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期末学习环境研究

2018-08-02JhonyChoonYeongNg任格谭清美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7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学习环境期末考试

Jhony Choon Yeong Ng 任格 谭清美

摘要: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从心理角度研究学生期末选择学习环境时的考虑因素及其选择后的学习情况,试图对竞争图书馆和自习室座位的现象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明知期末图书馆和自习室人数较多。却依然选择在这些地点学习的原因是学生不关注人多所造成的物理环境影响.他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周围人的学习行为和环境问题对他们的复习效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学习环境;学习绩效;期末考试;扎根理论

一、引言

许多大学生期末考试前会去图书馆、自习室等地学习备考。有报道称,2015年1月,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前,等候进馆学习迎考的学生排起了长队,短短10多分钟就形成了蔚为壮观、堪比春运的场景。由于大学校园内图书馆和自习室这一类的公共学习场所有限,在这些场所“一座难求”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校允许学生使用水杯、书本、纸条等物品提前占座,但很多学校禁止占座行为,学生只能等待自习室或图书馆开门才能进入并寻找座位。2013年12月16日早晨,成都一所高校图书馆开门时,由于涌入学生太多,导致图书馆一扇玻璃门瞬间碎裂,足见学生在占据自习场所时竞争之激烈。

期末考试前图书馆和自习室学习人数众多,拥挤的环境、浑浊的空气会给人带来不适感,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违背了学生竞争这些地方的学习资源时希望获得更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的初衷。但是,这种并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场所,到期末考试之前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却年复一年地出现。大学生期末考试之前选择学习地点时也抱有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但是他们的学习效率真的提高了吗?使他们学习效率提高或降低的原因是他们选择的环境因素,还是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呢?这些问题需要研究者开展深入的研究。

目前,研究者对大学生学习的研究多见于高校教育方法的创新方面,从微观的视角研究其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但忽略了大學生期末考试前这种行为和目标相矛盾的现象。因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来研究大学生期末学习环境的选择问题,试图探索大学生在期末选择学习地点时的考虑因素以及他们的学习过程,解答“大学生期末为何去人多的地点学习”这一项疑问,为改善大学生期末学习环境提出科学建议。

二、研究设计的理论基础

目前有关大学生学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影响大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以及学习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

(一)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研究

目前,已有的关于学习效率的研究,主要是集中探讨课堂和课后教学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综合运用一些教育方面的原则进行教学创新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有学者探究了一种改变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练习时间的翻转课堂模式,这种模式结合学生的自我调节,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研究还表明学生间的友好竞争,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兴趣和周围的支持都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正面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他们的学习地点选择相联系,试图对不同的学习地点是否会对学习效率造成影响做出初步判断,并找出影响大学生期末考试前的学习效率的因素。

(二)环境因素影响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熟悉的环境会对个体的学习效果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例如:熟悉的社会环境、课堂环境、复习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提升的作用。这表明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会学得更好,学习效率也更高。那么,为什么有很多大学生会在期末复习时选择离开自己熟悉的学习环境,去平常并不经常去的图书馆和自习室学习呢?

同时,笔者在梳理文献之后发现,个体所处的物理环境可能会对其绩效产生影响。例如:有学者认为,只有在整体环境舒适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有效地学习。反之,如果学习地点的声量和温度对学生而言使他们感到不适,那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遭受负面的影响。那么,学生在做出选择时看重的是学习地点的哪些物理因素呢?课题组将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个体的物理学习环境因素开展访谈。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展开调研。扎根理论可以使研究者在文献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通过对一部分相关者的深入访谈,发现事物规律,进而对研究者所关注的现象做出解释。

本研究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选择访谈对象,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来收集数据,数据收集过程一直进行到数据饱和阶段为止。

在选择访谈对象时,考虑到大一学生入学不满一学期,还没有经历过大学期间的期末考试,因此本研究将大二年级和大二年级以上的大学生列为访谈对象。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导向题如下:期末考试前你一般在哪里学习?所选择的学习地点有哪些帮助和阻碍你学习的因素?学习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干扰?觉得自己最不能忍受什么样的干扰?感觉自己期末复习效率如何、成绩如何?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大学生在期末考试前选择学习环境时的心理因素以及选择之后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进而探究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明知道有些地点人多,依然选择争抢这些学习地点的资源。因此,在选择学习地点的原因中,没有出现人数因素的受访者,在访谈中用“你期末学习的地点人多不多?”的具体问题加以确认。对于那些期末复习选择在人少的地点学习的受访者依然继续访谈,这会使本研究更加全面,同时也为探究大学生去人多地点学习的原因提供参考。

补充的具体访谈问题有: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到不适,(有多处学习地点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的期末复习地点,如何衡量自己的期末复习效率,期末复习时去各个学习地点的频率和学习时间段,等等。每次访谈的时间为30至45分钟,保留访谈记录,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并将研究发现归类为大学生期末选择学习地点的考虑因素,不同动机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绩效。最终得出想要的结论。

本研究一共访谈了30名大学生,其中女生17人,男生13人。年龄在19岁至21岁之间,平均年龄19.4岁。受访者来自10个城市共计16所学校。受访者所在城市地域分布为:南京12人,苏州5人,扬州4人,威海2人,上海2人,重庆、保定、淮安、无锡、北京各1人。受访者专业分类为:经济学7人,管理学7人,工学6人,哲学2人,教育学2人,文学2人,艺术学2人,法学2人。

四、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选择期末复习地点时的考虑因素

1.学习地点本身的环境

学习地点本身的环境影响大学生期末学习地点的选择,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安静”、他人的学习行为、座位数量和电器配置。“安静”是大学生选择期末学习地点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在表达自己选择学习地点的原因时都提到了“安静”这一点。大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任务,受访者表示安静的环境能使自己的学习效率更高。他人的学习行为能够给自己的学习行为起到引领和约束的作用。周围人都在学习的情况下,出于从众心理,大多数人也会进入学习状态。有受访者表示“看到别人学习,会激发自己的进取心”“大家一起学习的那种氛围很容易感染自己也认真学習”。同时,他人的学习行为也会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起到一种约束作用,大学生在较多人一起学习的环境中,“不好意思”做玩手机之类的与学习无关的事,更不敢做打游戏、吃零食等可能会影响他人学习的事情,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座位数量也影响了大学生期末复习地点的选择。大学生更倾向于去有更多可选择座位的地点学习,率先构建自己的安全空间,进入学习状态后对周围是否有大量空余座位便不怎么在意。有些大学生期末复习时喜欢去自习教室学习,因为这种自习教室中座位设置较多且密集,大学生一般会很有默契地隔着座位学习,以免影响他人。有些大学生知道期末考试前图书馆学习的人多,特意早起去占座,以便选择自己满意的座位。同时,也有一些大学生因为无法选择座位而在宿舍学习,少数人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勉强在自习室和陌生同学紧挨着学习。

在电器配置方面的考虑显示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学校期末考试在冬季或夏季,一般较寒冷或酷热。同时,大学生在期末复习中,有时需要运用网络检索资料,因此,空调和可充电插孔成为学习环境中的重要设施。大多数大学生期末复习时倾向于去有空调的场所学习,这样的学习地点温度适宜,身体的不适感较小,大学生更能专注于学习。但也有大学生选择去没有或不启动空调的地点学习,这些地方虽然舒适度不高,但能使他们在对抗这种不适的过程中保持高度清醒的状态。对于可充电插孔,有些大学生觉得它给学习带来了便利,方便携电脑和手机学习。也有些大学生认为充电太方便会使自己分心于电脑和手机,倒不如在外专心于无需电脑和手机的学习任务,保证这部分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

2.学校对学习地点的设置

学校对于各种学习地点的设置,作为大学生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是大学生在选择期末复习地点时不得不考虑的。这些因素包括学习地点和学生宿舍的距离以及学习地点的开放时间。

就学习地点和学生宿舍的距离而言,大学生倾向于去离自己宿舍较近的地点学习。大学生期末复习时需要携带相应的学习资料和工具,若学习地点离宿舍太远则会让人觉得麻烦。如果图书馆距离宿舍较远,很多人更愿意去离自己宿舍较近的自习室学习。有些学生因为学校的图书馆和自习室较为偏远而选择在宿舍学习。即使是一些喜欢在图书馆学习的大学生,也表示有时会因为路程遥远而不想去。

就学习地点的开放时间而言,期末复习时,大学生倾向于在开放时间更长的地点学习。图书馆的开馆时间一般在早上8点,这个时间对大学生来说并不算早。期末临近的时候选择去图书馆学习的学生较多,往往会出现很多人等在图书馆门口,开馆时间一到就蜂拥而入的状况。而图书馆的闭馆时间在晚上10点左右,对很多习惯在晚上学习的大学生来说还太早。由于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和一些大学生的习惯学习时间有冲突,一些人期末复习时就不愿意去图书馆学习。自习室的开放时间较图书馆长,一般在早上7点左右开门,晚上11点左右关闭,有的学校还设置了通宵自习室。因而在自习室环境令人满意的情况下,很多人期末考试前更愿意去自习室学习。

3.刻意营造陌生感

有些大学生表示自己期末考试前,不在宿舍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学习地点,还希望通过外出这种行为接受外界刺激,提高学习效率。访谈中一位本科三年级学生表示,他在这几年的期末学习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更换学习地点,一旦感觉自己熟悉了某个环境后就会改变学习地点,防止自己因为熟悉而产生怠惰心理。期末考试前,大多数学生选择去图书馆或自习室学习是因为图书馆和自习室是稍微有点陌生的环境,可以获得适度的紧张感,可以更专心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宿舍外环境使大学生过度紧张,他们则会选择留在宿舍学习。

(二)大学生期末学习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1.噪声干扰

不管是实际遇到的干扰,还是被要求假想的无法忍受的干扰,噪声都是被访谈大学生视为期末复习过程中的严重干扰,这也与大学生选择学习环境时要求的“安静”相对应。本研究将大学生期末学习时遇到的噪声分为娱乐性与非娱乐性两类。

娱乐性的噪声包括学习过程中周围人打游戏吃零食的声音、同学间聊天的声音,这一类噪声对大学生学习的干扰较大。娱乐性的噪声往往具有音量较大、可回避、持续性的特点。在学习场所尤其是公共学习场所发出这类娱乐性噪声被认为是不适当的,且这类噪声若不被制止就不会自动停止,会对大学生造成持续干扰。大学生对于娱乐性噪声的容忍度较低,通常会采用提出制止和更换座位的措施应对,少数大学生会默默忍受。

非娱乐性的噪声包括他人工作和走动的声音、桌椅移动的声音等。这一类噪声对大学生学习的干扰较小。非娱乐性的噪声具有音量小、不可回避、偶发性的特点。其多为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声音,可以在发出声音后立即停止。大学生对这类噪声的容忍度较大,通常不会做出反应,少数大学生会戴耳机或使用耳塞来应对。

2.手机等电子设备干扰

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会使大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分散。有些大学生会将手机留在宿舍内,只携带资料离开宿舍学习。有些学生则无法控制自己想看手机的欲望,使学习时间被玩手机所占用,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3.长时间学习的疲倦和不适

大学生期末复习时需要久坐,且在图书馆、自习室等公共自习场所无法起身活动,容易造成身体不适,出现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状况。一些大学生在期末复习时会制订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并劳逸结合,保证了长时间的学习精力。但这种应对措施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不制订学习计划或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更容易在期末复习中产生疲倦和不适感。

(三)決定实际学习效率的因素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期末学习效率和他们的学习环境并没有显著关联。不管是去图书馆或自习室,还是留在宿舍学习的学生中,都有很多学习效率较高和效率较低的。大学生期末学习效率和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过程有关。

学习动机更为主动的学生学习效率更高。追求更好的学习环境,在经过多方面考虑后选择学习地点,这样的大学生学习更为主动,效率也更高。一些大学生因为宿舍条件太差,不得不去图书馆或自习室学习,或因同学邀请而去自己不想去的学习地点学习,学习效率一般较低。一位受访者表示,“同学都去了图书馆,自己于是也去图书馆学习”“会有一种去了图书馆,自己就认真学习了的错觉。然而事实上,去了五六个小时,真正学习的时间也就一半吧”。

研究者关注学习过程,积极应对干扰的学生学习效率更高。大学生在期末复习过程中遇到干扰因素时,运用积极的手段来管理学习过程,避免自己从学习上分心,学习效率就会较高。感觉到干扰而并不采取行动来约束自己,默默忍受而又自制力不足,进而接受干扰和诱惑,则学习效率明显低下。

五、研究结论

基于此次研究的访谈发现,很多大学生明知期末考试前图书馆和自习室人多,依然选择在这些地方学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关注人多造成的物理环境上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在期末复习过程中所受到的不适和干扰来自可以被他们明确感知的因素,如噪声和身体状况等。这些因素是否对学生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周围人的数量。人多可能造成的空气不够流通问题被少数大学生提及,但因为图书馆和自习室空间开阔,这一问题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影响并不显著。人多环境下的空气质量则不被学生关注。

第二,可以采取措施缓解人多造成的资源竞争问题。大学生可以在图书馆或自习室开门时刻或开门后不久就进入学习场所。由于此时找座位的竞争尚未开始,学生拥有座位的优先选择权。学生还可以选择空余座位较为充足的教室,避免在寻找和选择座位时消耗大量时间。

第三,他人的学习行为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在人多的环境中,学生受到他人学习行为的鼓舞,自己也会主动学习。同时,因为本人和他人行为的相互影响,学生一般不会做出可能打扰周围人学习的事情。

综上,笔者建议大学生在期末考试前选择学习地点时不要盲目从众。因为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很多,而且对每个人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大学生在选择学习地点时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学习倾向、学业要求等)选择合适的学习场所。同时,笔者建议高校管理者升级自习教室的配置(如增加桌椅及空调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位置分布及其期末的复习压力,开设足够且合适的自习教室及适合学生背诵的场所。

责编:群平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学习环境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培养初中数学兴趣
初中英语教学漫谈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十年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