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经典”:成才必先成人
2018-08-03主讲人陈琴
主讲人_陈琴
人与非人
如今,很多家长都让孩子在学校外面报各种兴趣班,作为母亲,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才多艺。但我想我们在学才艺前,必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成才之前必先成人。这是一个最基础的要求。
如何才能成人?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是迷茫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算得一个人。其实,古圣先贤早就有这样的思考,孔子最了不起的再传弟子孟子,就给人与非人定下了这样的标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
一个小朋友下楼梯突然摔倒,吃饭把自己的舌头咬到,其他小朋友只会在旁边笑话他,这叫无恻隐之心;上了厕所不冲水,吃饭把桌子弄得满是油污,这叫无羞恶之心。
在整本《论语》里面,孔子对他儿子孔鲤的教导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不学诗,无以言”。第二句话“不学礼,无以立”。当今富起来的中国人靠什么立起来?就是要用礼来节制自己。
23年前,我和先生一起从上海飞往桂林,那一天非常奇怪,整架飞机上除了我和先生,全是外国人。飞机一停下来,突然响起一片掌声。旁边的外国人对乘务员一边拍手一边说:Thank you、Thank you。下飞机时,我很疑惑地问乘务员,他们为什么要道谢?这位乘务员说,他们认为飞机平安降落,是飞行员冒着生命危险带大家经历了一次艰辛的历程。我说,飞机很平稳啊,并没有生命危险。我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每一次旅程都是一次历险,有人带在前面走,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和你搭在一起,这就是值得你感恩的。
但今天,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飞机还没有停稳,“噌”的一下,整个飞机的人全部站起来了,后面的人挤到前面来,把过道占得满满的。我经常在想,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不淡定、不自信、不谦让了,我们作为人的高度和标准究竟在哪里?孟子说,“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什么叫是非之心?也就是你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分得清对错黑白,这就叫做有智慧。“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因此,我经常把孟子的这“四心说”,作为一年级孩子入学第一天的课,让仁、义、礼、智都在孩子的言行里。人有了这四端,就好像人有了手和脚,有了脚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了手可以自食其力,没有手,没有脚,就是一个木偶,甚至有的人连木偶都不算,他还会作恶,那更糟糕。
幼而徇齐与为己之学
标准定下来,是否有方法和途径去达到呢?
孔子说过一句话,“学而时习之”。学,经常去见习,去反复实践;习,像小鸟展开翅膀飞,反复练习自己学到的本领,把它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做到知行合一。正如今天我在这里可以把很多道理说给你,可是把这些道理变成你灵魂的一部分,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
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他学什么呢?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听了道理,哪怕晚上去世了,也不可惜。这句话的关键不是在于死,也不是在于生,关键在闻道二字。你闻的是不是正道,有没有在正道上,这才是最关键的。求道、法道、遵道、行道,在正道上成正人。正道在哪里呢?古人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法门,也是学习的途径——见贤思齐。向高人学习,向真人学习,向圣贤学习,在经典里聆听圣贤的教导。
生活中,我常常想,我已经对自己要求这么高,但在女儿面前,我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妈妈,不过是一个经常喜怒哀乐行之于表的普通人。她真正要崇拜的是圣贤,当我把这些文字注入她的记忆和灵魂深处,有一天,她能找到自己的偶像榜样,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给我们说的,“幼而徇齐”。我们今天很多人都不肯让孩子“幼而徇齐”,所以我们的孩子失了标准,失了尺度,失了目标,失了榜样,他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么,如何做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我说,要像颜回一样。今天很多人是不会做学生的,尽管有很多学习机会,得与失常常相互抵消,比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反过来有十个问题来质问老师。他没有经过求证,就怀疑一切。
颜回,是孔子平生最得意的弟子。《论语》中为政第二篇第九章中,“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优秀学生的品质,当像颜回一样:
第一,贵人语迟。凡是在课堂上呱呱叫的学生,并不一定是爱动脑子的。真正爱动脑子的学生总是深思熟虑之后,有问题才问。大人话没说完,孩子在一旁插嘴,很多家长老师觉得孩子活跃。真的是这样吗?不是。专注力从倾听开始。孔子言终日,颜回听终日。颜回怎么表现自己的聪明,“退而省其私”,私下里面琢磨,对老师讲得对的,我发扬广大,老师讲得不对的,我给他修正,这是最好的方式;
第二,为己而学。颜回的学不是学给爸妈和老师看的,他是为自己学习的。为己之学一定会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暗暗下功夫,一点点长进。所以,今天我们要像颜回一样,用正思维养自己的学习力,这最终会形成我们的学习品质。
素读经典
1993年,我开始做素读经典课程,至今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素读经典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教育教学方法。
小时候,我跟着外婆读书长大,几乎没有在学校里待过,家里穷困,我又患有先天性疾病,吃药比吃饭还多,终于灌好了。有老师说我没有上过一天音乐课,怎么把《易经》六十四卦唱得那么好听。其实,如果你掌握了中国式的读书方法,也可以把它唱得很好听。因为我们中国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符。中国古代读书人见字能歌,见到所有文字都能像歌一样唱出来的,这就叫歌行式读书法。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老人,只不过我们现在不习惯了。
今天我们觉得这是在唱歌,我们中国早期教育叫诗教,这是一种诗教方式,用诗的形式来教孩子。为什么《诗》《书》《礼》《易》《春秋》中,《诗》排在第一位?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大学》一千七百字,十二处引用《诗经》里的诗,十一首诗被《大学》引用。诗教非常好的地方在于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能在读书过程中做到情志交融。
诗是启智的,诗又是怡情的,情志交融的人生状态才是好的人生状态。而今,我们的孩子读了一二十年的书,读到最后,脸就像面板一样,硬绷绷的,一点生动性都没有。
我认为我们的母语教学在小学六年里应当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