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应追求知、情、意的统一

2018-08-02戴志勇

南方周末 2018-08-02
关键词:动手监测科学

戴志勇

最近,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中国首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数据是从全国各省抽取了572314名学生、19346名中小学校长、147610名学科教师及班主任教师进行监测调查而来。呈现出来的几个核心问题,与很多人的直观经验相差无几。

其一,知识性的学习不错,但探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较弱。比如,相比知识性的理解能力,四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低约5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要低4.1个百分点。通俗地讲,就是“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较差”。

这也可以与其他指标相互印证。比如,科学课中,学生参与动手实验、实践调查的机会较少,八年级学生在本学期物理课上做过3次及以上动手实验的比例为38.7%,从来没有做过动手实验的比例为23.8%;生物课上做过3次及以上动手实验的比例为19.3%,从来没有做过动手实验的比例高达47.1%。

这首先不是学生的问题。从教师的数据看:63%的四年级科学教师、61.2%的八年级物理教师、75.5%的八年级生物教师和80.7%的八年级地理教师的探究教学处于低或较低的水平。在配备了科学实验室的学校中,39.1%的四年级科学教师、39.7%的八年级物理教师、59.4%的八年级生物教师表示从不或很少使用。

杜威和陶行知为什么都强调“做中学”呢?因为行为是知、情、意的统一体,把一个事情做出来,自然要求头脑与身体乃至精神的合一,这种场景化与全息式的学习,切身性要高很多,其中能激发出来的创造的可能空间,也高很多。即便从记忆的角度,动手操作过的事情,比只在头脑中操练过的,也要持久和深刻。

但是,“做中学”不是埋头冥做就好,动手必须伴随引导式的体验与思考,所做的实验内容,也需要与学生的认知阶段相吻合。幼儿与小学生与世界打交道,就不能主要是对象化、实验式的,沉浸其中,体验善和美的因素要更多一些,中学生的“做中学”,则可以更倾向于主客分离式的“客观求真”。

其二,德艺教育较弱。德性教育其实与家庭教育的关系非常大,从这次监测数据来看,家长的教育观念是一个巨大问题。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方面是学习情况(79.8%、79.9%)、身体健康(66.6%、66.5%)、人身安全(62.2%、52.2%),高于对道德品质(25.3%、30.7%)、日常行为习惯(15.2%、18.7%)、兴趣爱好或特长(10.8%、7.1%)、心理状况(6.5%、11.1%)的关注。后四个数据之低,正说明家长是多么“舍本逐末”“倒果为因”。有好的德性和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善于发掘兴趣和特长,孩子怎么可能成绩不好,身体不健康?然而,反过来只盯着“结果”,中间就可能产生巨大的断裂,甚至造成悲剧。

其三,是公共意识与文化教育的缺失。监测只讲“学生国家认同感高,九成以上的学生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96.2%的四年级学生和97.9%的八年级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好事,问题是,学生与国家间的具体关系表现在哪些环节,是怎么一步步建立的?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认知在哪里?对本国历史文化与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有多少?

黄仁宇说,数目字管理是中国向前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教育的大数据监测所呈现的问题,正是教育改革所要着力解决的病症。

猜你喜欢

动手监测科学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学习监测手环
科学拔牙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