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经济助推创新强区建设的武进探索
2018-08-02邱灵
邱灵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和“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也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重要建设节点。多年以来,武进始终坚持实业兴区,着力发展以园区为载体的民营经济,实现了全区综合实力的高位跨越。武进于2015年突破人均GDP2万美元,比常州市和江苏省同期水平分别高出13.6%和44.9%;共有8家企业入围“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近80家民营企业成为行业“隐形冠军”,连续多年稳居全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区第1名、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百强区第1名及综合实力百强区第3名,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探索形成了以园区经济助推创新强区建设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政府主导推进与规划布局引导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武进园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化布局、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以园区为载体的“小集中、大分散”布局、2010年以来以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为重点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等三个阶段,不同时期园区规划建设均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作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南地区率先开启了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力量、就地城镇化的小城镇发展道路,各个市县及乡镇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了众多乡镇企业。武进乡镇企业占据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由此产生了许多经济强镇,如当时湖塘、横山桥、遥观等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并与无锡、江阴、常熟、张家港并称“苏南五虎”。由于土地集体所有制导致乡镇企业乡办乡有、村办村有,形成“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亦农”的“自己造城”现象,表现为以小城镇为主、工业区和村落工业化多种形式并存的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南地区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开发区热”带动各乡镇都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武进以行政区划调整及乡镇合并为重点,规划兴建了众多乡镇工业园区与各类开发区。比如,1993年洛阳镇开始建设工业园区,1997年横山、小河、遥观等镇规划建设工业小区,2000年36个镇工业园区全面启动。此后,为落实2004年中央开展的开发园区专项清理整顿工作(江苏省撤销了103个开发区或园区,其中包括武进28个工业园区),武进把工业布局与集镇总体布局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工业集中区。比如,2007年武进将原22个乡镇的24个工业集中区(南夏墅镇工业集中区除外)整合成14个,推进以园区经济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发展。2010年以来,针对“一镇一点”甚至“一镇多点”的“小集中、大分散”布局现象,以及工业园区产业结构雷同化、产品生产缺乏规模经济效应等突出问题,武进着力促进“一镇一区”集聚集约发展。比如,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2011年武进批复了13个镇重点工业集中区(嘉泽除外),确定了各重点工业集中区的四至范围及重点发展产业。又如,2017年武进出台《武进区特色强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武进区特色工业园区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7—2019年)》等,推进一镇一园区、一园区一特色的工业园区布局。结合多轮行政区划调整及乡镇合并,武进在引导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基础上,着力改变工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碎化交叉分布局面,推动形成了以产兴城、以城带产、职教支撑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二、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配套协作相结合
武进坚持“前端拉龙头、后端强配套”,通过培育本地企业和引进外资项目并举,凝聚一批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企业,再通过强链补链和小微孵化齐抓,实现产业链配套协作。高端装备产业方面,围绕数控机床、智能纺机、工程机械和关键核心部件等,集聚了以恒轮、恩格尔、卡尔迈耶、五洋纺机、柳工、爱科、恒立液压、南方轴承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从整机到关键零部件研发、设计和制造的完整配套体系。机器人产业方面,依托安川、纳博特斯克、快克锡焊、金石、铭赛、节卡、纳恩博等龙头企业,形成了涵盖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产品、服务机器人的产业链。轨道交通产业方面,在金创集团、中车戚研所公司等本地龍头企业带动下,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强与美国GE、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等跨国公司的合作交流,整体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其中,2016年中车戚研所公司高铁列车高可靠性齿轮传动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我国工业领域最高荣誉——中国工业大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轨道交通领域首次获得该奖项。新光源产业方面,引进台湾晶品光电、光宝科技、日本住友电工等近20家知名企业,完善产业前端布局,带动一批本土企业实现由传统照明向LED领域转型并形成完整产业链。
三、特色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集群相结合
武进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平台,大力推进重点园区及特色产业园与各镇联动发展,引导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打造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标志性载体。一是构建以常州经开区、武进国家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三大园区为引领,湖塘科技产业园、前黄绿色低碳产业园、雪堰精密机械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为重点的工业布局,加强各板块之间的统筹联动和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其中,武进国家高新区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9家,顺风光电、瑞声中国、联合光伏、光宝科技、爱科农机等5家企业先后被江苏省商务厅认定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016年位列157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第54名,居江苏省县级市国家高新区首位。西太湖科技产业园2014年获批全国唯一的国家石墨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以石墨烯为突破、以碳纤维等先进碳材料为先导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代表武进产业名片的“东方碳谷”。武进绿建区2011年获批全国唯一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常州轨道交通产业园、武进国家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分别在2013年和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重点建设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交易市场、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旅游等七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其中,春秋淹城旅游区创成国家5A级景区,太湖湾旅游度假区位居省级旅游度假区综合排名第一,武进获评“中国最美生态旅游名区”。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发展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嘉泽镇)、武南现代农业产业园(礼嘉镇)、横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横山桥镇)等综合性园区。四是围绕轨道交通、石墨烯、文化创意、创新创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城轨集创小镇、石墨烯小镇、西太湖影视小镇、双创小镇等特色小镇,培育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和有影响力的细分行业冠军。其中,西太湖石墨烯小镇入选首批江苏省特色小镇。
四、创新创业驱动和平台载体培育相结合
武进坚持产学研合作,全力打造科研孵化、公共服务、对外开放等各类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各类企业空间集聚、研发交流、功能互补。国内创新创业平台培育方面,武进围绕先进碳材料(石墨烯材料)、半导体照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等,重点推进江苏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试验检测公共技术平台、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国家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佰腾知识产权服务网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新光源产业集群引进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成立半导体照明产业专利联盟,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拥有各级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7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6家),成功获批高新技术企业14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功能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建设石墨烯科技产业园,集聚重点实验室11个,引进石墨烯领域高端人才37名,先后攻克多项核心技术,成功培育总市值超20亿元的石墨烯企业9家,着力打造技术研发、创新服务、创业孵化、应用示范、综合配套的“一条龙”产业培育体系。国际协同开放创新创业方面,武进与以色列、德国、芬兰、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成功举办世界石墨烯大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态圈对接峰会等一批高端峰会,通过对接国际资源做强本土优势产业。其中,中以常州创新园是中国政府与以色列政府第一个创新合作实验园区,拥有总规模100亿元的首个国字号“中以创新发展基金”,成为以色列企业来华投资和技术合作转移的首选地;中德常州创新园是全国12个、全省唯一入选的中德合作项目,2016年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欧盟委员会评为“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示范区”;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中美科技产业园、中俄科技产业园、苏澳合作园区等相继成功落户。
五、科技金融支持和优化政府服务相结合
武进面向集聚发展的中小企业和成长性企业,不断优化服务环境。一是构建多层次金融保障体系。武进加快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创业投资、科技支行、科技小贷、风险补偿等多种金融模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加速成长壮大。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组建创投基金和新兴产业基金,为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保障。比如,武进设立总规模达80亿元的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以“母基金+子基金”形式广泛覆盖石墨烯、机器人、“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通过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集群发展。又如,功能新材料产业集群内围绕石墨烯产业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风险补偿”的投融资服务体系,现拥有政府引导的投资及创业基金3支。二是建设产业配套服务平台。比如,新光源产业集群内建设海关、国检、综合保税区、公路转关监管点等一系列对外开放平台,以及武南标准厂房、长三角模具城、创新园区企业加速器等工业配套平台等。又如,武进国家高新区制定出台以《武进国家高新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实施意见》为引领,涵盖扶持企业创新发展、人才培引、平台载体、科技金融等多方面配套政策文件,针对园区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给予政策支持及引导。还与常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合作成立武进高新区分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咨询和维权指引、海外维权、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等服务。再如,武进设立3000万元/年的专项资金和1000万元/年的运营经费补贴,推进与常州科教城的互动发展,强化职业院校“专业群”有效对接当地“产业链”,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转型相呼应的规划布局。
(作者單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摄影:周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