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智双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2018-08-06吴文仙

当代贵州 2018年24期
关键词:水城县农业局农技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吴文仙

水城县通过“智志双扶”,强化农民培训,大力推进农业技术服务,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志气。

“不要钱、不要物,只要学到好技术。”这是水城县玉舍镇俄脚村种植养殖大户周训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周训军不仅自己通过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发展起了产业,还经常这样鼓励村里其他贫困户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种农技培训。

作为农业产业发展大县的水城,在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中,组织大量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到乡村第一线,通过“志智双扶”,强化农民培训,大力推进农业技术服务,扶起贫困户的脱贫志气和脱贫智力,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努力实现“培训1人,改变1家,脱贫1户”的目标。

干部示范 群众跟着干

走进水城县化乐镇五星居委会,道路两旁、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绿油油的核桃树,尽管还未到挂果期,但长势十分喜人。

据了解,2015年,五星居委会在2750亩耕地上全部种植核桃树,因还未挂果,村民便在核桃地里套种玉米等一些传统农作物,但收益甚微。

今年“春风行动”以来,水城县农业局驻五星居委会的脱贫攻坚轮战队看到问题后,请教专家得知:在核桃树还未挂果的五年内,必须要“长短结合、高矮搭配、以短养长”。于是,他们动员群众改变过去只套种玉米的习惯,改为套种马铃薯、小黄姜等见效快、受益高的农作物,让农民早日有收益、能脱贫。

“想着简单,但做起来并没那么容易。”农业局驻五星居委会轮战队第一组组长周国俊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以老年人居多,且玉米种下去不用费太多精力去管理,体弱的老人们更愿意种玉米。”

面对这样的情况,产业结构怎么调?群众观念怎么改?“志智”双扶很重要。

为了让群众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轮战队除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员群众并开展农技培训服务之外,还与村支“两委”、镇驻村工作人员以及农业局相关领导等16人自掏腰包,每人出资1000元,向当地群众流转22亩土地示范种植马铃薯和小黄姜。

“就是想通过示范带动,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对比来影响群众。”水城县农业局副局长赵音恒对记者说。

如今,核桃地的示范基地里,马铃薯长势良好,小黄姜也收成在望。

“干部们都自掏腰包,来我们山窝窝里带着大家发展产业,希望我们早日脱贫致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改变呢。”五星居委会村民杨海说。示范基地里,除了16名干部资金入股之外,还有4户群众用土地参与入股,杨海就是其中的一户。

“我们想通过办好示范样板点,为明年大面积套种经济作物起引领作用,为彻底调减玉米种植打下基础。”赵音恒说。

在农民培训上,除了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集中培训之外,还通过“引进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相结合,让农民在学习中开眼界、转观念。

5月11至14日,水城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联合水城县陡菁镇阿佐村、石头寨村支两委,带领86名村民赴云南省弥勒市、蒙自市,实地参观了弥勒市万亩葡萄园、万亩韭菜基地和蒙自市万亩石榴基地、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等。

“通过课堂学习与外出参观,我才认识到我们过去的种植方式是多么的落后、低效,明白了农村同样可以很好地发展现代农业。只有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家乡才有出路,农民才能致富。”参加本次外出学习的陡菁镇石头寨村王辽平感慨地说。

多措并举 推进农技服务

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层次变革,技术匹配与支撑是关键,加强技术服务,科技兴农、智慧兴农,才能解决农村产业发展“扶上马”与“送一程”的问题。

近年来,水城县着力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了猕猴桃、茶叶等5个主导产业和马铃薯、中蜂等11个辅助产业。为使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都能枝繁叶茂,水城县多措并举加强农业技术服务。

水城县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出台“1+12”文件,全县成立了12个农业产业工作组,负责12个农业产业的建设发展和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的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统筹乡(镇、街道办)、县部门、县平台公司及农业产业实施主体,按照“落实任务图斑化,种植养殖标准化,管理措施网格化”的要求,加强对所实施的农业产业技术服务工作。

今年“春风行动”以来,水城县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累计3 8 4期4.8 9万人次。图为农技干部开展农技培训。(水城县农业局供图)

在具体工作中,根据农业生产技术需要,以“农技服务团服务、农技小分队服务和购买农技服务”三种方式实施。

县农业局组织24名技术人员进驻乡(镇、街道办),组织各乡(镇、街道办)分管农业领导、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农技员,各村“土专家”、“田秀才”等组建农技服务团,进村入户在田间地头开展农技服务。

对专业性比较强、技术比较复杂的,由农业局培训中心负责组织6个农技服务小分队奔赴各乡(镇、街道办)、各产业基地进行“一对一”的技术服务。

为解决农业技术服务力量不足问题,水城县还面向社会购买农业技术服务。目前已购买了6家农业技术服务公司服务猕猴桃产业;县有关管委会与县平台公司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了15家以上混合所有制农业企业,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生产;县平台公司面向社会聘用了数十名农业技术人员服务农业产业。

因地制宜 开展农民培训

存粮千斗,不如一技在手。实践证明,智力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开展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是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抓手。

“刚开始接触农业产业,只要是涉农的学习培训,我都愿意去学。”水城县陡菁镇阿佐村的刘孟召5月15日参加完“水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马不停蹄地去省里参加“农产品经济人”培训。

43岁的刘孟召在外打工多年,因为认准家乡发展农业有希望,就干劲十足地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一起发展农业产业。

从2015年开始,刘孟召在村里流转5000余亩土地带领村民种植刺梨、枇杷等果树。为解决“不会种、不会养、不会卖”等问题,他积极参加了“果树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高枝嫁接、互联网营销”等涉农知识的学习培训。

和刘孟召一样,得到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的全县有4万余人。水城县农业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杨美碧介绍,今年“春风行动”以来,全县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累计384期4.89万人次,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支撑问题,有力推进农业产业项目的实施。

除了面上培训之外,还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86人,其中果树园艺专业233人、蜜蜂养殖专业153人,投入资金39万元,共涉及全县40余个行政村。

“计划在8月全面完成整体培训任务,10月底前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工作,12月底前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后续服务指导工作。”杨美碧说。

一技在手,贫困户在脱贫路上底气就足,党委政府让技能扶贫精准“滴灌”到“穷根”上,贫困户就能以“智”脱贫。

猜你喜欢

水城县农业局农技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带头拒莱猪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技推广工作
经济增长目标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思路分析
并非“小题大作”
26亿中央财政支持农技推广
水城县荣获全国第二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多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