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进行的哲学反思
2018-08-02班小舒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生态问题渐渐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如今社会发展与生态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是人们无法避而不答的一个问题。人与自然本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正如一个事物的两级,是辩证统一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来,不仅改变了事物的运动方向,也改变了事物的本身,其后果也将会变得影响深远。为了人类社会的持久发展,因此,人如何能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问题逐渐被提出来。
关键词:生态问题 自然 人类命运共同体 传统文化
0
经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人类品尝到了科技革命带来的丰硕的果实,人类社会历史犹如车轮不断运动发展的同时,也为未来埋下潜在的危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潜在的危机也初见端倪。潜在的危机有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生态危机等。在这些危机中,尤其是生态危机最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之所以生态危机是重中之重,其原因在于它的影响时间之久,影响范围之大,影响后果之深。自从工业革命后,人们发现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大,人们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但还没正确地有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其之后,人们肆意地改造自然,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的生态问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提到过,“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对此他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准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正确地预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不高,人们缺乏对自然的足够的认识,尤其是自然规律的认识,不能够有效地改造自然为人所用,在自然的面前,人们往往感到自己的软弱无力,在自然中,人就显得渺小许多。因此,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天”——自然有种敬畏之情,崇拜之情,甚至有些民族把“天”看作神,把代表“天”的东西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但是却忽视了人的作用。到了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起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变得丰富起来,在哲学中,人们开始探讨关于人自身的问题,把关注的焦点集于到人的本身问题上,人们注意到了自己的改造自然界的力量,更有甚者竟认为人可以从心所欲地支配自然。与此同时,在这个时期,人们对自然界有了一定的认识,自然界逐渐褪去它神秘的面纱,人们对自然有了更深层次上的认识和理解。人们逐步地意识到人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所用,给人带来更多的便捷以及更多的经济利益。
工业文明虽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因其自身固有的的局限性一直被许多思想家所诟病。生态问题的突出引人深思。引起生态问题的罪魁祸首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地竞相追逐利益,加剧了市场的竞争,资本家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不惜一切代价提高生产力。生产力是一把双刃剑,提高生产力虽然能够给资本家带来更丰厚的利润,也可以使物價更低廉,有利于消费者的消费,但是社会生产力过剩的后果则是资源的浪费,就像资本家把过剩的牛奶倒入河里一样。久而久之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源能源分配不均,甚至是匮乏、枯竭,从而导致不能进行其他物质资料的生产。这不仅给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挂了倒档,而且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破坏生态所带来的危害,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
生态中心主义者的观点是,生态问题的恶化,其一个重要的原因则要追溯到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就是把人看作为宇宙的中心,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类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人类中心主义否认了自然物其内在价值和目的价值,他们认为,自然物仅仅具有相对于人的工具价值,这种价值观鼓吹人类对自然物的使用权利,助长了人类采用先进技术无节制地掠夺和剥削大自然的行为。只要工业化不停止,生态危机就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因此,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应该彻底将其丢弃。生态中心主义把工业化当成始作俑者,把生态问题发生的根本,统统地归结为工业化的发展。然而与人类中心主义截然不同,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则是,自然界中所有存在物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完整生态系统,所有生物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其二者的局限性在于没有站在人类整体发展的立场上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问题产生的结症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以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倡导的价值观。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层面来说,更主要的一点是人的利己主义思想以及这种思维模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主客一体被割裂成主客二分,把彼此本是相互交融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事物看作两个互不相容的极端。从辩证法的层面来说,换一句话说,就是没有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没有看到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内部联系。由于被这种思想所误导是导致如今自然生态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灿烂、辉煌并且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国许多优秀的包罗万象的传统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其中不乏一些质朴而又睿智的自然观,这些关于人与自然的问题则要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早在中国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也在他们的著作中显现出对生态环境的注重,表明了他们各自的态度,并且给予后人以启迪和深刻的警示。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生态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天人观上。早在《论语·阳货》中记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指的天是自然之天,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生态问题的立场。在《孟子·梁惠王》一篇中,孟子给梁惠王进谏“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表面上看似一个如何使国家强盛的政治问题,在实质层面上,则是一个生态问题,生态问题关系到了民生,是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变成一个貌似政治问题的生态问题。揭示了生态问题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起到巨大的作用。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现代打造美丽中国的目标找到了一种归宿以及理论的支持而且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
生态问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要正确处理这些问题,需要全体人类的共同努力,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我们的生存、发展的根本目标。生态问题需要的是全人类共同面对,是每个人应尽职责,应有之务。生态问题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时期,某个地方,某个人造成的,这是人类整体共同的问题,更不能把生态问题推卸给某一国,某一时期,某一地方,某一人。发达国家不能把也不应该把生态问题推卸到发展中国家的身上,以此为理由让发展中国家来买单。发展中国家也不能以发达国家先污染为由来为自己找一个貌似合理的借口。人类整体亟需达成一个普遍共识,这就是必须敢于、勇于面对生态问题,积极主动承担起责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国与国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调节,把这一共识深入每个人的心中,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主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就是处理好人与绿水青山之间的关系。
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利益之所在,是人民能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之所在。为此,我国禀赋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积极努力地打造一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其根本的旨趣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一要务,其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发展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贯彻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归根结底是要转变生产方式,把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的生产方式进行转型升级,转变生产方式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之道。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需要更进一步地对自然进行深刻的了解,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按照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进行社会生产实践,使之既符合客观规律又要符合人类的自身的需求。只有达到这两个标准尺度时,生态环境才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下去。还要考虑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是否在自然的承受范围内,坚持开发适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对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每个人都责无旁贷,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
[3]崔治忠.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生态哲学论纲[J].学习论坛,2108,(01).
(作者简介:班小舒,在读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