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廉政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2018-08-02李红
摘要: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廉政文化,他们都是当时社会政治内容的总结,体现了当时人们廉政核心价值观念,于今仍有借鉴意义。当今,党风廉政建设日益深入,我们因积极从古代古代廉政文化中吸取养分,赋予其时代内涵,指导今日党建。
关键词:廉政文化 党建 反腐倡廉
0
我党向来注重从严治党,积极反腐倡廉。十八大以来更是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和巡视利剑行动,以全覆盖、零容忍之姿和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力度进一步遏制四风,打落一批“老虎”、拍掉大批“苍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而明确指出:“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然而反腐倡廉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多手段并用。常言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形体。”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廉政文化是其中一支,其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于今仍有借鉴意义。习近平主席在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曾指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本文系统的总结了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廉政文化,并古为今用,进一步研究其当代价值。
一、研究廉政文化意义
(一)重视廉政文化,鉴往知来。老子曾说过“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任何事物都是由量变聚集质变,都有一个逐渐累积和发展的过程。与腐败有关的廉政文化亦是如此,有着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了解过去的廉政文化,就不能把握当今腐败的内部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办法抓住其主要矛盾,无法预判腐败的发展走向,最终无法做好当代反腐倡廉。是以,为了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为了能够掌握事物内部规律,抓住主要矛盾顺势而为,我们必须要重视和研究廉政文化,鉴往知来,形成预见力,助力反腐倡廉工作更好的实现。
(二)重视历史,以史明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从过去中寻找经验并加以改正的民族。与其他中断的文化支脉不同,中国有着绵延千年未曾间断的文明史和廉政文化,其中有着不少反腐倡廉的探索和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对此进行研读,能够增长我们的智慧,快速积累反腐倡廉工作经验,更好的实现对党员的管理。
(三)重视廉政文化,完善自我。从古至今,很多廉政文化极具修身的指导意义,就拿流传之间的廉政名言而论,不管是“廉能生威,廉能聚人,廉能聚心”,还是“从政以民为本,倡廉以慎为要”,抑或是“清正在德,廉洁在志”,都为我们指明了廉政的发展路径,和形成廉政意识能力的途径,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完善自我。廉政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陈年旧事,还有一个途径,一个认识廉政,完善自己的途径。
所以,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廉政文化,以古人总结出来的廉政知识滋养自己,更好的完善自我;在历史的反腐倡廉事件中,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指导现今的反腐倡廉工作;积极摸索腐败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高自我预见性,把握反腐败大局,更好的做好反腐倡廉工作。
二、廉政文化解析
廉政文化体系零散,相关史料浩如烟海,目前在我看来,廉政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廉政名言。为学之道,先易后难;文化体系,难易相参。廉政名言是廉政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是先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贵博约取的成果。其中既有如“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的劝勉之语,又有“千里金堤溃于蚁穴,万恶腐败来自贪心”的警示之言,更有“处事要公,公生明;律己要廉,廉生威;待人要诚,诚生信;工作要勤,勤生效”等具体路径,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二)廉政故事。历史中有很多关于廉的故事,对现今的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很多人从“和珅一倒,嘉庆吃饱”的故事中,读出了人生真意。贪如和珅,财富几乎可以敌国,可又如何,属于自己终究属于自己,不属于自己的最终会被别人拿去。和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钱财,最终还是到了嘉庆的手里,而他不过是铸钱的邓通,一个过路财神。
在历史中,同样还有崔桐一门五代清官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被众人称赞。可见在人世,积钱不如留清,因为钱会散去,而清名永留。
(三)内在规律。故事用以形成体系,最终用以摸索规律,彰显经验。对于我们来说读懂一两个廉政故事,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故事读懂对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做事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合理化自我的知识结构,以更深入的了解廉政文化,同时形成我们的预见力,做好对未来的把握和发展。
三、廉政文化的借鉴意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知古鉴今,最终要用于今,在充分研读廉政文化的基础上,我认为它对我们有如下借鉴意义。
(一)反腐倡廉,必须从群众抓起。“学以明志,志以养廉”提示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之时,便要做好廉政文化的建设工作,以各种廉政小故事和廉政格言,助力群众们明辨是非,养成廉洁意识。唯有在他们心中种下是非的种子,在脑海中竟然廉政的意识,他们才能够在后续人生的诱惑中,能够坚定自己的廉政信念、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信念、增强自己的修养,筑牢反腐败的意識牢笼。
(二)反腐倡廉,需要梳理腐败的土壤。通读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秦汉唐宋元明清,任何一个朝代都会有腐败事件发生,不过其发生的剧烈程度不一致。相较于汉唐宋,明清的腐败形势似乎更为严峻,明代有胡惟庸贪墨案,清朝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言,这和生产力有一定的关系,也和当时的官僚制度有关。在汉唐,实行的是精兵简政富养官员制度,官员的俸禄能够维持日常所需,所以也无需铤而走险,做败坏名声高具风险之事。而明朝不同,明朝采用的是穷官制度,官员的俸禄很低,勉强足以户口。在这比上不足的情况下,就导致很多人用权利换钱,腐败土壤丰厚。其次,清朝之所以腐败滋生,也与官员的俸禄低和卖官鬻爵制度有关。俗话说没有残水,不生蚊虫。同样,给予官员适当俸禄以构建廉洁的官场环境,改善政治土壤,对反腐倡廉具有重要意义。
(三)反腐倡廉,在于政府引领。在古代,很多朝代都会强调“礼义廉耻”,这与其统治的思想基础有关,也与其社风建设有关。不得不说,在礼义廉耻为主流的时代,虽然会夹杂着一些杂音,但大部分人的思想还是以道德为主,拥有着道德底线,腐败形势也相对较轻。简单来说,在一个全社会以“金钱”做为衡量成功与否的风气中,进行反腐倡廉工作可谓殊为不易。但是如果社风以“道德为主”,以“名声为主”,以“精神为主”,那么反腐倡廉工作开展就相对容易,这也就是所谓顺势而为易,逆流而行难。
《旧唐书》魏征传李世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足见以史为镜的功效,也可见廉政文化研究的必要。研究廉政文化,赋予其时代内涵,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腐败工作,构建反腐倡廉新局面。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如果广大党职干部自愿自觉地做到拥有廉洁意识,主动养廉心践廉行,同时愿意为现实反腐倡廉服务,在承继历史中寻找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新修养、新自己、新作风,砥砺奋进,不断前行,那么廉洁体系比如会建立,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必然会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全文[N].佛山日报,2017-10-19.
[2]习近平.在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8-25.
(作者简介:李红,本科,中共合浦县委党校助理讲师,于2013年在中共合浦县委党校科研室任教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