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郭派艺术 品味小生神韵
——晋剧小生名家王宝钗从艺70年研讨会纪要

2018-08-05陈世清梁忠慧整理

戏友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生宝钗演唱会

陈世清  梁忠慧整理

2017年12月9日上午,由山西省晋剧院、山西省京剧院、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晋剧小生名家王宝钗从艺70年艺术研讨会”在梅兰芳剧场召开。会场高朋满座,专家畅所欲言,对王宝钗的艺术人生和成就做了总体回顾和充分肯定。

郭士星(山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王宝钗是一位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晋剧小生艺术家,昨晚的师徒演唱会真正达到了传承“郭派”艺术,品味小生声韵的艺术效果。

宝钗能文能武,戏路宽广,技艺全面,注重刻画人物,她既能演风流倜傥的儒生,也能演穷困潦倒的穷生,还演过年幼天真的娃娃生,可见她是一位多才多艺、技艺全面的“郭派”艺术传承人;她嗓音清亮、音色纯正、韵味醇厚、独具特色,并且在声腔上不断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宝钗腔”;她尊师爱童,注重人才培养,并始终对自己的老师念念不忘,同时对八名弟子也爱护有加,时常教导他们演戏做人的道理。

王爱爱(山西省晋剧院,一级演员):

王宝钗一生从事文艺,一生爱好戏剧,把一生奉献给人民,这个演唱会是她的终生愿望,也是她的一个梦。60年代的《打金枝》,我俩搭档得非常默契,台下不断地切磋探讨,才能有舞台上的完美配合。

王宝钗虽是一个女人,但她性格刚强,因此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得帅气潇洒。回顾我们60年的从艺道路,有酸甜苦辣,也有光辉荣誉,作为晋剧的老演员,我们要传承下去,我们肩负重任,也衷心希望后辈好好学习老师的点点滴滴,学无止境,艺无止境。

田桂兰(山西省晋剧院,一级演员):

我唱小旦,她唱小生,可以说我们两个的合作是最长的,戏也是最多的。宝钗姐演戏栩栩如生且很有创意,记得有一次一个配角忘了词,她灵机一动把词一改,使戏圆了过去,而且不留痕迹。过去我们一起下乡演出时,她非常注意一举一动的神态,力求把戏演到极致,连细小的动作都会仔细琢磨,反复推敲。

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我们这一代人演了多少年的戏,宝钗做到了这点,不仅把晋剧的传统继承了下去,也为徒弟们带了好头,从昨晚的演出中就可以充分展现出来。最后我希望宝钗大姐一如既往的传承“郭派”艺术,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武 忠(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一级演员):

宝钗昨天演出的《黄鹤楼》真是文武双全,造诣颇深。虽然她前段时间腿上做了手术,但演出时丝毫没有影响,一抬腿就见出了基本功,真是宝刀未老。她的表演可以说是“手、眼、身、法、唱、念、做、打”全面,这与她从小的童子功基础是分不开的。宝钗徒弟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所谓严师出高徒,举手投足都十分到位。

现在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有山西省晋剧院和戏剧研究所以及“百家戏苑”栏目对我们的大力支持,给了我们好多机会能够展示自己的精湛技艺,这与习主席对文艺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希望宝钗把身体养好,把徒弟带好,也希望你把诸多前辈老师留给我们的东西一丝不苟地给年轻一代传下去。

姬荣生(山西省晋剧院,一级演员):

我和王宝钗都曾是介休剧团的奠基人。在我的记忆中宝钗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对艺术的不知足,一个是有灵感,能够看出她对艺术有追求、有想法。之后她又到交城剧团,改行演小生。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她演的《劈山救母》,不仅轰动晋中,还轰动山西,可以说演得非常成功。之后,山西省晋剧院要成立青年团,就把我们调了过来。我们一共13个人,各个行当都有,宝钗也在晋剧院获得了进一步提升。虽然当时郭凤英老师想培养男小生,但是宝钗也努力求教,虚心学习,把郭老师的好多东西都继承了下来,非常不容易。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她的不懈追求,才取得了现在的成就。

阎玉庭(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原副所长):

宝钗通过这次演唱会,给从艺道路画上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句号。她有天赋,也勤奋,更赶上了好机会,所以宝钗最终会取得成功。

脸子、嗓子、杆子、脑子是衡量演员好坏的标准,我认为宝钗就具备这四个条件:首先,她眉清目秀,脸型天方地圆,化上妆就是人见人爱的小生;其次,她嗓音洪亮,底气充足,唱腔高低自如、刚柔相济,形成了独有的“宝钗腔”;第三,宝钗大姐身材适中,体态端庄,有一副好架子、好身段;第四,她有创意,有想法,有追求。这四点都集于一身,再加上她自身的努力和好的机遇,最终能够获得成功,誉满三晋。

田永国(山西省京剧院原副院长,梅兰芳剧团书记):

王宝钗师徒演唱会的精彩上演,离不开前期的细致筹备,也离不开山西省晋剧院、京剧院两单位领导的后备保障,正是有诸多部门的密切配合,才有了昨晚的完美呈现。虽然王宝钗离开舞台多年,但通过昨天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和大家的热情,就可以看出不论她离开舞台多久,观众都没有忘记她。

梆子戏的小生行当中大多都是女演男,故小生演员身上多少都有些脂粉气的通病。宝钗的表演有阳刚之气,使得她在舞台上不仅避免了女气,还自有一种俊朗之气。在此我希望晋剧小生,多向师傅学习,少一点脂粉之气,多一点刚强之感,这样就更符合行当角色的需要,也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为祝贺王宝钗师徒演唱会赋诗一首:

休道她白发满头,想当年尽展风流。

传技艺承前启后,比男儿更胜几筹。

齐陶(山西省文化馆原馆长):

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到文化自信,宝钗的这个活动就深刻展现了她对艺术的热爱,并且充满了自信,这一点为我们戏剧从业者树立了榜样,值得很多演员学习。

晋剧行当齐全、剧目众多、声腔丰富,山西梆子又号称“俊调十八腔”。正因为难唱,所以我们更要对自己的声腔自信,更要弘扬晋剧声腔艺术。晋剧前有“爱爱腔”,现有“宝钗腔”,这些声腔都需要大家“抢救”,使其不再失传,所以我们要把晋剧好好地予以弘扬,不可自卑,定要自信,才能对得起我们敬爱的晋剧艺术。

赵威龙(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剧作家):

王宝钗老师的两句话:“台上做戏不做人,台下做人不做戏”,很经典,很有哲思,这是演员素质的体现,能看出她德艺双馨的风范。“台上做戏就是演,台下做人就是德”,做到这一点也很难,但这两点在王老师身上得到了验证。

现在讲传承,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传统,所谓的创新改革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昨天看了王宝钗老师的演出,她做人做戏的精神非常值得称赞,王宝钗老师无论做人还是做戏都很实在,我觉得这两点她做到了。

赵尚文(山西省文化厅原《山西文化》主编):

我和王宝钗大姐在交城剧团相处了五年,这段时间里她留给我的印象是,其自身条件好,艺术功底扎实,学习态度明确,目的也很明晰,并且总是废寝忘食,练功上要强,演戏上开窍,正反都能演,丑俊不拒,因此她的戏路很宽,很快便进入了主演群。

五年当中我俩合作了五部戏,结果总是我砸锅,她救场。如在《三看御妹》中,她演小生,我演书童,我晕场忘了调度,她灵机一动,连表演带唱地把我拉到了调度点上,把事故排除了;又如她演五虎上将赵云,我演曹八将夏侯渊,我记错了结果冒场,她反应快,给我救了场。这些随机应变的事迹都体现了她的灵感和悟性。

张绍文(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原戏曲教研室主任):

王宝钗老师深深地爱着传统文化和戏剧事业,这条线贯穿了她的一生,正因如此,就产生了她对戏曲的责任心,使得她到这个年龄还孜孜不倦地教育学生。

王宝钗老师的唱腔传承了“郭派”艺术,又创造出了自己独有的东西,这是使人尊重的地方,希望王老师能够把这些弟子培养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真正接续传统的艺术家。

我特意为王宝钗老师作了首词《沁园春》:

晋赵之邦,太行巍巍,汾水长长。戏剧之圣地,戏曲摇篮,雁门北令,蒲州西厢。三贤故里,育宝钗王,一代名家人敬仰。忆往昔,阅岁月沧桑,初心不忘。

基层艰辛演唱,足迹踏遍村野山庄。风雨七十载,苦乐备尝。独秀吕布,再现周郎。激越行腔,韵味醇香,文武形象神采扬。看梨园,艺海百花园,传承流芳。

张 智(山西省京剧院院长,一级演员):

首先祝贺王宝钗老师从艺70周年师徒演唱会的成功举办。作为“郭派”传人,能够看到这样一场规模宏大的、以小生行当为主的演唱会,觉得非常骄傲和自豪。

第二是敬仰王宝钗老师的艺术。王老师身上的很多东西都有郭凤英老师的影子,尤其是在表演上,不仅是形像,而且神似,所以在继承和发展“郭派”艺术上,王老师做的贡献非常大。

第三祝愿王宝钗老师身体健康长寿,同时也希望弟子们好好地传承晋剧小生流派。我觉得老师身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做事还是从艺都是我们一辈子要学习的东西。

马兆录(太原市艺术研究院,一级导演):

我当学员时,团长张宝魁就介绍过王宝钗,说她的小生戏脱了女相,充满阳刚。她的气质身段功架,有京剧风范。后有幸看了王宝钗演的《劈山救母》,她的上场亮相、台步、指法及脸上的气质,我都记在心里。王宝钗老师之所以在小生行当中独树一帜、演艺突出,是她没有完全照搬老传统的套路,死学死记,她有理解、分析和判断。她理解了剧情和人物,在处理戏的节奏、细节上有独到的创新和发挥。她演的文生,文而不迂;武将,武而不莽;文则潇洒有制,武则慧勇且秀。她演《黄鹤楼》的周瑜,那台步举而不落,一步一步很有根,很有节奏,显得周瑜军情战略皆成竹在胸。她的衣冠、掏翎子、抖袖、端带、提莽……无不显示出周瑜战略家的风范。

高连荣(山西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

昨天看了王宝钗师姐从艺70周年师徒演唱会,感到非常激动,能看出王宝钗大姐对晋剧事业的执着追求,她的精神值得我学习。王宝钗大姐的艺术特点最明显的是她的唱腔,她是省晋剧院小生行当第二代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她与其他老师共同创造了晋剧院当时的辉煌,对晋剧院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我想说的是要重视对晋剧艺术的传承。以往各位领导对晋剧艺术确实下了工夫,从各县调来了很多优秀的演员来振兴晋剧,为山西争光,他们为此确实做了很多工作。因此,我希望领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这对于新老艺术家互相交流非常有利,更能够把工作干的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裴茂杰(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高级讲师):

看了昨天的师徒演唱会,王宝钗老师真是宝刀未老,依旧神采奕奕,让我很是欣慰。我总结了她的几个艺术特征:第一是扮相漂亮,既有英武潇洒的风流韵致,又有俊秀舒朗的儒生气质;第二是表演细腻大方,文武兼备;第三是唱腔有特色,在继承“郭派”传统的基础上又结合自身特点加以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宝钗腔”。

曹福富(吕梁市青年晋剧院书记):

能参加这次座谈会,我的心情很激动,首先我代表吕梁市戏剧研究所所长、吕梁市晋剧院、青年晋剧院院长对王老师从艺70周年师徒演唱会举办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从我本人来说我非常荣幸、激动和这么多领导、艺术大师在这里座谈,谢谢各位老师们,同时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和老师到吕梁做客指导。

王 越(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副所长,《戏友》副主编):

我认为王宝钗老师的演唱艺术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嗓音清亮激越,唱腔婉转动听,声音高低运用自如,无论是轻松喜悦俏皮的唱腔,还是稳重沉缓文静的唱腔,都能拿捏到位、入耳动听;第二是道白清晰,每一个字都符合汉语四声发音,唇齿音干净规范,没有地方口音,一字一句铿锵有力,足见基本功之厚实;第三是表演完全脱离了女性脂粉气,具有阳刚气、帅气英俊、潇洒倜傥,特别善于刻画人物,表演非常细腻,的确是吸收了“郭派”的表演精髓。除此之外,王老师善于吸收众人之长,结合自己的条件来塑造人物,即便是一个配角也演得活灵活现,鲜活生动,例如《拾玉镯》中的傅明。

祁爱斌(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所长,《戏友》主编):

我首先要对省晋剧院、省京剧院、戏剧协会表示感谢,是大家的鼎力配合才有了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其次,一大批老前辈、老艺术家能为王宝钗老师的纪念活动助兴助力令人感动;再次,在前辈老师们的发言中,提到了文化自信如何实践与思考,这点令人动容。

王宝钗老师的从艺经历,体现了她不忘初心,完成使命的晋剧情怀,彰显了“郭派”艺术的源远流长。进入新时代后,对于如何传播弘扬晋剧艺术,如何增强晋剧人的文化自信,如何接受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艺术资源,以及怎样传承下去,这些命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刘 斐(山西综合广播“天天有戏”主持人):

首先祝贺王宝钗老师师徒演唱会圆满成功。我15年前从事戏剧广播行业,15年对于我来说已经很长了,但是在老前辈面前,我永远是戏剧传媒行业的一个新兵,在老师们前面我们晚辈只有学习的份,这话不仅是对我来说,也是对所有晚辈的一种提醒,我们永远向你们学习。

这次活动之前我们《天天有戏》节目也做了很多预热,包括王宝钗老师一些很少浮出水面的唱段。这个戏剧广播还是有很大的市场,听众群体很广泛。我也很高兴这么多年来坚守在一线,把艺术家们最好的艺术,最前沿的戏曲资讯带到广大戏迷听众的耳中,这次活动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促进。

王 嘉(山西戏剧网站长):

继承“郭派”艺术大旗的任务之艰巨不亚于流派创造的辛苦,而王宝钗老师字正腔圆、刚柔相济、表演真实、刻画细腻、潇洒飘逸、稳健大气的艺术风格正是“郭派”艺术的精髓。宝钗老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达到了“郭派”基因与自我个性的有机协调,在晋剧舞台上展现了属于宝钗老师风格与个性的“宝钗腔”。

宝钗老师这样不求“像”而得其“神”的继承与发展,这样的探索与成果,对于晋剧后辈如何继承与发展晋剧艺术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宝钗老师这样饱含“郭派”基因、彰显个性创造的艺术风格定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扬、更加优秀的传承和更加长远的发展。

王宝钗(山西省晋剧院,晋剧小生名家):

首先我想感谢恩师,她的教导使我对晋剧艺术有了不忘初衷的追求;其次是感谢大家的出谋划策,你们对演唱会的成功功不可没;再次是感谢山西省晋剧院领导提供人力、物力,创造平台和条件。

今天要具体感谢省晋剧院、戏剧研究所、研究会、省京剧院,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我们这个演唱会和座谈会也不会这样成功。今天大家来参加座谈会,谢谢你们的不辞辛劳,为我找出下一步传承中的不足,要尊重艺术,尊重戏曲,哪怕是一个字声、一个词句都要力争做到准确,并且努力活到老学到老,尽量为晋剧多做一些贡献,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小生宝钗演唱会
My Dream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京剧行当——小生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样的丫鬟才是好丫鬟
当家“小生” 试驾北汽绅宝X35
春天的演唱会
小青蛙的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