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雍乾三帝的祥灾观
2018-08-02张南南吴丽华
张南南 吴丽华
摘 要:中国古代,在“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天主宰一切,并把天赋予了人格意义。天可根据社会状况的变化,降下祥瑞或灾异,以此表示对统治者的奖励或惩戒。祥瑞和灾异则成为天人之间沟通的媒介。至清代的康雍乾时期,这种观念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面对祥瑞或灾异时笃信“敬天”思想。亦因三帝所处环境不同,故在面对祥瑞、灾异时,多从当时的政治利益出发,而采取不同政治策略。康熙帝不言祥瑞重灾异,借此警戒大臣;雍正帝掌控祥瑞、灾异的解释权,借此操纵大臣,考察官员;乾隆帝则利用祥瑞宣传盛世,使祥瑞为己所用。
关键词:康雍乾;祥灾观;天人感应;为己所用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3 — 0067 — 03
“祥灾观”是祥瑞观和灾异观的合称,古人把凤凰现、麒麟生、景星见等自然现象认为是祥瑞,祥瑞的降临代表着天下太平、繁荣富足;人们把异常天气、日食月食之类的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现象称为“灾异”。至西汉初年,随着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确立了更为详细的祥瑞、灾异观。此后,虽然历代都曾对祥灾观提出批评,但直到清代,祥瑞、灾异仍在政治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主导这一时代的三位帝王无疑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思想观念对此后的清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康雍乾三帝的祥灾观
清初人们对祥瑞灾异的解释大体仍沿着前朝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框架,认为祥瑞灾异现象与人事,特别是君主的行为存在必然的联系,君主的行为可直接感召祥瑞灾异。康雍乾三帝则继续秉承这种祥灾观,但在细节上,则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用修德行政的行为去“敬天、畏天、事天”,言灾害而很少言事应。
(一)康熙帝通达务实的祥灾观
康熙帝对祥瑞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对史书中所记载的祥瑞,实际上并不采信。如对待尧出生时的祥瑞,康熙帝就认为“古称庆都感赤龙之祥,孕十有四月生尧。此等事先儒常疑之,正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之意也。盖圣人不语怪以垂戒于世,而后人犹有矫诬上天侈言祥瑞之事,况敢从而启之乎。”〔1〕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黄帝鼎湖乘龙、穆王宴于瑶池虽然常常被引用,但却非正史所载,并不可信。康熙帝不仅对史书中记载的祥瑞持怀疑态度,对大臣进献的祥瑞也视为平常。如其认为于成龙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进献的两穗、三穗嘉禾,“不足为瑞。如口外膏腴沃壤,多穗频有,皆视以为常。”〔2〕
对于灾异,康熙帝的态度更为明确,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君主必须内修其德,外修其政,反省政治得失。如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京师地震,康熙帝就认为是官员消极怠工,不重视民生造成的,是上天的警示,当反省政治;历史上的盛世也有遇灾反省政事而长享太平,也有遇灾不重视而国家灭亡,因此康熙帝借此整顿吏治,要求上下官员竭尽全力,共同协助政事的运作,以诚意来感动上天,以此消除灾异。史载,其“每见内外大小官员多图暇逸,怠于职业,能实体朕怀,留心民事者,甚少。兹宜各殚乃忱共勤实政、以为修弭之道。一切政事,有应行应革者,尔等可悉心讲求,集议具奏。”〔3〕
(二)雍正帝别具深意的祥灾观
雍正帝继位后,由于皇位的继承受到质疑,故试图借助天人感应来证明其继位的合法性。他认为“天人感应之理至微,而实至显,凡人果实尽诚敬,自能上格天心,人君授天眷命,日鉴在兹,其感通为尤捷。”〔4〕为此,他把自然现象和天人感应联系起来,当政治上出现失误,天就会根据失误大小而降下不同的灾异以警告统治者。当统治者顺应天意,及时调整政策时,上天就会解除灾异。例如,在平反冤狱问题上,雍正帝就认为“刑狱上关天和,当钦恤民命,牵连之人,毋得久羁监禁。尔等遵朕谕,释放数百余人。于本月初三即大沛甘霖,远近沾足。可视天人之感,捷如影响,莫谓适逢其会,实属偶然。”〔5〕雍正帝用“天人感应,捷如影响”的理论来为祥瑞叠现寻找理由;对于灾异,雍正帝和康熙帝遇灾异反省自己政治得失的行为大不相同。其在遇到灾异时,首先想到的是追究涉事大臣的责任,出现灾异是政治败坏的表现,并多次借机铲除异己。如雍正帝曾称,“凡地方水旱灾祲,由人事乖舛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缺失,或督抚有司不得其人,又或一郡一邑之中人心诈伪,风俗浇漓,又或有一二大奸大恶之徒灭弃伦常,此数端者,皆足以干天和而召灾异。”〔6〕正因为雍正帝把祥灾与政绩紧密联系起来,以致“内外臣工,无不借端供媚,妄希恩泽。”〔7〕他讲求祥瑞,以致上行下效,臣子们纷纷收集上报祥瑞,在位期間祥瑞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自古史册所艳称而罕觏者,莫不备臻而毕具。”〔8〕
雍正帝利用祥灾作为君臣斗争的工具,以此来进行舆论宣传。对于祥云和其它祥瑞相比,雍正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祥云的出现不仅表示太平气象,而且还有天子孝的含义。如鄂尔泰于雍正六年(1728年)万寿节,奏称云南多地出现五色卿云。〔9〕因鄂尔泰在奏折中引用了《孝经》里“天子孝,则卿云见”,〔10〕契合了雍正所需,故览奏大悦,随即告诫群臣,“朕之事亲,不敢言孝,但自藩邸以至于今四十余年,诚敬之心,有如一日,只此一念可以自信。”〔11〕雍正帝之所以重视“天子孝”,是因为鄂尔泰奏报前三个月曾静案发,曾静指责雍正帝为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的皇帝,这时歌颂其大孝的卿云出现,无疑成为雍正帝政治斗争的最好工具。因此雍正帝大肆宣传,希望能够借此证明自己是上承天意,是真孝子。如此一来,如果谁还相信曾静的言论,那就是违背上天的意志。
(三)乾隆帝法祖自省的祥灾观
在对待祥灾的态度上,乾隆帝更多的是继承了康熙帝的态度,即禁止臣下妄奏祥瑞,遇见灾异则多从自身着眼,反省自己的政治得失。
如乾隆帝在即位不久,就对其父提倡祥瑞的行为,予以纠正——禁止臣下奏祥瑞,并在乾隆二十五年以钦天监奏明年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之事,教育告诫臣民说:“思日月五星。行有常度。……海宇宴安,年谷顺成,内外诸臣,大法小廉,人民乐业,其为祥瑞,孰有大于此者乎。”〔12〕乾隆帝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有自己轨迹,不易改变,对于史书里记载的祥瑞,因年代久远,不可深究。现在内外大臣应忠于职守,如国家五谷丰登,雨雪充足,方是祥瑞,而不在于一些云气物产的再现,因此君臣应该敬天勤民、治理天下要实心实政,君臣上下一心,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奠定当前治理国家的基本基调,君臣应更加勤奋敬业,保持国家繁荣昌盛。
对于灾异,乾隆帝认为应当借此及时反省过失,修明政治,君臣上下实心为政,就能得到上天原谅,以此来减少灾异对百姓的伤害。“惟应省愆修政以期仰格天心。其令九卿科道等悉心体究或朕躬有阙或时政失宜。……朕方宵旰焦劳。侧身思过。并传谕九卿等。实力勤修厥职。毋以并无阙失。”〔13〕同时,乾隆帝还关心民生,据记载,他曾于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临摹《鸡雏待饲图》,并画了多份赐予地方督抚,要督抚们像母鸡对待小鸡一样爱护百姓,“即雏哺之征,寓牧民之旨,欲督抚等体朕惠爱黎元之心,时时以保赤为念,遇有灾赈事务,实心经理,勿忘小民嗷嗷待哺之情”。〔14〕因此每当遇到灾异时,朝廷上下都积極赈灾,救治百姓,帮助百姓恢复生产。
二、康雍乾三帝祥灾观的影响
清代统治者制定了“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家法,面对祥瑞灾异时笃信“敬天”思想,认为祥瑞的出现是统治者“敬修其德”的体现,而灾异则是上天的垂训。在遇到灾异后,一方面朝堂上下需反省自身,皇上率众臣设坛祭天,请求上天的保佑;另一方面则采取具体措施治理灾害,减少损失。而作为盛世有为之君,康雍乾三帝的祥灾观对于此后社会风气的影响更大。
此外,由于清朝少数民族的政权性质,汉族士大夫的一些意见难以申诉。而当出现祥灾时,士大夫就可以祥瑞为媒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清代关于“祥灾”的诗文比前几个朝代都多,大多数以肯定“祥灾说”为主,反对“祥灾说”为荒谬的很少。〔15〕其目的还是试图利用祥灾制约君主的权力。
(一)祥灾观对士大夫的影响
康雍乾三帝的祥灾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士大夫的观点。具体而言,由于阶级利益的一致性,士大夫群体的灾详观与统治者基本相同,也相信天人感应,但其却多主张“言灾异不言事应”。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则可以“灾祥说”制约当道,批判统治者和社会风气。
如清初著名文人蔡仲光就认为,在国家兴亡之间,必定先出现“妖”和“祥”,即“古昔有识之士,于国家兴废之间,未尝不慨然于妖祥之先至。而后之儒者,必欲以人事定之。夫兴亡系于人事,固也,而其先必有妖祥以见其端。”〔16〕在如何对待“妖”和“祥”的问题上,他认为“君子言灾不言祥,非祥无其征,独灾有其象。君子密勿祗畏之心,见灾而惶然自省,虑蓄备之无时;见祥而退然不居,恐细行之难累。此福之所由集而异之所由安也。”〔17〕亦即国家之兴亡在于君臣之德,如果君臣爱好祥瑞,就会沉迷在祥瑞之中,而无心治国。如此一来,即使出现祥瑞,却反而可能招致灾异;如果君臣重视灾异,遇灾则敬修其德,及时调整政策,即使出现灾异,国家也会兴旺。〔18〕
(二)祥灾观是治理国家手段
祥瑞文化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的重要部分,历朝历代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清朝也不例外。根据政治的需要,灾详就成为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最佳时机。康熙帝不言祥瑞而重灾异,以借此警戒大臣;雍正帝掌握祥瑞的解释权,操纵大臣,用以考察官员政绩;乾隆帝则利用祥瑞宣传盛世,使祥瑞更好的为专制统治所服务。
1.统治政策的调整。康熙自幼熟读经书,推崇程朱理学,同时结合政治的需要,把理学家提倡的主敬和治道人心,以及天人感应联系起来。他认为君主必须内修其德,外修其政,以与天意相符,面对祥瑞应当谦虚谨慎,面对灾异应当反省得失。康熙帝虽然不相信祥瑞,但却注重以灾异反省自己。每当有日食月食、地震等灾难时,他都认为这是上天的警示,因此要整顿政务,采取审查、祈雨等措施挽回民心。如康熙十八年(1668年)大旱,康熙帝便认为是“内外大小各官,不务公廉,有违天意。以致灾异频见。嗣后务须洗心涤虑,痛改前非。”〔19〕纵观康熙一朝,此等告诫屡见不鲜。康熙的灾祥观对后世子孙影响深远。
2.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雍正一朝,虽借祥瑞巩固了统治,但因大肆提倡,也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朝廷上下谎报祥瑞,弄虚作假,官场风气亦随之一变。如雍正帝即位不久就看到人口日增,而耕地有限,为此竭力推广种植粮食作物。但上有所好,下必从焉。一些地方官为逢迎上意,“将民间已种之烟叶业,竞行拔去者。此时既不能树艺五谷,而已种之物又复抛弃,岂不农末两失。”〔20〕同时雍正认为开垦土地最能解决人口问题,规定农民自垦自报,地方官员不得勒索。地方官凡能劝谕百姓开垦土地,多者准其议叙,务必不能使土地荒芜。各级官员为加官进爵,竭力推广,甚至出现“以少报多,希图议叙”〔21〕的局面。虚报土地的赋税被强加于百姓身上,加重了的负担。
综上所述,康雍乾三帝的祥灾观的理论根源基本一致,即在天人感应的影响下,深信政事失于下、灾异应于上的观念。但不同的帝王也会根据不同的政治环境,做出细节调整,以使祥瑞和灾异更好的为其统治服务。如康熙帝虽然不信祥瑞,但仍重视灾异,并借机反省自身,警戒臣下,调整政策;雍正帝则借助天人感应来证明其继位的合法性,以灾祥作为驾驭臣下的工具,甚至借机铲除异己;乾隆帝秉承其一贯的法祖思想,禁止臣下奏祥瑞,认为国家繁荣昌盛方是祥瑞。在处理灾异时,也能够反省过失,进而修明政治,求得上天宽宥,从而减少损失。康雍乾三帝的灾祥观虽然不尽相同,但其所达到的政治效果却是相似的,如在宣示政治合法性、驾驭群臣,巩固皇权、社会教化等方面皆是大有裨益。
〔参 考 文 献〕
〔1〕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A〕.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卷26.
〔2〕〔3〕〔19〕清圣祖实录〔A〕.卷131,康熙二十六年八月辛巳;卷186,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甲午;卷26,康熙七年五月壬子.
〔4〕〔6〕〔9〕〔10〕〔11〕〔20〕清世宗实录〔A〕.卷31,雍正三年四月戊寅;卷78,雍正七年二月乙未;卷77,雍正七年正月辛亥;卷77,雍正七年正月甲寅;卷77,雍正七年正月甲寅;卷59,雍正五年七月甲子.
〔5〕〔清〕嵇璜.皇朝文献通考〔A〕.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卷272.
〔7〕萧一山.清代通史(上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890.
〔8〕大义觉迷录〔A〕.清史资料第四辑,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3:24.
〔12〕〔13〕〔14〕清高宗实录〔A〕.卷627,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丙申;卷364,乾隆十五年五月癸丑;卷1314乾隆五十三年十月己亥.
〔15〕赵杏根.清人.“灾祥说”研究〔J〕.学术交流,2013,(09).
〔16〕〔17〕〔18〕〔清〕蔡仲光.谦斋文集〔A〕.卷1,学论灾祥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74.
〔21〕〔清〕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A〕.卷 166,户部,续修四库全书,第 80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21.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