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市临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8-08-02肖铁桥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名镇淮北市花鼓戏

肖铁桥,张 庆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合肥,230001

1 相关研究与问题提出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针对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的法规。2017年2月,文化部在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要求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水平,完善保护制度。同时,学界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出发[1-5],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6-8];也有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构进行了研究[9-10]。但未见从历史文化名镇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以安徽省淮北市临涣镇为例,探讨历史文化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2 临涣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临涣镇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中南部,是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拥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临涣镇已列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0项(表1),保护的内容主要有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传统戏剧、传统美术及与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博物馆、展示馆、纪念馆等。

表1 临涣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已被列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临涣镇还有许多尚未列级的优秀传统文化(表2)。

表2 临涣镇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

临涣镇作为淮北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它的非遗数量丰富,涵盖了国家、省、市三级;种类众多,主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花鼓戏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大鼓等戏剧曲艺类,唢呐、腰鼓等舞蹈曲艺类。另外,酱培包瓜制作是淮北市唯一的省级传统技艺,泥塑填补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地方民俗也是临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涣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淮北市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 临涣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临涣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采取了一定的保护办法,具体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但是,临涣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3.1 缺乏有效的保护规划,整体保护滞后

临涣镇保护规划出台于2003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实施。至2016年再次出台保护规划,这期间10多年都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文化历史名镇的保护中,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了影响。

3.2 政府重视不够,未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

(1)资金投入不够,宣传不到位,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无人。花鼓戏作为临涣镇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日趋式微。花鼓戏剧团曾于2005年解散,近几年在政府的帮助扶持下重新组建,花鼓戏才慢慢走上振兴的道路,但传承人周钦全年事已高,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已迫在眉睫。

(2)政策不完善。缺乏专门保护、继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对于社会资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没有相关的激励政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缺乏相关政策支持。由于政策不完善,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进展缓慢。

(3)城镇建设破坏文化空间。临涣茶馆蕴含着600多年的茶文化底蕴。南阁老街是临涣茶馆所处街巷,是体现临涣茶文化的重要文化空间。南阁老街长400米,宽约5米,街的两侧还保留着明清风格的建筑,街的西侧原有建筑多为清代所建,由于年久失修,又没有统一的规划和保护,有的被拆除后改为现代建筑,与原来的老建筑很不协调。

3.3 公众参与度不够,民众保护意识不强

临涣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级的数量很多,但公众口熟能详的仅仅只有花鼓戏、大鼓等寥寥几种。由于缺乏相应的宣传和资金投入,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较少,不少当地人认为它们仅仅是一种休闲娱乐的节目。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导致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总而言之,临涣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丰富,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仅仅只有临涣茶馆一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相应的展示馆、纪念馆等,传承人相对匮乏,城镇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有所破坏。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 论

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特殊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要素,存在于聚落生存空间里,是聚落居民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文化要素。它的保护离不开文化生态环境,只有保护好“根”和“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名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规划先行、政策主导。

临涣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梯队,增加非物质遗产的展示空间,设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文化保护示范园,提供政策保障、资金支持,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历史文化名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历史文化名镇重要的文化内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它的“土壤”。

4.2 对 策

4.2.1 完善保护体系,制定保护政策

(1)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名镇的发展统筹规划。对名镇文化遗产历史环境中构成人类传统文化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进行保护,注重传统文化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历史文化名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

(2)加大资金投入,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像花鼓戏、淮北大鼓等可采用社会公演的方式进行宣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走入中小学校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收徒授艺后,要采取私权保护和经济激励等方式,调动徒弟传承的积极性,建立年龄结构合理的传承人队伍。另外,还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制定相关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展示空间、文化保护示范园建设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传承提供绿色通道。

4.2.2 增加展示空间,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

(1)增加非遗物质展示空间。在人流量集中的街区,设立相应的展示馆、传习基地等,让展览会、表演与公众生活相融合,吸引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从而宣传和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目前,临涣镇已设立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舞台,以此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要加大力度。

(2)设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文化保护示范区。主要保护示范区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开展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工作,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物质空间等基础设施,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如对淮北花鼓戏、坠子戏等传统戏剧的传承性保护,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舞台对公众表演;对临涣茶馆、泥塑、酱培包瓜制作工艺进行生产性保护,挖掘其经济价值,发展能体现地方特色、市场需求的产品,打造“铚城”品牌;要坚决制止城镇建设对保护区的破坏,同时修复保护区的原生态、原人文环境。目前,临涣镇在保护区已开展了主要街区的修复工作,同时打造茶文化展示馆、民俗馆等场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二月二文化节”等保护、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3)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宣传、培训等培养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自发建设传习场所和表演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和非凡的创造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应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保护和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只有保护好人类发展的根基,人类才能真正地实现永续发展。

猜你喜欢

名镇淮北市花鼓戏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淮北市久保田种业有限公司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淮北市久保田种业有限公司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羊毛衫名镇时尚产业再发力“濮院时尚周”后效应持续发酵
宋朝有四大商业名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