依据树山村各自然村的特点,发展“一村一品”战略(图1),实现“农业+旅游”的产业联动模式;三产之美:农家乐升级改造:一是对现有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融入地方特色的竹文化和年兽等元素;二是成立合作社,村民+合作社的模式来。三是开展“互联网+农家乐”,实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
图2 “一村一品”发展战略
2.2.1.2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不仅要使各产业得到均衡发展,而且要重点培育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其目标是推动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提高产业发展活力;其次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乡村的空间布局和配套设施等村庄规划内容,以乡村旅游促进美丽乡村建设[3]。树山村拥有丰富的茶文化和地方文化,产业升级要以其为基础,结合特色林果和旅游业,保护粉墙黛瓦的乡村风貌,对乡村农家乐进行多方合作的产业升级,形成温泉度假、茶果采摘、农事体验、休闲慢行等综合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同时加强建设生态农业,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联动,选择先进的产业经营开发模式(表2)。
表2 树山村产业发展方向
2.2.2 “环境美”建设途径
2.2.2.1 提升自然环境建设,实现山水之美
树山村位于江苏省苏州高新区西部,大阳山北麓,北靠通安镇区,整个村坐落在阳山与鸡笼山的环抱之中,周围植被覆盖率较高,村域北部有一处湖泊,依托地形营造连续完整的山水界面;另一方将乡村景观进行“景观生态化”,设置观景高塔,以树山路空间界面为例,局部移植行道树,打通田园的景观视廊。建筑房前屋后进行绿化,水体通过生态滞留后流入村庄内的沟渠,用于农业灌溉。另外村庄内设立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污水随意排放。
2.2.2.2 乡土文化与景观融合
在树山村进行景观提升时,首要考虑树山村的乡土树种和植物,比如在重要的节点使用当地的竹子,部分行道树采用树冠梨、杨梅作为行道树,打造树山特色乡土景观。结合村庄内的建筑布局,采取景观植入的手法,利用建筑四周的空地打造景观节点,丰富建筑界面。
2.2.3 “人文美”建设途径
2.2.3.1 提取乡土文化要素
树山村经过时间的洗礼,拥有丰富的田园文化和灿烂的历史文化,田园文化中又以山林、温泉和翠冠梨最为出名,田园文化是大自然的孕育和树山村村民长期努力劳动的结晶,总结提取出其田园文化的十大要素(图2),分别为“山、泉、梨、竹、梅、茶、塘、湖、舍、路”;而历史文化则以云泉寺最为典型,历史文物保留较为丰富,山林中还保留有石刻、墓室等历史遗迹及遗址,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文化是地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灵魂,只有良好地继承和发扬乡村的田园文化和历史文化,才能打下夯实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图2 树山村文化要素的塑造
2.2.3.2 文化项目塑造人文美
树山村的文化项目塑造是通过“记忆追寻”来进行塑造的,比如将被闲置、遗忘的宋代遗址空间转变功能,新建展示空间,讲述树山村在宋代的历史人文,供游客参观;再比如将苏州传统的木桶作坊进行空间改造,保留传统技艺,恢复人气。通过文化空间的修缮和新建,使文化资源产业化;二是在建筑风貌、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上都以地域文化传承为根本;三是加强文化宣传,尤其在村民宣传地域文化,强化村民的文化自信。
2.2.4 “生活美”建设途径
2.2.4.1 提高居民人均收入,人口回流
随着乡村产业建设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三产比重超过一产的比重,树山村居民收入将会得到大幅增长[4],另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一村一品”战略,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将实现人口回流。
2.2.4.2 交通之美——道路提升
村庄主要道路进行必要的硬化与亮化,路宽与道路功能相适应,保证居民和游客的出行方便,强调慢行优先;主要道路升级,断头路的联通与道路绿化的完善,利用公共绿地、低效空置用地等新建多处生态停车场和共享自行车停车点,打造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网络,方便老百姓和游客出行。
2.2.4.3 设施之美
公共设施之美:按照美丽乡村规划的标准要求和根据树山村的需要配置公共设施,规划增设了村民活动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展示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同时增加了便利店、休闲广场、文化活动场所、自行车租赁等设施,使人们在闲暇时及农忙时有场所空间可以休息。
基础设施之美:规划新增设了污水处理厂、公交站点、公厕等基础设施,满足村民和游客的日常需求;另外增设了垃圾收集点、废物箱等卫生设施,从而达到树山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总之,就是要提高公众参与度,保障村民的切身利益,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和管理质量[5]。
2.2.4.4 建筑之美——建筑整改
针对树山村建筑风格杂乱的问题,规划提出树山传统建筑的元素,融合地方文化进行建筑整改,主要对建筑立面和建筑院落进行改造。另外,提高住房成套率,对房屋外部进行相应的改造,同时在改造新建的过程中注重对原有特征保护。
3 基于“四美”内涵的美丽乡村的一般建设路径与策略
3.1 “产业美”的建设路径与策略
产业发展是我国目前大多数乡村建设过程中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产业建设既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建设和发展好乡村产业,第一步是要根据乡村自身的产业资源和优势,做出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定位,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将产业结构调整放在首要位置;其次,要做到一产、二产、三产联动发展。例如,通过特色农业种植,丰富旅游资源,发展休闲生态旅游,进而带动乡村周边经济的发展。三产联动就是将原本乡村各产业独立发展转变为各产业利用优势资源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后,通过产业进一步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外流人员回归,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图3)。
图3 乡村产业发展流程图
3.2 “环境美”的建设路径与策略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乡村的生态及人文环境都面临着其弹性和活力的持续下降,尤其是生态环境的逐步退化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乡村环境的改善放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位置。
改善一般乡村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生态环境方面,要以生态文明为核心,注重对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例如水体、山林、植被等,禁止对其进行人为的破坏,必要时还要设立保护区,尽可能地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文环境方面,要以舒适宜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乡村人文环境的改善,其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修缮乡村的道路,进行必要的硬化和亮化;二是垃圾及污水的处理,对村域内废物和污水进行集中处理,避免影响周边环境;三是建筑物的拆除与保护,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拆除破旧、影响村庄形象且历史价值的废弃建筑;四是村庄景观节点和公共绿地的布置,对村域内重要景观节点和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人文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符合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3.3 “人文美”的建设路径与策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我国农村曾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发展状态,人们缺乏对于文化保护及发展的意识。
人文美的建设首要任务是继承和发展地域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村;再一个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据乡村的特色文化建设不同类型的文化场所,例如,修建小型乡村图书馆,农耕文化博物馆以及休闲文化广场等,以便居民体验文化生活带来的乐趣;其次,一些特殊的乡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或历史文物,例如,传统的民间手艺文化、民间戏曲文化、历史遗留的建筑或文物等,对于这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乡村,要加强其对历史文化及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建设和发展的乡村文化不仅可以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且可以使其与乡村文化旅游相结合,有效地推动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4 “生活美”的建设路径与策略
所谓“生活美”就是较高的生活质量,所以建设发展乡村生活就是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首先,乡村应作出适合乡村经济发展的策略,找到乡村发展的经济模式,引导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行合理的收入分配,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满足居民的基本的物质需求。其次,做出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适当地增加乡村的基础设施配套,例如,完善乡村的医疗设施,各村至少布置1处卫生院;改善乡村的教育质量,新添或改善教育设施;布置适量的文化设施,满足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完善乡村的交通设施,为居民提供方便的生活及出行等。只有当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增加,周边的乡村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才能达到美丽乡村“生活美”的要求,才能满足居民更加高层次的生活水平。
4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农民,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是评价美丽乡村建设好与否的根本标准,让农民真正地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成果[6]。
基于“四美”的美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我国美好乡村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在建设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发展规律。不同地域的乡村地理特征不同,因此造就了不同的乡村发展道路,但是其结果和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使人民享受到更好的建设成果。“四美”内涵的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根据具体地域特色或乡村特色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规划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化,对乡村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