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晓明的公益加减法

2018-08-02舒少环

南方周末 2018-08-02
关键词:黄晓明黄鹂空巢

“当你想做的项目越来越多,而靠你个人能力无法再继续下去的时候,你就会希望成立一些专门的(公益)组织来执行。”

“很多人能做好的、多我们一个不多的,我们就放手不做。少了我们不行的,才要重点去做。”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舒少环

在2018年夏季上映的社会观察纪实类真人秀《但愿人长久》中,知名演员黄晓明被老兵王清泉所感动——老人一边摸着自己的膝盖,一边说起当年炮弹从他膝盖飞过去的场景……那一刻,黄晓明神情严肃,眼眶泛红。事后,他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这一档节目刚一结束,他就决定追加100万,以用于陪伴空巢老人公益项目。

作为2018年重点项目,空巢老人成了黄晓明工作室的主攻方向。如同其他演员陈坤的“行走的力量”、范冰冰的“爱里的心”,黄晓明希望空巢老人项目能成为他接下来重点执行的一个标杆项目。

从“大而全”到“少而精”,已入不惑之年的黄晓明和其公益团队做出了一个选择——给工作室公益项目做“减法”。事实上,他们很清楚明星工作室的最大优势在于,让包括但不限于空巢老人等项目赢得更大的社会关注。黄晓明告诉南方周末,他希望用他的影响力,为这个群体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公益项目的“精简”,对明星工作室而言是一种战略选择。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公益向来是一个‘多元体,无法用一种模式、一种思维去衡量它”。所以,我们应当鼓励更多的力量、模式与思考进入到这一领域来。

害怕父母变成“空巢”老人

2018年6月的一天,黄晓明特意赶着给姥姥张罗90岁寿宴。而前段时间,他刚给妈妈过完66岁生日。在微博照片中,黄妈妈在中间笑得合不拢嘴,黄晓明跟爸爸分站两旁,一人亲一边脸颊。这样的家庭活动,被黄晓明称之为“生活的仪式感”。家庭的幸福感和仪式感,如今是他最为在意的两件事。

黄晓明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是说,他最开始关注到空巢老人与一次义工经历有关。

2015年的一次义工经历,让空巢老人这个群体进入黄晓明的视野。他当时在青岛一社区做志愿者,老人们坐在一起跟他唠家常,笑着说自己不是没有子女,只是他们工作都很忙,所以落下他们是空巢老人。

那个画面对他触动特别深。“当时听到真的好难过,就觉得一定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把这件事告诉大家。”黄晓明对南方周末说。

2015年,黄晓明团队就开始筹备“让爱回家·陪伴空巢老人“项目(以下简称“让爱回家”项目)了。该项目有一个发人深思的宣传语:每一个人都会老去,空巢老人的今天很大概率就是我们的明天。

“唤醒大家的意识”,是“让爱回家”项目要做的第一步。

随后,黄晓明成为青岛爱心陪伴空巢老人公益活动爱心大使,并注册了“爱心陪伴”志愿者组织,希望身体力行地陪伴一些老人。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青岛的陆忠菊老奶奶。

89岁高龄的陆奶奶,独自照顾着瘫痪在床五十年的女儿。陆奶奶并非没有子女,却因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而成了空巢老人。

自那以后,只要一回青岛,他就会抽空亲自去看望陆奶奶。2015年10月,刚新婚不久的他一回青岛,就偕媳妇杨颖(Angelababy)去了陆奶奶家。

每隔一段时间,他自己也会录段小视频,让工作人员发给陆奶奶看。

后来,“明天爱心基金”志愿者也参与进来,开始上门探访社区周边的老人。目前,空巢老人项目主推的几个城市——青岛、天津、北京等,志愿者上门探访的老人就有二百多位。

事实上,空巢老人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由全国老龄办2008年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对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老年人的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更高,已经达到56.1%,其中独居老年人占12.1%。

如此庞大的空巢老人群体,“光凭我一己之力,又能帮得了多少呢?”黄晓明告诉南方周末,“真正能解决老人问题的其实正是每一个家庭的‘我和每一个社会的‘你”。

“你能想到的 公益项目, 几乎我们都做了”

黄晓明最早与公益结缘,源于饭桌上的一次闲聊。

2004年黄晓明大学毕业不久,刚有点儿名气,片酬一集8000元。有一次在饭桌上,他听好友聊起资助家乡孩子上学的事,“当时想都没想就让他联系了,拿了自己存的几万块出来”。他就用这笔钱资助了四十几个孩子一直上到高中。

孩子们当时给他寄来的信,大多写得满满的,语气也都格外稚嫩。每每看完这些手稿,黄晓明的眼眶都会泛红。

1970年代末出生的他,身上的社会责任感莫名强烈,从小就被教育要做一个对家庭、社会尽责的人。2008年之前,黄晓明做公益的思路都是“只要看到了,就去帮”。当时做项目的方式是,除了内部主力去做的,其他的就交给专业的公益机构去做。

到现在,他仍改不了“看到就要去帮”的习惯。黄晓明工作室社会公益慈善部负责人黄鹂告诉南方周末,平时,黄晓明只要一看到“白血病患儿”“病童”相关的新闻,通常会立即把这些信息转到他们慈善工作群里,要求核实完信息真假。如果是真的就立即去帮助他们。

▶下转第13版

◀上接第16版

2008年被誉为中国慈善史上的“公益元年”,也是从那一年起,黄晓明开始有专业做公益的意识。四年后,黄晓明工作室成立了社会公益慈善部。2014年,“明天爱心基金”也正式成立。 “当你想做的公益项目越来越多,而靠你个人的能力无法再继续下去的时候,你就会希望成立一些专门的(公益)组织来执行。”黄晓明对南方周末说,这一切都不是刻意为之。 在公益项目最多时期,工作室运行的多达十二个。项目涵盖范围颇广,从抗震救灾、扶老、助残、关注大学生创业到关注艾滋病、保护大熊猫……“你能想到的公益项目,几乎我们都做了”。

为什么不固定在一个领域呢?黄晓明也想过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想只做一个领域,但对不起,你一旦做了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后就都来找你了”。结果,公益部门有限的能力却亮出了“红灯”,越来越多的项目让他们倍感压力。黄鹂经常遇到的情况是,“老板”会时不时地丢几个救助案例过来,但手里“一个人都没有了”。

公益的“减法”:是必要,也是能力

黄鹂曾是黄晓明粉丝会的会长,加入工作室后,一直在负责公益项目整体统筹工作。工作久了,她越来越发现自己工作的很大一个挑战来自她的“老板”黄晓明。 有一年冬天,黄鹂带着“老板”去山村贫困学校运体育器材,结果在学校里,碰到了十几个光脚穿凉鞋的学生。山区的冬天格外冷,学生们脚上都生了冻疮。“老板”一看到那个场面心里就受不了,站着不动非要团队马上去给他们买鞋。

黄鹂明白“老板”的坚持,但她也深知明星介入救助,其中的风险与不易。她只能顶着压力,尽可能做得周到。最后,她想到一个办法——让学校以举办比赛为由,邀请这些学生参加,再把鞋子作为奖品送给他们。这样,孩子们一来不会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老板”的善心也会更加合情合理。

即便是一个人顶三个人用,公益部门四五名员工也不能完全担起“老板”全部的公益想法。黄鹂很多时候都不得不帮“老板”做选择。比如,有时黄晓明转过来的三个救助案例,她会尽力劝服他“只做一个成不成?其他两个我可以交给我熟悉的、专业的机构去做”。

除开人力、物力的有限,黄鹂不想有公益项目因执行不到位或考虑不周被“曝光”,进而让外界对黄晓明的公益行为产生误解。

有限的资源与更长远的战略目标明摆着,即便黄晓明本人不愿做“选择”或“减法”,“选择”或者“减法”也必须被提上日程了。

2018年年初,工作室原来的十二个项目被精简到八个。“十二个项目中,项目已经完结的就结项,能合并的就合并。总之,把项目减到不能再减为止。”黄鹂表示。

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中说,公益项目是“大而全”还是精简,这对明星工作室来说是一种战略选择。但这种选择是否得当,还得从公益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率以及效果三个层面去评价。

据了解,精简后国内部分的重点放在“空巢老人”这一项目上,国际部分的重点则是“抗击艾滋病”的项目。

“抗击艾滋病”项目的目标更为具体:到2030年,黄晓明工作室希望终结艾滋病歧视。而空巢老人项目的落实,更耗费心力。

黄晓明给公益团队确定的项目原则是,“很多人能做好的、多我们一个不多的,就放心让他们去做。少了我们不行的,就重点去做”。在他们的眼中,如果明星能介入空巢老人项目,能最大限度影响全社会关注这个群体,并与相关国字头基金会合作。

对于明星工作室与专业公益组织合作,黄浩明认为这是一种“强强联合”,以便更好发挥各自优势,优化资源组合。

此外,有了一定的志愿者落地活动经验后,工作室打算出一本陪伴空巢老人的“方法论”手册。

黄晓明还会经常带着团队一起“头脑风暴”,每隔一阵子就会往“慈善群”里转一些有创新性的案例。国外是怎么做的?怎么想些新法子吸引年轻人关注呢?

截至2018年6月,他累计捐款捐物合计价值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为各大慈善机构募集各类善款逾亿元。而每年平均在公益上投入的资金,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

在持续投入大额资金之后,黄晓明也在思考如何改变。已入不惑之年的他,开始考虑给自己的公益事业全面做“减法”。他形容人生到了另一个阶段,就是“蛇到了该蜕皮的时候”。蛇蜕皮的过程是很痛苦,但是蜕了皮,你就会看到一番崭新的面貌。

猜你喜欢

黄晓明黄鹂空巢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最后的真相》黄晓明&闫妮
春天的小精灵
两只黄鹂
问黄鹂
树上有一个空巢
空巢生日不孤独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