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的实践探索
2018-08-02毛擘
摘 要:新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是新时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文章指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任务导向,从三个方面探索教师的学习实践行动:一是引导教师共读、共绘纲要,帮助教师整体把握,形成共识;二是个体学习思考,形成己见,并分享研习心得;三是行动跟进,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改进或优化。实践也表明,纲要学习与理解、学习共同体建设是教师研修内容与方式的与时俱进,对提升教师课程理念、优化教师学习、促进行为改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纲要;教师学习行动
作者简介:毛擘,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重庆 南岸区 400060)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6-0045-04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它是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首先,它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素质教育的目标、理念和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它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紧密联系。《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学生跨学科素养”的基本理念。与注重素养培养的学科课程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以发展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新需要,迎接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新挑战。《指导纲要》还是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把握学科本质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是立德树人、育人的重要载体,要实现课程育人的价值目标,教师首先需要充分理解课程,把握其育人的核心价值。具体而言,教师应该正确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内容,落实学校课程的规划、管理与实施。
鉴于此,进行课程建设首先需要对《指导纲要》进行深入而准确的学习把握。下面,笔者主要介绍本区域教师学习《指导纲要》的实践探索。
一、共讀、共绘纲要
1. 共读纲要。在明晰学习《指导纲要》的重要意义后,区域组织综合实践教师共同开展《指导纲要》的学习与理解活动。共读纲要的活动由区域综合实践教研员组织,将参与学习的教师随机分成4人一组,组建成多个学习共同体。各组人员随机担任主持人、纪律管理委员、时间管理员和记录发言员,实现“人人都是CEO”。小组合作中进行角色轮换,人人都是CEO;组内的角色分工有:主持人、计时协调员、记录管理员(控制音量、解决冲突),等等。
在共读纲要活动中,要求各小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共读《指导纲要》相应部分后,独立或合作画出读书思维导图,同时,各组进行现场交流、教研员点评。具体而言,纲要的解读主要涵盖目录、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设计原则、基本活动形态、主题活动例析等六大任务。读书的形式与要求主要为:自读与小组合作阅读;按任务要求完成阅读与交流;用思维导图方式做读书笔记;小组成员按规则轮值;小组交流不能重复,等等。
2. 绘制纲要。在此过程中,采取一边共读,一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绘制纲要、交流纲要。首先,需要通览《指导纲要》,对其主要内容形成整体的认知。于是设计任务如下:自读目录(3分钟);根据目录画出《指导纲要》的板块结构图(5分钟)。
教师先自读目录,然后小组合作,应用思维导图工具绘制《指导纲要》板块结构图,如图1。
可以看出,《指导纲要》的内容包括五个板块:课程的性质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形态、课程规划与实施、课程管理与保障。教师共读、共绘,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简洁明了,有助于迅速并整体把握《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又如,综合实践四种活动形态对指导教师设计与开展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每一种活动形态有怎样的特性?主要应用于哪些方面?活动的设计要素与流程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引导教师深入学习与思考。于是,设置如下读书活动:读四种活动形态,提炼关键词;成图;小组交流。
经过小组学习研究,主要从综合实践四种活动类型的特性、活动目标及关键要素等方面进行归纳提炼,见表1。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四种活动类型可有所侧重,也可整合,彼此渗透,融会贯通。通过这样的梳理,让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与实施时,能更有效地实践应用。
二、自我研习纲要
通过共读、共绘《指导纲要》,教师基本有了整体把握,形成了基本的共识。但纲要的学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要求教师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考与体悟,因此,自我研习纲要、分享交流的环节也必不可少。
笔者认为,教师的自我学习带有个性的特征,每个教师对《指导纲要》的关注点、体会、思考都会有所不同。如有教师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新旧对比的视角进行研习(见表2)。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师更能理解纲要的变化,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的发展时期所蕴含的课程理念与育人指向。
除了开展新旧纲要的对比,不少教师还对新纲要所提出的课程目标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思考。《指导纲要》中的课程目标,强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培养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课程目标,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呢?于是,有教师形成了以下学习思考,见表3。
这样,每一个目标的发展都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关联。老师们还发现,《指导纲要》中,各学段目标均聚焦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这四方面的培养,并注重不同学段在活动选择、参与方式、层次要求上的差异与建议。
三、行动改进措施
通过自我学习、交流共享之后,教师对纲要的学习在不断地内化、深入。学习、思考后,我们还需要行动,因为只有应用、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在附录部分,《指导纲要》围绕四种学习形态,进行主题推荐与说明,将活动形态与具体的主题活动开展相联系,具有很好的教学指导意义。教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一是分学段汇集四种活动形态具有代表性的主题活动(见表4);二是围绕专题进行主题活动的建构。见表5。
在教学实践中,有教师关注主题活动的可视化表达。以主题活动“生活垃圾”的研究为例,将其活动的实施流程利用图示加以表达,如图2。
这样就形成了活动形态——主题活动——设计流程等完整的研究体系,通过图文并茂的表达,既简洁又明晰,且充满情趣与创意。此外,有的学校关注课程实施中教师与课时的安排,探索多学科多教师参与指导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形成“一校一规划”的综合实践校本建构;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体验,探索综合实践在自主招生中的独特价值与实践策略……更多的行动改进不断涌现。《指导纲要》不再是一个文本,它在不断内化、深入学校和教师的思想里、行动中。纲要的学习与理解,不能只是聆听与被动接受,它需要每一个教师来参与、勤思考、去行动。
纵观《指导纲要》整个学习过程,引导教师学、思、行的结合,是促进教师阅读思考、内化理解、实践行动的过程;通过任务设置,开展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也体现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过程。实践让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创新教师学习方式,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为课程育人的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年)[Z].
责任编辑 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