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应用研究
——以八年级上册为例

2018-08-02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导言部编正文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余 燕

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的课文系统一般是分为2至4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史事。课文辅助系统指辅助课文系统所设计的各种相关栏目,顾名思义作用就是辅助,而对象就是课文的正文部分。

一、部编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教师使用状况分析

教师们在课堂上使用部编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真实状况是怎样的呢?笔者与多位海南省不同市县、不同教龄的七、八年级任教教师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之后,又制作了一份“部编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教师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通过儋州市初中历史教师微信群发布问卷,收集有效问卷83份。

1.问卷调查部分结果如下:

(1)您的教龄:

比例7.23%13.25%21.69%12.05%45.78%选项3年以内3-6年7-10年11-14年15年以上本题有效填写人次小计6 11 18 10 38 83

2.从交流的结果来看,部分教师存在以下状况:

比例选项基本不用较少使用经常使用每节课都会使用本题有效填写人次小计6 31 30 16 837.23%37.35%36.14%19.28%

(1)以部编教科书为例,您经常利用的课文辅助子系统是:

(2)您对部编历史教科书的课文辅助系统的整体评价:

比例选项不满意一般比较好非常好本题有效填写人次小计3 35 37 8 833.61%2.17%4.58%9.64%

①只重视课文的正文部分,基本上不利用课文辅助系统进行教学。

②贪方便,钟情于下载网上的课件,没有认真研究过课文辅助系统。

③有认真研究教材,经常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个或几个子系统来辅助教学。

任教教师对课文辅助系统的认识和定位直接影响其利用率。是否能合理、科学地使用课文辅助系统基于该教师对课文研究的深度。

3.从数据结果来看:

(1)经常使用和每节课都使用课文辅助系统教学的教师分别占36.14%和19.28%,意味着接近一半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不用或很少使用课文辅助系统。

(2)任教教师对部编教科书的辅助系统基本满意,不满意的仅占3.61%。

(3)附录的利用率最低,目录和人物扫描、甚至是注解和课后作业的利用率都低于50%。

从数据来看,儋州市部编历史教科书任教教师对课文辅助系统利用率有待提高。教育相关部门可以考虑通过假期集中培训或是网络研修等方式,对教师在如何使用部编教科书方面做相关的培训。同时,教师也要努力自我提升,成为历史教学的研究者,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多角度思考,实现自身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

二、部编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研究

笔者按课文辅助系统在教材中的位置将其分为前设部分、旁设部分和后设部分。以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课文前设部分包括:目录和导言等;旁设部分包括:相关史事、材料研读、问题思考、人物扫描、注解和插图;后设部分包括:课后活动、知识拓展和附录。

1.前设部分——“目录”和“导言”。

(1)目录。目录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它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学生阅读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目录,能大致了解本册书的历史知识体系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将要学习或复习的内容,进而从宏观上建构中国近代史的大框架,建立整体的历史观。

(2)导言。导言分为单元导言和课文导言。每个单元的扉页上都有两段文字构成的单元导言,它总括本单元主干知识,用简短的文字表述本单元的主旨、线索和脉络。例如: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单元导言:“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内忧外患中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它言简意赅地将本单元的三课内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历史知识点和阶段性特征做了一个很好的概括。

对于单元导言有些教师会忽视这部分内容,或是不讲,或是一语带过。我们要重视这段文字的教学,把这段文字讲深讲透。学生阅读学习单元导言,能较好理解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把握本单元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了解各课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更容易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由八个单元27课(包括1节活动课)组成,每一课都在课题之下设置了导言。除第27课用3句简洁的话导入活动课外,其余每一课,一般由1—4句陈述句铺垫本课相关的重点史实,然后再针对性地设置与课文主要内容有关的1-5个问题。这些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新课,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种课文导言就是连接学生和课文内容的桥梁。

例如第1课《鸦片战争》的导言:英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清军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南京条约》都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一连串问了四个问题,巨大的思维冲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回答这四个问题也就了解了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再看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的导言:太平天国起义是怎样爆发的?它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太平天国颁布了哪些纲领性的文件?这些纲领性的文件有哪些内容?太平天国为什么在14年后又覆亡了?一连串的5个问题虽勾连了本课的主要史实,但实际上多数学生是不可能记住这5个问题,并带着它们学习课文的。笔者建议在导言部分设置1-3个问题,这比较符合初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本书的导言部分表述都过于简洁和学术化,不够生动,也没有一个历史故事。笔者又对比其他四本部编教材,发现七年级上册和下册也存在这个问题,但八年级下册导言部分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明显提高。笔者认为导言的编写不仅要考虑是否能顺畅地导入新知的学习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等等。

2.课文旁设部分——“相关史事”“材料研读”“问题思考”“人物扫描”“注解”和“插图”。

(1)相关史事。“相关史事”栏目起到了对课文正文部分的补充或拓展知识的作用。本册书共设有39处,只有第3、5和15课以及第27课活动课没有设计“相关史事”栏目,其余课文都有1-3则。从形式上看,只有第6课是表格形式,其余都以1至2两段文字形式呈现。例如: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三则“相关史事”:一则介绍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一则介绍圆明园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情况、一则介绍总理衙门。在本课正文部分,提到“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事件。但正文部分因篇幅有限,不能具体介绍,则利用“相关史事”栏目。

(2)材料研读。“材料研读”栏目精选与正文密切相关,同时又能说明问题的一些文献史料,还设计了较为贴切的问题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史料阅读来进行深入思考。本册书共设有22处“材料研读”,只有第6、12、15、18、20第21和25课以及第27课活动课没有设计“材料研读”,其余课文都配有1-2则材料研读。

例如:第4课《洋务运动》的材料研读:“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段话反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说法?”教师引导学生将“材料研读”中的材料、问题与教科书内容相联系,比如:所处时代背景、人们的观点、说话人或是作者立场等等都要结合思考。学生通过结合课文正文相关内容,再研读材料,分析问题,有助于养成史料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原始材料能很好地渲染历史感,教师要明确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有效利用课文中的“材料研读”进行史料教学。

(3)问题思考。“问题思考”栏目结合课文内容,在其旁边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课文文字或是图片等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归纳总结和思考。学生深入思考,边学习边思考,即刻巩固强化所学。本册书27课中有14课设计了一则问题思考。例如:第1课《鸦片战争》第6页正文部分用了5行大字介绍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比如:清朝统治者的决策失误,社会经济和军事技术的落后等。在课文的右边通过“问题思考栏目”设置问题:“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选择是止步于课文正文部分的答案还是继续深挖。

第6课《戊戌变法》第29页,课文正文部分提到的:《时务报》《国闻报》。课文辅助系统中,“问题思考”提出两个问题:“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相关史事”中对强学会、南学会、农学会、兴儒会、励学斋和蜀学会等进行了介绍;“插图”:《知新报》《湘学报》和《直报》。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发现正文、“插图”“相关史实”和“问题思考”等多个栏目内容都是围绕正文中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而设置的。这样多个栏目相互配合,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4)人物扫描。本册书涉及到的历史人物约175人。利用“人物扫描”栏目特别介绍了19位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林则徐、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左宝贵、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蔡元培、李大钊、叶挺和赵登禹。例如: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中在“人物扫描”栏目简要介绍了孙中山的生平。学生阅读后,再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孙中山为振兴中国耗尽毕生精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而体会以其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教师可以利用“人物扫描”栏目,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5)注解。补充、解释和说明课文中某些历史人物、历史名词和历史事件,而这些知识内容大多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本册书共设有35处注解,位于课文每页的底部。例如:第57页的注解:“德先生”和“赛先生”是英文democracy和science的词头字母“d”和“s”的音译。这样学生便很容易理解正文中提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意思。

(6)插图。插图也是教师实际利用率较高的子系统。本册书中的插图,不包括封面和扉页,共计143幅,其中示意图14幅,照片100多幅,还有绘画和图表等等。比如:第14页《天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第45页《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等,与文字相得益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使用一张战争示意图进行教学展示远比用语言来描述的教学效果强得多。学生通过示意图形成相应的时空观念,掌握战争的经过或一场运动发展的过程,读图的能力和图史结合的能力得到提高。

3.课文后设部分——“课后活动”“知识拓展”和“附录”。

(1)课后活动。“课后活动”就是课后作业,除第27课活动课外,其余26课都设置课后活动。通过该栏目学生能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再现型思维活动得到锻炼,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该部分题型形式灵活多样,包括有选择题、判断题、材料题、连线题、问答题和活动型习题等等。例如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课后活动”“假如你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请你写一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解说词。”活动型习题的设置,突出历史的实践性和学习的合作性。完成这道题,学生讲述历史的能力得到锻炼。

(2)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栏目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除第27课活动课外,其余26课都设置了知识拓展,或介绍人物、地点或解释历史名词或补充史实等等。例如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的一则“知识拓展”,介绍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史实,学生学习了这个补充的史料证据之后能更好地理解正文部分提及的:“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个观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寻找相关知识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3)附录。以表格的方式清楚地呈现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上),提炼本阶段历史、紧锁精华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相比前版阅读上更加清晰。便于学生查找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帮助建立起历史发展的整体观。

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个栏目在设置上也能较好地相互协调,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系统和功能,已经较为完善。教师首先要明确课文辅助系统在教科书中的作用,重视和挖掘课文辅助系统,并指导学生利用课文辅助系统,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导言部编正文
专题导言
更正声明
更正启事
例谈部编高中教材基于价值观立意的确定方法
导言
导言
浅谈部编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选取和使用
大还是小?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国家认同元素
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