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

2018-08-02武文利

理论观察 2018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

武文利

摘 要: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也逐步深入,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理论价值正逐渐为人所重视,而要真正把握这一理论遗产的真价值就不能不对其写作背景进行深入研究。关于《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可以从时代背景和知识背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分析时代背景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写作这一文本时所处的思想环境,分析知识背景可以看出马克思对相关知识的长期积累。

关键词: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写作背景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3 — 0032 — 04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逐步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形态早已蕴含在马克思晚年撰写的《人类学笔记》之中,但是马克思的这一理论遗产由于其文本的特殊性而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本文选取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这一论题来作些有益的尝试以引起学术界对马克思这一理论遗产的更为深入的研究,之所以选取这一问题,是因为在我们看来,马克思在贫病交加的垂暮之年坚持撰写《人类学笔记》决不是出于某种学术上的自娱自乐①,而是有着深刻的用意,这种用意,可以通过对《人类学笔记》写作背景的考察来管中窥豹。关于《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这里拟从马克思撰写此一文本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本人的知识背景(储备)两方面来加以讨论。

不过,在正式展开写作背景的论述之前,我们需要首先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基本情况作些简要介绍。我们知道,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是由其晚年所作的五种有关人类学方面的笔记汇编而成,这些笔记分别是:《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约翰·菲尔爵士<印度和錫兰的雅利安人村社>一书摘要》《亨利·萨姆纳·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马克思的这些珍贵笔记大约作于1879-1882年间,当时马克思已步入生命的黄昏,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些笔记浓缩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积淀。然而,就是这么一份如此重要的理论遗产除《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外却长期无人问津,且险些毁于纳粹战火,因此可以说,《人类学笔记》是一块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待开发的富矿。

一、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写作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虽然写作于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时期,马克思已步入了生命的黄昏,其公开的革命活动也大为减少,这也让其生活“变得非常平静”〔1〕(P411)。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正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时期,社会的时代风云还时时牵引着马克思那最为深邃的目光,更何况,这一过渡时期又是矛盾激化、社会动荡、形势日趋复杂的多事之秋。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日益明显

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主义陈腐统治的历史进程中,在改善人类生存状况的社会变迁中起过革命性的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周期性衰退。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特产物的经济危机,自1825年在英国首次发生以来,几乎每10年便造访一次,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成为资本主义挥之不去的阴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决非单一的而是双重的,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一方面,经济危机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使工人大量失业,对人类文明造成巨大冲击。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仅在美国就致使数千家企业宣布破产,使得当时纽约几乎所有的银行被迫暂停营业,在证券金融市场上使股票市值下跌二到五成,一些铁路股票甚至下跌了80%。而1873年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更长、危害更大。这一危机一直延至马克思逝世之后的1895年,是当时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危机。从破坏性来看,“1873年:维也纳的证券交易所破产,紧接着是奥地利的银行倒闭,随后是德国的银行倒闭”,对德国的重工业也造成了直接的冲击,致使德国“1874年铸铁的生产量减少21%,价格下跌37%”,面对如此境况,走投无路的失业工人只好重返农村,这次危机也让巴龙·冯·奥本海姆在1875年10月发出这样的感叹:“56年来还没有一次拖延这样久的危机。”〔3〕(P405)经济危机也使资本主义世界日趋动荡。

另一方面,经济危机无情的破坏力在使得一些无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及其管理方式淘汰的同时也倒逼着人们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点染了人们更为直接的淘金梦。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在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的催生下,以电力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兴起,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机遇逐步实现了工业化,率先进入电气时代。一批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兴产业部门如钢铁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危机也迫使人们转变经营方式,创建新的企业制度,在这一努力之下涌现出一大批新兴跨国公司和垄断组织,比如,德国仅在“1879-1885年就组建了76个卡特尔”〔3〕(P150)。以德国卡特尔、美国拖拉斯等为形式的垄断组织的大量出现表明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大前提即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为应付经济危机的无情挑战而在制度层面已作出了最大努力。也许,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所谓努力在医治经济危机的创伤方面远没有比金矿的发现更显得直接而有效。在经济危机的迫使之下,人们的淘金热情不断高涨,一些著名金山先后被发现:1848年发现了加利福尼亚金矿、1851年发现了澳大利亚墨尔本金矿以及1866年发现了南非兰德金矿。这些金山的发现与开采为资本主义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帮助其走出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经济危机是无法避免的,但经济危机也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某些机遇。这种机遇并未逸出马克思深邃的学术视野,他曾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经济发展特别有兴趣” 〔1〕(P436)。因此,在这种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日益明显的背景下,马克思就不得不全面思考资本主义制度的前世与今生,即展开资本主义史前史以及人类学等的研究。

2.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对此,马克思有着精深的研究与思考。在马克思看来,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们既“想把工资降低到生理上所容许的最低限度”,又想“把工作日延长到生理上所容许的最高限度”,〔4〕(P208-209)在这种盘算与安排之下所能提供给工人的工作对工人自身来说则只能是异己性的,这种异己性就直接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工人“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5〕(P270-271),并且这种性质的工作与劳动使工人愈发变得愚钝与痴呆,使工人受着非人的待遇、过着非人的生活。总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阶级矛盾尖锐。所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这种源自经济利益根本不同而生发出来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必然会在社会实践领域内得到最为充分的显现,甚至引起社会革命风暴。

20世纪30年代,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工人运动呈风起云涌之势。1831年,法国里昂爆发了一场以增加工资为目的的工人运动。同年10月,工人们在自己的居住区举行集会,当即推举代表就工资事宜同政府当局展开谈判。随后在谈判成果未得到如实履行的情况下,数千名工人面对资产阶级政府的出尔反尔,当即决定罢工并举行集会游行,面对工人阶级的合理维权行为,政府却派出军警进行镇压,使形势一度失控,双方最终发生交火,伤亡600余人。这之后不久,英国爆发了一场以争取普选权为目的的宪章运动。1836年6月,工人们组建了“伦敦工人协会”,并于1838年公布了一个被称之为“人民宪章”的、以争取普选权为主要内容的文件。这一文件一经公布就得到大批工人阶级的欢迎,然而却引起政府当局的强烈不满,随即资产阶级政府便开始压制宪章运动:取缔工人报刊、禁止工人集会,并残酷迫害工人领袖。1844年,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同年6月初,西里西亚的一群工人在工厂主家门前哼唱自编的歌曲以表达内心对其的愤恨之情,结果却遭到工厂主的毒打与非法拘留。这一无理举动激怒了当地的纺织工人使其纷纷自发的进行抗议,并在释放被拘留者与增加工资的合理要求残遭拒绝的情况下,愤怒的工人捣毁了设备、摧毁了厂房、 烧毁了账本与契据,并用简易兵器抵抗前来镇压的政府军,最终因实力悬殊遭到了残酷镇压。虽然,这三大工人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些运动本身就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并已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而1871年伟大的巴黎公社运动则具有更为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这一运动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矛盾的集中爆发。梯也尔政府因忌惮工人阶级的武装起义便迫不及待地在1871年3月17日晚上召开内阁会议,决定解除因保卫祖国而组建的国民自卫军的武装。但是,这一决议在3月18日清晨被秘密执行时,却不料引起了国民自卫军和巴黎市民顽强而机智的抵抗,并在处决了国防军的两位将军后,使得梯也尔政府只好在仓皇之中逃离巴黎,躲到凡尔赛去集结新的反动力量。从1871年3月18日到同年5月28日这70余天时间里,无产阶级在巴黎展开了对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形态的伟大尝试,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在实践领域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在国际共运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页。也许正因此,巴黎公社才遭致了资产阶级空前残酷的镇压:他们的反动武装在占领巴黎后,展开血腥大屠杀,使得那里“尸横遍地,大街小巷浸没在血海里,先后有3万多人被杀害,5万多人被捕”〔6〕(P130)。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的集中显现,不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这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就不会消除,只会随着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

3.无产阶级革命队伍思想迷雾重重

巴黎公社被血腥镇压后,梯也尔政府并未停下反动的步伐,由于不满足于仅仅消灭公社在法国的残余势力, 其外交大臣法夫尔就曾“给欧洲所有的政府发出函件,宣称国际工人协会是现存秩序的威胁”〔1〕(P392)。在这一号召之下,欧洲反动势力展开大联合以共同遏制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在欧洲的进一步蔓延,这也诱使工人运动内部不同派别之间分裂倾向的进一步滋生,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不得不于1876年在费城宣告解体。国际工人协会的衰亡以及欧洲政治环境的恶化①,使得马克思早先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的首先在英、法、德等西欧发达国家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可能性愈来愈小,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产阶级革命队伍里思想迷雾重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肆意泛滥。

普法战争后,工人运动的重心开始由法国转向德国,这使得德国无产阶级政党注定要在19世纪70年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这一政党的两个派别(指由李卜克内西等领导的爱森纳赫派和由哈森克莱维尔等领导的拉萨尔派)于1875年5月在哥达召开的合并大会上所一致通过的新纲领却与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有着较大的思想距离,使得合并后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思想理论上迷雾重重,这些社会主义的思想迷雾主要有:反对政府权威并主张社会互助合作的无政府主义、以抽象人性论为其哲学基础的所谓“博爱的”的社会主义、深受黑格尔思辨哲学影响的蒲鲁东主义、在经济上主张“铁的工资规律”而在政治上鼓吹超阶级国家的拉萨尔主义以及妄自尊大的杜林先生的学说等等。这些思想迷雾在党内的盛行,不仅“使党的理论水平暂时降低了”〔6〕(P155),而且造成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混乱,软化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

德国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思想状况已如上述,与此类似,英法的情况也不尽人意。英国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当时并未出现像欧洲大陆上那样真正的工人运动②,尽管在那里也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宪章运动。所以,深受其本土思想影响的英国无产阶级,在马克思看来已经没落,甚至沦为其“伟大的自由党”即“资本家的政党的尾巴”〔7〕(P297)。而法国在巴黎公社失败后,其工人运动一度低迷,直到1877年才又重新召开了工人代表大会,显示了工人运动在法国的某种复苏。不过,法国新一代无产阶级领导人盖得和马隆均有着很深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背景,但是现在他们出于某种考虑均以接近于某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而自居,而这种冒牌的马克思主义在麻痹无产阶级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工人运动在指导思想上的混乱。对这一独特的思想迷雾,马克思有着清醒的认识:“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8〕(P603)

马克思写作《人类学笔记》的这个时期正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在这一过渡时期,经济衰退,工人失业,社会动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为求人类解放,马克思不得不展开新的理论探索。

二、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写作的知识背景

马克思在晚年贫病交加的恶劣状况下,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研读英美等人类学家的著作并对其进行详细摘录和扼要评注,除了出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人类解放的实践需要之外还与马克思深厚的人类学知识储备有着密切关系。如果马克思没有人类学的相关知识背景以及对其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他决不会在晚年身体欠佳且有大量工作要做尤其是堆积如山的《资本论》手稿需要加工整理的情况下分神于人类学著作的研读与《人类学笔记》的写作。

马克思对人类学知识的汲取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而这两个阶段又是同人类学本身的发展相一致的。我们知道,人类学经历了一个由哲学人类学(人本学)向经验人类学(实证人类学)发展的历程。与此相应,马克思在青年时期主要汲取哲学人类学(人本学)的相关知识,这主要与他深入研习德国古典哲学尤其费尔巴哈人本学有关,而19世纪50年代以后马克思则在大英博物馆开始广泛涉猎经济学、人类学方面的原始史料。加之,这一时期现代意义上的实证人类学开始蓬勃兴起,涌现了一大批现代人类学方面的重要著作,其中就包括作为现代人类学诞生标志的泰勒的《原始文化》。〔9〕(P481)马克思对这一新兴学科及其代表著作的阅读热情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据资料显示,马克思在写作《人类学笔记》之前曾研读过的实证人类学方面的重要著作主要有:巴霍芬1861年出版的《母权论》、毛勒1862-1863年出版的《德国领主庄园、农户和庄户制度史》、麦克伦南1865年出版的《原始婚姻》、泰勒1865年出版的《人类原始歷史和文明产生的研究》以及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达尔文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梅恩1871年出版的《东方和西方的农村公社》、班克罗夫特1875-1876年出版的《北美太平洋沿岸各州的土著居民》等等。〔10〕(P8)通过对这些著作的长期研读再加上马克思自身渊博的知识积累以及刻苦专研的学术品格,我们可以确信马克思有着远比常人深厚的人类学知识储备。

综上所述,马克思晚年写作《人类学笔记》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作的新的理论探索,其中浓缩了马克思许多富有原创性的新思考,对这些思考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且是增强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乃至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之一。

〔参 考 文 献〕

〔1〕〔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M〕.吴艾美,杨慧玫,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小老鼠马克思下动物园
中国雕塑家创作的马克思雕像在德国特里尔落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和马克思差多远?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