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道,君子何以自处
——《论语·微子篇》详讲
2018-08-03讲者王化桥成都弘道书院
讲者_王化桥 成都弘道书院
唐文治晚年(1865—1954)
中国历史上说“天下无道”之“天下”,是指中国。而现代社会已经是地球村,所谓天下就是人类社会。当今的世界,中东战火未熄,大国间的贸易战此起彼伏。称得上是一个新的战国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子篇》就显得极为重要,让我们来了解,孔子是如何应对这个时代的。
前面三章分别是《卫灵公》《季氏》《阳货》,卫灵公是卫国诸侯,季氏是鲁大夫,阳货是大夫的陪臣,在执掌国运。这三个群体都已经败坏,都不用孔子的王道,以至于天下之道,礼崩乐坏。《微子》这一章就讲贤人的归隐,本章出现的都是著名的隐士。隐,但绝不是无所作为。
对隐士来说,最重要的作为是什么,这就是办学,搞教育,历史上,出学问、有事功往往与忧患的大环境相关,马一浮先生、唐文治先生都是如此。
唐文治先生在清末曾任一品大员,母丧内艰期间,他回到家乡,卜得一卦。得乾卦之变讼卦,初爻、三爻变。乾初曰“潜龙勿用”,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于是,唐先生终身奉此二爻。讼三曰“或从王事,无成”。从此,先生绝口不谈政治,改堂号为“茹经”。发扬本国文化,改进教育,创办无锡国专,一时人才荟萃。同时执掌上海交通大学近10年,与时俱进,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今天我们所坐的高铁,当有唐文治先生的一份功劳。
那么,若有人问,天下无道,圣贤是否都在归隐?对此,同济大学教授张文江有一段记述,记述他早年问学于隐士、易学家潘雨廷先生的一段故事——
张问:李光地认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康熙后五百年必至二十一世纪,与现在国际国内形势似合,又思若果有大势,人力之加速或推迟是否可能。潘先生笑:你怎么还相信这,你尚未懂邵康节。
又言:电影《超人》,其父告诫不可干涉人类的历史,此佛教道理。
曾经的朝鲜箕子墓
现在开始详解本篇11章:
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是商纣王的同父异母的兄弟,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比干也是商纣王的叔父。
微子离开朝廷,隐居到乡里,箕子隐居到奴隶中,后来到了高丽。比干谏而死。这三位贤人里,微子与商纣王的关系是最近的,他是兄弟。周朝建立以后,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国君,继承商的宗庙。但很快武庚和周公的另外两位兄弟管叔、蔡叔一起反叛。周公平叛以后,诛杀武庚,然后把微子这位贤人请出来,微子成了宋国的第一代国君。微子死了以后,把王位传给了弟弟微仲。而微仲就是孔子的祖先,孔子是微仲的后人。
宋人的文化发达,尤善于经商,孔子是宋人,老子、庄子、墨子也都是宋人。
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多次被罢免,士师相当于公安局局长。“子未可以去乎?”你为什么不离开呢?柳下惠说,以正直的行为来侍奉他人,到哪里去不会多次被罢免呢?如果用歪门邪道来侍奉人,何必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国家呢?这就交待了一个背景,到哪里都一样,天下都已经乱了,在鲁国,我枉道而事人可以升官。我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家乡呢?
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这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有更详细的叙述。季氏、孟氏是鲁国执政的三大夫之一,季氏的地位最高,孟氏次一等。齐景公对孔子的态度已经非常高了,齐景公打算把尼溪田、一个方圆百里的封地给孔子。
但不巧的是,这时是晏子当政。“晏平仲善与人交”,晏子认为齐国应该马上强大起来,不能用儒家的王道政治,他继承的是管仲的思想,也就是法家的思想。但管仲的法家,并不是李斯、商鞅的法家,而是更接近于道的法家,不是后世的法家末流。
对此,实际上还有一个更深远的背景,也就是鲁、齐两国立国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讨论。齐国是姜太公封地,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公派他的儿子去做了鲁国国君。姜太公和周公有一段对话,姜太公问周公:你准备怎么治理你的鲁国?周公说“尊尊亲亲贤贤”,尊其尊、亲其亲、贤其贤,就是按照仁义和礼仪治理国家。姜太公说,如果这样的话,鲁国以后会越来越弱。周公问姜太公怎么治理齐国,姜太公说“尚贤尚功”。周公就说,如果这样治国的话,以后就会有杀君之臣。当然,后来两个国家都亡了。齐桓公死得很惨。易牙把自己儿子杀了,蒸给齐桓公吃,管仲说连自己儿子都敢杀的人不能用。齐桓公后来是被易牙关在宫中活活的饿死。
为什么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也”?就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治国,都会出问题。除非是“圣之时也”,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
周公与太公二人治理国家的观念不同直接影响了鲁国和齐国未来的国运
因为晏子的存在,孔子在齐国没有得君行道,这是发生在孔子35岁的时候。于是孔子走了。
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这时候孔子作为中都宰治理鲁国已一年了,一年后鲁国面貌一新,齐国作为邻国开始担心了。于是就送了80个美女,季桓子就献给鲁君。鲁君三日不朝,孔子认为君臣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孔子也走了。
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之前有仪封人请见,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用西方的话语讲,商朝已经亡了,作为商人的后裔,孔子被一些人视为商人的弥赛亚。
楚狂当然是一位大隐士,他对孔子完全了解。这是发生在孔子63岁的时候,当时孔子见楚昭王。《史记》里记载,楚昭王对待孔子的态度,又超越了齐景公当年的礼遇。楚昭王准备把七百里封地给孔子,七百里封地几乎相当于一个诸侯国。
楚国有一位令伊名叫子西,他问楚昭王,你给孔子之么大的一块封地,请问大王,你有没有一位外交部长协调诸侯国像子贡一样的人才?昭王说我没有。
子西又问:你有没有一位辅相像颜回那么贤德?昭王说我没有。
子西又问,你有没有一个将军像子路一样勇猛?楚昭王说我没有。
子西又问:你有没有一位宰辅像宰予一样的能干?楚昭王说我没有。
子西提醒昭王,周文王以百里之地可以王天下,你给孔子这么大一个地盘的话,恐怕您要为子孙担忧了。这段对话涉及我们对历史的一个理解:国王和令伊之间如此机密的对话,司马迁怎么知道?如果有史官记载,但楚国史官所记的,司马迁能看到吗?同样,《鸿门宴》里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包括很多细节。这是理对,但很多细节应该有文学虚构。
楚狂是一位高士,“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了,未来还有可能补救。已而已而,算了算了,今之从政者殆而。现在的这些政治家很危险。“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想跟他说话。趋而避之,楚狂快步避开了。
孔子没能跟他说上话。其实,他们交流的内容下一段会展现。
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长沮、桀溺这两个词特别形象,有画面感,长就是很高,桀就是粗壮,长沮是一个很高的人的腿上沾了泥巴。桀溺是粗壮的人脚踩在泥土里。一个高个子,一个粗壮人一起耕种。孔子过之,让子路问津焉。问渡口,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长沮问伏在车舆前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长沮曰:是知津也。他是知道渡口的,这个回答有反讽,又有钦佩。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看来,不仅孔子很有名,孔子的很多弟子也是天下人都知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整个天下都在追名逐利,谁能够有能力去改变它?“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孔子是辟世之人,在回避那些君王。
于是他对子路说,你与其跟着那个回避君王的人混,还不如跟着我们隐居,两人继续耕种。这样一幅画面,是带有预言性质的。那就是孟子批许行,许行是农家。
农家包含了伟大的智慧,一些思想通过孟子和许行的对话传下来,比如农家强调贤者、智者要和百姓一起劳动,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服,一样的待遇。农家是从《尚书·大禹》和《诗经》里出来的,许行的门徒有几百人,其中也有孟子的弟子。农家到后世就演变为无政府主义。
这里做一个补充,后来经邦治国有三种模式,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资本主义,三是无政府主义。但不管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要有一个中道。比如《国富论》强调的“看不见的手”,本质上是一篇忽悠人的命题写作,是共济会让亚当·斯密写的,到了晚年,亚当·斯密很后悔,他做了一个忏悔,他知道这是共济会的阴谋,最终会导致资本凌驾于国家之上。
长沮、桀溺耦而耕
亚当▪斯密《国富论》
现在网上已经有很多文章了,说西方的经济学本质上是神学。
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茫然若失地说,鸟兽是不能和平共处的,我不和世人相处,又跟谁呆在一起呢?天下有道,我就不会去改变它了。
孔子表明了他与农家的不同。治理社会,不能像动物世界一样没有秩序。人不是动物,人不可能跟鸟儿生活在一起,既然人与人要相处,就需要组织结构。
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跟随孔子走在后面,遇到一个老人,老人用一个手杖背着装草的竹器。子路问:你看见夫子了吗?这老人也是无政府主义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用他的杖除地上的草。
子路拱手而立,老人就请他在家里过夜,还杀鸡招待,还让两个儿子出来。这就是人性的本能,家里来了一位贤人,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明星,于是让儿子出来见见世面。
第二天子路回去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隐者,让子路回去见老人。子路到了,但老人走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是不合乎义的,长幼之间的次序不能废弃,既然家庭伦理没有废,那社会组织也应该有君臣之义,也应该有社会秩序,如果想洁身自好避世的话,像刚才的长沮桀溺一样,废掉伦理父子之道。
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门弟子把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七位隐士列了一遍。孔子评论: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污蔑自己的身份,能做到的是伯夷和叔齐。再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他们话语是合乎法度的,他们的行为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仅此而已。虞仲、夷逸隐居世外,大胆说话,行为是廉洁的,虽然没建功立业,但是合乎法度的,这个是他们的自然选择。
孔子总结道,我跟他们都不一样,无可无不可。
智能变电站是基于数字化建设,因此基于智能变电站的硬件是数字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通信网络,从而实现全景采集变电站信息,和一个全面的数据库的建立,使变电站自动化操作,维护和智能分析与决策能力实现,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适应能力。
孔子圣迹图之三十一:杏坛礼乐
9.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这八位是鲁国的乐师,礼崩乐坏,一个现象就是著名的乐官全部隐居了,为天子掌管音乐的大师挚去了齐国。亚饭干,饭音梵,一种乐器。二饭、三饭、四饭分别到了楚国、蔡国、秦国。鼓师方叔到了河内。鼗,一种小鼓,播小鼓的乐师到了汉,少师相当于副指挥,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去了海外。教孔子音乐的老师是少师襄,但是不是这个少师阳呢?很难考证。
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这里的鲁公,是周公的儿子伯禽,周公虽然封在鲁地,但因为辅佐成王、康王,他没有真正治理鲁国,周公对儿子说,君子不能怠慢自己的亲人亲属,不让大臣抱怨不受重用,以前的旧下属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辞退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这一段还是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传统中国一般都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一段是具体的实践。
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䯄。
这八位人品卓越,得到了周文王的重用。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这八个人很神秘的,中国人讲天道,是天要让周朝兴起:这八位是一母所生的四个双胞胎,这八个人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没有详细记载。
这是《微子篇》11章句的详解,可以注意到,孔子没有选择归隐,直到68岁自卫返鲁。
程明道先生说过,学在识时,颜回隐居陋巷,因为有孔子存在于世,而到了孟子时代,世既无人,孟子“安可不以道自任”。
如今世上也无孔子,中国读书人安可不以道自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