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应注重本土文化特色
2018-08-02马扬眉段圆园
马扬眉 段圆园
摘要: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对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较少突出地方特色,授课情况总体水平也不高。因此,本文着重从教材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的运用等两方面,积极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注重渗入本土文化。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改革 本土文化特色
0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人文修养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既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同时,《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也指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少数民族史诗的研究整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可是,在我省的众多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的教学却遭到冷遇,出现一蹶不振的现象,人文的位子低于专业,技能顶替了人文,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往往忽视了人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沿袭中学的模式,甚至教材中选用的篇目都和中学有所重复,很多学生把大学语文叫做“高三语文”,加上社会快餐文化的日渐影响、学生对人文的漠视,使得大学语文危机重重。同时,我校地处红河州,学校励志培养服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医药卫生人才,但我校的大部分学生乡土观念、家乡情结比较薄弱,大学毕业后只愿意到大城市的医院工作,宁愿在城市打工,也不愿回到生养自己家乡的卫生所如:元阳、绿春、金平等,学生们认为自己的家乡贫穷落后,不愿意回家乡做贡献。
因此,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们应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对大学语文的课程进行改革,包括:教材、教学方法等,发挥本土文化特色的作用,建设具有红河文化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乡土观念,为社会为家乡做贡献。
一、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编
我校大学语文教材使用的版本分别是一年级《语文应用基础》(第二版),2008年1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于叔杰;二年级《大学语文》(第十版),2013年8月6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徐中玉、齐森华。两版教材都属于全国通用的统编教材,教材中所选篇目都是现代文、小说,其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最多,教材内容并没有彰显出本土文化特色。而本土文化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重新阐释的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性,在教材内容的选编上就要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教材内容注重地域文化
《大学语文》的教学除了以校本教材为载体,立足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地域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之外,还要搭建课外活动平台。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春风化雨似的熏陶和渗透,因此,围绕“地域文化主题”,在校园里开展各种诸如社团活动、画展活动、专题演讲活动、书法比赛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活动氛围中潜移默化,感悟地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
我校地处红河州,红河州北靠昆明,南接越南,有河口、金水河两个国家一级口岸,是昆明到越南河内经济走廊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是全国唯一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这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哈尼梯田、中国第二大的建水孔庙、个旧的大锡、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美丽的个旧湖、南湖、蒙自万亩石榴园、西南联大旧址、云南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蒙自查尼皮村等红河人引以为豪的这些浓厚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在教材中显现出来。我们可以尝试着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穿插介绍本土文化特色的文章、引用红河本土优秀作家写的诗歌和文章,编写具有红河本土文化特色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红河本土文化的过程中,接受审美教育,感受本土文化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素质,增强乡土意识。
(二)注重引用本土作家的文学作品
“大学的特殊功能在于把教育和研究结合。”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的传统与地域文化的特点,挖掘、利用、研究地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资源,申报地域文化方面的院级和省级课题,并推广研究成果。既有助于深化地域文化的保护、认识,又有利于地域文化的教学、研究一篇篇优秀的文章构成了大学语文教材,教师就是通过对这些文章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语文的魅力,熏陶学生的情感,教材中选用一定比例本土作家的文学作品,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家乡、自然、社会的热爱之情。
红河州是全国唯一以哈尼族、彝族为主的民族自治州,有名的本土作家有很多,如:哥布、阿里就分别是哈尼族和彝族作家的代表,他们的诗歌和散文大部分都在歌颂家乡、赞美人民的勤劳和勇敢。如:我们可以选用彝族作家阿里的散文《宁静的山村》,哈尼族作家哥布的长篇诗歌《寻找哈尼圣地诺玛阿美》,还有汉族作家李唯波的诗歌《春天》,通过老师对文章的讲解让学生热爱红河的水、红河的山、红河的人。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文章可以作为红河地方文化色彩的补充,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应该有所帮助。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本土文化特色贯穿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本地学生的家乡自豪感,也可以让外地州同学了解红河州。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以采取以下手段:
(一)影视欣赏课
畫面较文字而言,画面更能传情达意,更能震撼人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红河州有很多以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如:《花腰新娘》(石屏拍摄)、《诺玛的十七岁》(元阳拍摄)、《山间铃响马帮来》(金平拍摄)、《美人草》(河口拍摄)、《红河》(河口拍摄)等,通过观看,并写感后感,让学生认识红河的社会民俗、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的丰富多彩。
(二)活动课
活动课是学生最喜欢的上课方式之一,它能增加同学间的情感、阅历、见识,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围绕本土文化来开展活动。如:介绍各自家乡的风俗习惯、小吃、方言等,当个旧同学吧“肉”方言读成[zu]的时候,同学们哈哈大笑,但学生从中也学到了语音知识;学生的诗歌朗诵《寻找哈尼圣地诺玛阿美》,还获得了云南省高校民族团结示范优秀奖;还可进行人物介绍:红河学院杨六金教授的励志成长故事;利用课外时间带学生参观蒙自石榴庄园、西南联大旧址等。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红河州的风土人情、发展现状,寻找家乡的可爱之处。
(三)故事会
哈尼族流传着很多内容丰富的故事,老师可以利用单元活动课的时间,让班里的哈尼学生跟大家一起分享故事,如: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记录了哈尼族漫长曲折的迁徙过程;《创世纪》解释了天地物的来历、河流山川的起因;《合心兄妹传人种》是叙述人类经历了严酷的江水灾害继续繁衍的故事,还有《祭龙春规矩歌》、《叫谷魂》、《老人安葬歌》、《讨媳妇的歌》等,反映了哈尼人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和富有民族色彩的习俗。开展这样的故事会活动,既能宣扬本土文化,让学生了解红河的历史文化,同时也给了学生表现自己、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
(四)专题讲座
邀请本土文化名人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教育,如:我们学校曾经邀请到了李怀秀、李怀福姐弟(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金奖),给学生介绍彝族海菜腔的唱法;还邀请本校老师杨敏(云南省书协会员)为学生开展书法讲座等。通过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本土传统文化、知晓本土文化知识,积累习作素材,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当然,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渗入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不能脱离大学语文提升人文精神的大方向,也要考虑老师是否便于开展教学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并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对大学语文课程做出行之有效的改革。
总之,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教材到教法,从课堂内外到校园内外,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学手段到教学模式都需要不断进行尝试,深入探索有效途径。从而使地域文化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體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实现真正提高职业人文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妍.大学语文课程研究改革[D].扬州:扬州大学,2009.
[2]赵敬立.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J].现代大学教育,2010,(01).
[3]哥布.神圣的村庄[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
[4]张红榛.元阳梯田记[M].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2012.
[5]李佳芳.建设具有浙江文化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J]青年与社会,2014,(32).
(作者单位:红河卫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