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计算机专业Access数据库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8-08-02高晓
高晓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Access数据库课程教学现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在教学课程设计和课堂实施方面进行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Access数据库教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微任务
0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维护息息相关的数据库技术重要性日益显现,掌握数据库技术成为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内容,很多高校都開设了相关的数据库课程。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因其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学,功能完善,成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数据库技术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够开发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并为以后学习大型数据库系统打下基础。
一、Access数据库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传统的Access数据库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按照既定章节内容,以电子教案和黑板板书形式介绍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步骤,实践环节由学生自主上机操作,通过完成验证性试验进而巩固理论知识,期末采用的是笔试的考核办法。由于非计算机学生计算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簿弱,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将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理论课讲授的知识比较空洞、乏味,学生难以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低,在上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实际操作问题,如果得不到老师或同学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排忧解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期末考试采取笔试的考核方式,学生可能疏于平时的上机实践,造成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的现象,与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相悖离。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在有限的学时内,充分提高Access数据库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极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Access数据库教学改革及实践过程
Access数据库教学实践性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尤为重要。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与教学相关的各种活动环节,使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以此来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一种特定的综合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采用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最好能够为学生所熟悉。在Access教学中,本人选择了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教师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授课管理和成绩管理五个模块,在讲授具体知识点前先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介绍和演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通过本学期Access数据库课程的学习,能够完成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而能够开发类似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将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做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入Access数据库6种对象的学习与操作:1.在数据库中建立相关表,构建表间关系及外观设置;2.建立查询,能够根据条件对表或其他查询进行检索;3.建立窗体,该对象是用户与数据库交互的桥梁,通过窗体可以输入、编辑、显示和查询数据;4.建立报表,可以将数据库中的数据以格式化的形式显示和打印输出;5.建立宏,方便窗体间的切换;6.通过模块组织和VBA代码设计,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Access数据库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实现教学管理系统案例为前提,将各章的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的互动过程是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总任务,并将总任务分解成“微任务”,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微任务”中,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遇到困难可以个别交流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完成“微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反思、举一反三,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微任务”的设计和课堂理论授课时间的把握是关键。本人所在学校Access数据库课程总共64课时,课时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在熟练掌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梳理知识点,对课堂教学内容做到精讲、重点突出、抽象概念形象化,并能付诸于实践。“微任务”的设计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操作“出错”,进而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教师再对关键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让学生通过上机体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学以致用”。
比如,“参照完整性”这个知识点书本上定义的概念比较抽象,如果只是简单地解读定义,学生会感觉艰涩难懂,一片迷茫。本人通过设计一个微任务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具体任务是:在教学管理数据库中,“学生”表和“选课成绩”表通过“学生编号”字段建立了一对多的联系,并实施参照完整性,如图一和图二所示。
请在“选课成绩”表中添加一条新记录:学生编号“10011”,课程编号“201” ,平时成绩89 ,考试成绩 95;(其中“学生”表中不存在学生编号为“10011”的记录)。
学生接到任务后可能会觉得很简单,只是追加一条记录而已,于是便打开“选课成绩”表,在末尾输入相应的记录字段值,然后单击“保存”按钮。结果问题就出来了,系统弹出一个出错信息(如图三所示),记录无法保存。
经过一番分析,原来“选课成绩”表中的“学生编号”是外关键字,且“学生”表和“选课成绩”表通过“学生编号”字段建立一对多的联系,并且实施了参照完整性。外关键字的取值只能来源于“学生”表中主关键字“学生编号”字段的值。添加的这条记录违背了参照完整性规则,因此无法添加到“选课成绩”表中。通过实践操作、亲身体验,学生对“参照完整性”这个知识点领悟得更加透彻,遇到相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此外,对于任务的完成情况,我们也可以设置一些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VBA程序设计”这章内容时,由于学生没有学过先修课程,没有相关的程序设计知识基础,不具备相应的程序思维结构,我们更应该把握实践这个环节,采取“先应用、后理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进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于是本人在简要介绍了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的语句结构后,给出了一个设计任务:定义过程,在立即窗口中输出如图四所示的图形。
分析了图形显示规律后,做为示范,本人介绍了循环结构中的For-Next语句的实现过程,在学生理解该语句使用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另一种常见的循环结构语句 Do While-Loop来实现,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编写程序实现以下几个图形的输出(图五所示)。同时对在课堂上规定时间内按时提交程序并能实现功能要求的学生给予加相应的平时考核分,计入期末的总评成绩。
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感受学习过程的乐趣,體验学有所得的成就感,进而期待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让教与学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结语
实践表明,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两者相结合,应用于Access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进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课堂气氛活跃,达到培养学生使用Access数据库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信息综合素养的培养方针。
参考文献:
[1]赵秀梅,贾鑫.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在ACCESS 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16,(05).
[2]朱婷婷,汪培芬.任务驱动教学法在《ACCESS 2010 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中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6,(22).
[3]高 宁,朱思征.微任务教学法在 Access 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
[4]王法玉,肖迎元,张颖.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09).
(作者单位:福建江夏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