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的前世今生

2018-08-03山之雨声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体制统一观念

■ 山之雨声

冲破旧观念的牢笼,才是真正的打破“体制”。

王羲烈:

作家,资深国学教师,现任深圳山之雨学校校长。教学风格纵横博学、自由大气。著有《深中教育故事》《寂寞英雄》等有关教育、文化方面的作品若干种。

追根溯源,目前的学校制度,开始于19世纪初的普鲁士。当德意志人败于拿破仑,一个痛苦的反思:为何会失败?原因是法国人更有“文化”、素质更高。于是,按年龄、分年级、统一教材、分班授课且强制必须参加的新型教育形态建立起来,批量生产会认字、懂算术且“忠君爱国”的人才。若干年后,普鲁士大败法兰西,他们认为自己的成功奠定于小学课堂。于是这种制度,在欧洲普遍流行推广,进而逐步流传全世界,从前由教会组织或私人家教接受教育的方式被取代。

1905年,慈禧下令“废科举,兴学校”。这种培养有一定技能、以听话服从为特征,只要工具理性,不要价值理性的教育,开始在中国大地推行,开始取代从前的私塾与书院。

民国时期,是个过渡的年代,私塾与学校并举,私人讲学与现代大学齐飞,教会学校、国立学校、私立学校、华侨学校等各种办学主体自由驰骋,在中小学或是大学,多元的主体与不同追求,造成了充分的竞争。故而,即使在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战争瘟疫、经济溃败之际,教育领域照样犹如百花盛开,群星闪耀。许多大中小学的思考、探索以及取得的办学成绩,令今天和平繁荣时代的我们亦不免汗颜。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院系调整,中国教育全盘学习苏联模式,留下诸多问题。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知识的传授步入正轨,但德意志+苏联给中国学校打下的烙印与制造的创伤,像刻在树上的文字一样,随着树的生长,同样与日俱显。今人恒言是所谓“体制”阻碍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与进步,但与我们看得见的国家的结构与法律法规相比,扎根于40后、50后、60后甚至70后、80后脑子里的很多观念,才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在真正发挥影响力的“体制”。错误的观念才是可怕的“体制”。体制不是硬件,是软件,就安装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里。冲破体制,不是要去和什么对抗,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要解脱错误观念对自己的禁锢。解放你的大脑,冲破旧观念的牢笼,才是真正的打破“体制”。

今时学校应试教育肆虐,从上到下,从政府到民间,都看到了问题,都能亲身感受其带来的糟糕结果,几乎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但我们却不得不说,该种教育有其合理性。为何?因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带着德苏的伤痕,公立学校大批量培养了能识字、会算术、听命令、懂服从的普通工人,基本满足了迅猛发展的工业企业的需求。中国工人的素质、效率较高,只须对比东南亚、印度各国即知。

但到了2008年,主流的运行了30年的公立教育体系,却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而且在东南沿海与一线城市,越来越明显。为何?因为中国的工业不断发展、升级,已不满足于仅仅代工出口,仅仅是以污染环境、消耗资源、压榨人力等为代价,去换取极低的利润,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转变。广大内陆城市还在继续工业化,而一线城市与东南沿海却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

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就是以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为根本驱动力,所要求的是有创意、个性化、保持开放心灵、不断学习、能适应各种变化的人才。这种人,旧的学校体系是培养不出来的。旧的学校,一切特征均与工厂匹配: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课程、统一检测、统一时间、统一进度,注重共性,忽视个性,最后当然只能制造出千篇一律,有一定技能,只懂服从,不会思考的人。

自2000年以来,轰轰烈烈的“民间教育自救运动”开始崛起。这种崛起,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相呼应,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理所应当地,中国的教育也将会有一个极大地改变。

猜你喜欢

体制统一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健康观念治疗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