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2018-08-03三三
三三
鲁迅从书中走出来,他留下了一座高山,一座文坛上最高的山峰,足以遮蔽后来者的锋芒;沈从文也走出来了,《边城》带来的绝响,几乎遮蔽了他后半生的荣辱;丁玲带着女性的情欲和追求走出来了,无疑是早期最杰出的女权英雄;无法被文学史安放的张爱玲也从书里走出来,她在生活和精神上似乎都“无家可归”,却给世界留下解不完的谜……当然还有熟悉的大家:老舍、巴金、曹禺、郁达夫,诸多人物汇集在一本书中。当百年后的夏天辞去上一个春天的盎然,阔步走来的时候,《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的出现,带我们回望百年来的波澜起伏、八方风雨。
说起许子东,我们并不陌生。《锵锵三人行》的长期嘉宾、《圆桌派》里的名嘴,在《见字如面》里也是金句连篇……实际上,银幕后的他同样如此。作为香港岭南大学的中文系教授,许子东在课堂上也是文思敏捷、舌灿莲花,这些都被记录在《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中。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源于两年前的夏天,腾讯新闻的负责人邀请许子东参与“经典课堂”栏目,后将直播内容整理成书稿,形成 十二堂别具特色的现代文学课。在自序中,许子东谦虚地称其为“不可能完美的‘经典课堂”,但就是这一场“不完美”的教学课堂,给了我堪称愉悦的阅读体验。
一
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通史通论成百上千,但真正能被人记住并使人有所增益的数量太少。较为权威的版本有:钱理群等人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朱栋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丁帆的《中国新文学史》、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程光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是按照时间、题材、事件编排顺序,文坛上赫赫有名的“鲁郭茅巴老曹”单独成章,《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也不例外。但由于教學时间有限,总体框架难免被大大压缩,也就是说,这不是一本按照专业教学讲法编纂的教材。
尽管作者的“现代文学课”并非“现代文学史”,但他这种选择重点的讲法同样基于文学史的宏大眼光。在许子东的文学课中,他首先简略地讲述了五四新文学起源,以及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状况,然后将较大篇幅都用在名家作品和文学思想的深入解读。在全部十二讲中,鲁迅就占了第二、第三两讲。显然,因为鲁迅是整个现代文学的基石,读懂了鲁迅,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现代文学;也许,同时这也缘于作者的偏爱。永远活在文学史中的鲁迅,是五四以来一位在思想、创作、行为诸多方面都很“自由”的创作家,但有过好长时间被束缚在“不自由”的话语之中,在呐喊与彷徨之后,随着历史语境的迁移,鲁迅几乎被“捧杀”和误读。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鲁迅的小说、散文,但那些被赋予“标准答案”的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只会使我们离鲁迅越来越远。真实的鲁迅,几乎是所有关注现当代文学人们的心头之爱,许子东也不例外。在对鲁迅的讲述中,他不仅引入鲁迅的研究状况、铁屋的悖论,以及鲁迅和几个女性人物的关系这些外部因素,同时也深入《狂人日记》《阿Q正传》《肥皂》《伤逝》等作品文本,从文字中解读鲁迅和那个时代的矛盾、怀疑、自省,真是讲得很通彻。
二
二○一八年,作为新文学“新声”的《狂人日记》诞生已经一百年了。岁月沧桑,新人老去,又一批新人来了。新文学已成经典,又一批新锐崛起。又有新的流行文化袭来,还有多少人守望文学,守护心中的家园?或许并不多,但也绝对不在少数。《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便是这百年后的一种“新声”,这些“经典”课,在一座遥远的古老的顶着“南岭北燕”声誉的香港岭南大学诞生,重温了远去的未曾被遗忘却又再度“年轻”的文学经典。
称其经典,似乎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许子东所挑选的当年弄潮的“新青年们”,便是这么一群永不过时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进,新思想、新视角赋予他们新的解释,成为当下的“新声”。在《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中,除却已有的知识谱系的介绍、其他专家的评价,还融入了许子东个人的许多见解,成为这部作品最吸引眼球的部分。这些文字简单直白却又击中内心,比如“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既传达了鲁迅不可超越的地位,又给无法被正统话语定义的张爱玲一个极高的评价,又如“沈从文不是农村的谢冰心”,将沈从文与爱自然、爱生活、童真的冰心比较,较为直观地呈现出沈从文对其笔下书写的农村的复杂情感。我们以往看《边城》,都会看到至真的情感和至悲的结局,可是许子东不仅看出了情与爱,还看出了一条悖论——“《边城》好就好在: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他用最简单的话语总结出一个结果:船总顺顺虽然有钱,但人很好,大佬、二佬也是很好的年轻人,翠翠和爷爷都很好,但最后大家都不开心。这背后有一大堆可以让人深思的问题。
既然是经典作家,百年来有无数的人阅读它们,也有不计其数的人研究它们。在这无数人走过的道路上,许子东总结出这些被旁人忽略的规律,不只是“新声”,也源于他的“心声”。因为用心,才能归纳出现代作家们的家庭规律,才能提炼出“疯”与“狂”的区别,才能缔造出新的中国现代文学课。
三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呈现出一位文学学者丰厚的作品阅读量,从其编排的行文安排中可以窥见。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一百六十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有十一份作者开列的进阶书单、十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一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二百六十多个详注,帮助我们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现如今,多少从事现当代研究的学者仅仅着眼于浩如烟海的文学史料研究,关注着学术权威的理论框架,而丢失了文学的真正载体——作品,在这个意义上,许子东给予了文学作品应有的尊重。
一般而言,文学专业既有诸如前文所提及的教材,也有一系列阅读书单,如钱谷融所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以选集的版本出现。而这本《许子东现代文学课》既有符合教材性质的文本内容,也有符合阅读书单性质的作品内容。当每一讲结束时,许子东都会给出延伸阅读和经典选读,其中经典选读都是贴合该作家的创作风格的,选择出最经典的文本,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课堂所讲述的内容,如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这些文学巨匠的创作思想都被文字记录了下来。而延伸阅读更是一份完整的、全面的现代文学研究书单,融合了数十年来一个学科一群知识精英的思想,如王德威的《一九四九以后》《想象中国的方法》,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王富仁的《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
时代飞逝,诸事泡沫。距离新文化运动兴起已有百年的我们,或许永远都不清楚八方风雨如何滂沱、革命热情如何高涨、民间生态如何衍生,我们能否知晓、洞察、领悟,能否直面那个时代,可能是一个问题。但我们与遗忘者在这一点上拉开了距离:我们愿意去聆听、去追溯、去阅读,用求真之心去回望这段历史,从文字中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更切实地去寻求将来,或许这是阅读《许子东现代文学课》带给我的最宝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