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件产业特色小镇产业培育规划策略研究

2018-08-02傅一波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产业园产业链小镇

傅一波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快速城镇化所导致的千城一面、千镇一面现象日趋严重,逐渐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盲目地追求建设成绩以及城乡规划设计单一的规划指导标准,导致了对城镇特色挖掘的严重不足和忽视。从千城一面、千镇一面到千城千面、千镇千面,需要挖掘城镇产业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内涵,寻找城镇内在的动力机制,落实到强化内涵、包装内涵,最终呈现内涵。快速城镇化在城乡产业方面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层次低、动力不足、布局失衡等问题,“增长主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1]。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城乡产业提出明确要求,并要求实现从传统的“粗放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其中,特色小镇培育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之一,突破了传统城镇化套路,以一种创新的方式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成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加快特色小城镇培育,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小镇。2016年7月,国家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将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由此,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软件产业属于现代制造业,是国家培育特色小镇的对象产业之一。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试行产业园区建设,并在各地加速推广。软件产业园作为软件产业集聚的形式之一,如今普遍处于发展转型的瓶颈期。特色小镇模式为软件产业园的发展转型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

1 软件产业园现状问题及转型诉求

1.1 软件产业园现状及问题

1.1.1 传统产业园衰败,新型产业社区兴起 现阶段传统产业园的运行机制基本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通过提供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来保障园区建设前期的招商工作,吸引大量企业进入园区,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快速产生的经济效益掩盖了其中由于不合理的规模扩张和数量剧增所带来的矛盾,并且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供给过剩、同质化和恶性竞争等问题。与此同时,传统产业园区粗放的发展模式与现代产业服务体系形成对立,内部普遍存在公共配套服务不足,人才集聚难、社会管理难的问题。

新型产业社区是在传统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加强内部生活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建设,达到“产业”与“社区”概念的融合,是突破传统产业园发展瓶颈的路径之一,也是促进产业园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1.1.2 产业发展面临同质化竞争问题,出现差异化发展现象 地方经济在发展后期普遍对市场规律缺乏认知,且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更缺少根据地方优势制定相应产业规划的远见。后期盲目无序的发展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出现同质化,同时又迫于发展压力,被迫加快建设各类产业园,进一步导致产业园雷同、供给严重过剩的情况出现。目前产业园过高的空置率和恶性竞争局面同样导致产业园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和发挥规模效应。

产业园的差异化发展源于其特色化发展定位,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区别能为产业园区差异化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建立更具特色化竞争力的产业园区[2]。除了特色的差异化,也可以是规模的差异化。大小划分产业园,使大产业园走向综合城区,小产业园演变为服务型主题园区。差异化发展可打破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发展困惑,也是破解产业园区发展瓶颈的重要方法[3]。

1.1.3 多投资建设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统筹 在产业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投资主体之间具有不同的投资能力、投资职能、投资来源、投资决策权和相应的经济利益,但是主体间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存在一定差异性,互相之间的投资建设也缺乏统筹。各自为营的投资模式阻碍了产业园的健康发展,导致园区整体建设进度缓慢、招商引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产业园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指由单一的政府投资逐步向政、企、民协调合作投资并举的方向发展。合理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平衡结构是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克服权力的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各种弊病。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求各个投资主体根据市场需求来平衡统筹投资主体之间的投资能力、投资职能、投资来源、投资决策权和对应的经济利益,以达到共建园区的目的(图1)。

图1 产业园投资主体情况

1.1.4 软件全产业链理念落实缺乏体系性 目前,中国多数产业园内产业链短,仍处于加工型居多,难以形成全产业链的集聚规模。软件产业的全产业链由技术研发、产品生产、渠道推广、增值服务、用户体验这几方面组成(图2)。在该产业链当中,各类型企业分工明确,以系统软件产业、应用软件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属于上游企业,以嵌入式软件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属于中游企业,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IC设计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属于下游企业。

图2 软件产业全产业链模式

1.2 软件产业园产业转型诉求

产业是发展的生命力,特色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深化软件产业园区产业特色建设,一方面是为了突破产业负面经济发展效益;另一方面是为特色化发展主动谋求发展路径,通过鲜明的产业特色来吸引更多同类型软件企业,使得软件产业园区在区域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产业空间形态与软件产业的契合度不高,将难以形成高效的软件产业氛围。在产业园区空间体系的完整性上需要有更多的产业空间层次来推动软件产业链发展扩张。在产业空间形态上,需要有多点产业空间来支撑核心产业空间,从而突出核心。

2 软件产业特色小镇培育体系构建

2.1 运行机制的建立

在软件产业特色小镇运行机制上,应采用政府规划引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民众广泛参与的机制(图3)。培育模式应实现政府、企业、民众、市场四者职能的动态平衡:初期政府主导,企业、市场随动,民众参与;中期政企合作,市场反馈,政企随动,民众参与;后期政企随动,市场决定,民众参与。

图3 特色小镇运行机制建立

不断调节政府、企业、民众、市场之间的职能占比,来完成整个职能动态平衡的过程。初期由政府主导进行各项资源统筹利用,合理进行规划布局,从配套五方面进行特色软件产业核心营造;中期鼓励加强政企合作,联动建设,并成立软件园投资运营平台,来统筹软件产业资源、招商引资以及日常管理运营;后期形成成熟的特色软件产业氛围,根据市场需求,政企对软件园进行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图4)。

图4 软件产业园动态培育模式

2.2 软件产业特色的营造与路径

2.2.1 特色的营造

1)软件产业特色的营造。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支撑[4]。根据软件产业定位,结合对特色产业的分析,对软件产业园整体提出以应用软件研发为核心特色,配备有完善的全产业链结构和配套产业体系,引导产业、空间、人文环境、配套设施特色化发展,并形成一定区域品牌效应的特色产业(图5)。

图5 软件产业园产业培育框架

2)特色产业空间的营造。在特色产业空间策划中,突破原有项目推进和开发时序,将后期导入前期,在进行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同时,引入后期的建造、项目、营销、管理、服务、投融资、IP等资源,使规划过程也成为一个推动项目落地的特色化过程;在特色产业空间布局中,进行多核化结构培育,通过采用“渐进式”空间形态重组方法,在园区内形成连贯、高效、无跃进的产业空间布局,并且在空间尺度上还城于人、还镇于人,回归以人为本的产业空间建设尺度;在特色产业空间功能中,将生产与生活功能相结合,营造产业社区。

3)特色运营和投融资的营造。根据特色小镇“政企合作,市场反馈,政企随动,民众参与”的运行机制,政、企、民共同主导特色软件产业发展,搭建政企合作平台。随着软件产业园区发展深化,根据政企的投资占比,在发展中期渐进式地实现合作方式的动态平衡调整。政企根据市场需求的反馈,及时优化合作模式。民众在该阶段同样进行全程参与和监督,通过参与、配合、协调三种形式与政企良性互动。在特色小镇投融资培育方面,主要提倡PPP融资模式和供应链融资模式,新型的融资方式能互相借鉴优点,弥补缺点,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率。

2.2.2 营造的路径

1)软件产业特色的营造路径。主要通过全产业链横向和纵向的培育,以各个产业链环节中核心企业的培育以及特色软件产业品牌打造为路径,重点培育特色小镇的软件产业特色。

2)特色产业空间的营造路径。进行“渐进式”空间营造,通过政、企、民三方的协调沟通,制定分阶段空间建设目标,稳步持续地进行小规模空间营造。

3)特色投融资的营造路径。软件产业特色小镇政企合作运营方式主要通过业务外包、特许经营以及私有化三种类型进行。

3 软件产业培育规划策略

3.1 软件全产业链培育

产业链中的“链”字不仅有链条的意思,还有链接的含义,这就要求园区的建设必须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指导,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衍生产业和配套产业互动发展的产业集聚区[5]。以软件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全产业链培育需要立足区域市场环境,依据软件产业的布局、规模,从纵向培育和横向培育两个维度进行产业特色化培育。

3.1.1 全产业链纵向培育策略 从全产业链纵向培育角度,软件产业特色小镇首先需要完善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结构,即软件技术研发、软件产品生产、软件渠道推广、软件增值服务和软件用户体验这5大组成部分。对5大部分进行产业链上中下游区分,即上游为核心软件技术研发,中游为软件产品生产,下游为软件渠道推广、软件增值服务和软件用户体验。

在软件技术研发环节,应确定软件研发核心,依靠后期特色小镇的招商引资,逐渐培育更多的软件研发企业,巩固上游软件研发环节的核心地位。

在软件产品生产环节,需要以中小软件加工企业为主导,其职责主要承接上游应用型软件研发的成果,进行批量化软件生产。在这一全产业链环节中,需要依靠上游核心企业的强大吸引力,聚集大量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一定的软件生产规模,对接上下两个产业链环节,保证软件产业特色小镇全产业链的正常运行和无限活力。这一环节内的企业除了承接小镇内部软件生产业务外,必须向外拓展软件业务,为软件产品推广搭建渠道。

软件渠道推广环节属于小镇特色软件产业的配套服务,并不具备主动性,应该重点针对核心研发企业的成果,并建立一对一的软件推广业务。通过设立专门的软件产品推广业务部门或者小微软件服务型企业,采用软件供需渠道梳理、线上网站宣传、线下传媒广告宣传三种方式实现软件产品的渠道推广。

软件用户体验环节包括用户体验和用户反馈两方面。用户体验的好坏是应用型软件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树立特色小镇产业口碑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软件优化反馈体系”,采集软件内部评价系统和软件供应链上企业反馈两部分内容,综合归类分析用户体验感受和意见,及时反馈给研发和生产企业,进行点对点优化调整。

增值服务环节主要针对软件用户的个人需求,通过“软件优化反馈体系”,反馈给研发企业,进行嵌入式研发,最终完成软件的二次开发。

3.1.2 全产业链横向培育策略 从全产业链横向培育角度,对各个产业链环节内企业的规模进行合理配置以及合作平台的搭建。在特色小镇前期产业规划时,应结合现状园区产业特点,合理培育各层级内企业规模,确定最低限度的核心企业规模以及各类分项企业规模,充分保障产业链环节的稳定性,加强风险抗性,防止受市场波动所导致的产业链断层现象;处于同产业链层级中的软件企业间需要搭建各类合作平台和竞标机制,促进同类型企业的相互合作和良性竞争,避免出现紊乱市场、破坏全产业链平衡的恶性竞争。

3.2 特色软件核心企业培育策略

核心企业是软件产业特色小镇培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对象之一,它分布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并且掌握着对应全产业链环节中的核心技术、核心能力,向产业集群化发展。核心企业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特色小镇运行的节拍与效率,能够实现并提升整体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软件技术研发是特色小镇的核心环节。特色小镇运行中应当扶持和鼓励研发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品牌建设,在研发核心企业的发展中给予较大的政策优惠,培育更多有潜力的研发企业为核心企业。

以产量规模进行软件产品生产环节的层级划分并确定核心企业。高产企业划定为核心企业,进行政策保护;中产企业划分为重点企业,促进其健康发展;低产企业则通过政策优惠扶持,根据分布情况采用集团式合作生产策略等。

以业务对象数量与范围大小确定软件渠道推广环节核心企业。建设软件推广平台,共享市场资源,以市场的优胜劣汰来选择确定一部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另一部分则是核心研发企业内部的软件推广部门,利用自身软件研发优势进行软件推广,相比于单一职能的企业,该类型推广部门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较强,也有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

3.3 特色软件产业品牌培育策略

挖掘了特色小镇的软件产业品牌基因,确定特色软件品牌,并从差异性、稳定兼容性、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进行特色品牌培育,有助于特色小镇的形象推广[6]。

差异性必须立足于特色小镇全产业链特征及核心企业的基础上进行培育,这种差异性要求软件产业品牌和软件服务品牌需要拥有区别或领先于同区域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之处;稳定兼容性要求产业品牌在空间和时间上体现,产业品牌一经确定,特色化道路就必须坚持走下去,在传承中创新,即稳定中发展,在稳定中创新;社会责任感则要求产业品牌需要介入更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义务,在软件产业品牌和软件服务品牌形成过程中,反思其社会责任和影响力。

3.4 特色软件产业空间培育策略

3.4.1 渐进式的空间培育策略 渐进式产业空间培育体现的是一种分期导入、循序渐进的思想。在产业空间形成过程中,渐进式的策略能很好地促进“政、企、民”互动,避免一系列由于盲目规划所引起的市场风险。在渐进式产业空间培育策略中,应该确定刚性和弹性引导策略。

刚性控制包括对企业主体地位和空间特征资源的有效保护。在产业空间培育过程中,必须明确软件企业的主体地位,以产业为核心营造产业空间;在培育过程中应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空间特征。

弹性引导包括土地的多样性利用和空间风貌的协调性。规划要采用多样土地利用模式来匹配不同的软件生产组织方式。在产业空间风貌协调性上,特色小镇建设应尊重各个产业空间的个性,认同这种产业空间风貌的差异性,建立完善的建设元素库,提供更多的风貌选择。

3.4.2 社区化的空间功能培育 产业空间的社区化主要是对产业及相关功能空间进行整合集聚。通过有效聚集软件产业、商业、居住、娱乐等各种要素,引导“产业+生活”融合互动发展,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产业空间,创造社会及商业价值。运用嵌入式方法进行产业空间的社区化过程,通过空间、功能、设施等小尺度空间体介入,强目的性地介入产业社区营造。

在产业社区中,空间功能繁多且相互关系复杂,将空间功能按照需求导向进行排列组合,形成独立型、共享型、社区型三种可复制的产业社区空间组合模型,利于特色小镇建设后期进行模型复制。其中独立型产业社区规模较大,存在一个绝对的核心软件企业,拥有独立的产业社区中心,与外界联系较少,自成体系,一般设立在园区边缘地带或者核心位置。共享型产业社区规模中等,存在2个或多个核心软件企业,且共享一个产业社区中心,与外界有一定的互动性。社区型产业社区规模较大,由多个中小微软件企业或者多个共享型产业社区组合而成,共享一个或多个产业社区中心,与外界有较强的互动性(图6)。三种产业社区空间组合类型体现了特色小镇的产业社区空间层级。以独立型产业社区为起点,逐渐加强相邻产业社区空间的联系,达到共享型产业社区空间,最终形成大社区型产业社区。

图6 软件产业园产业社区空间组合形式示意图

3.4.3 人性化的产业空间培育 首先,要提出建筑模块化组合和道路网络化策略,达到产业空间街区化的培育目标。建筑模块化组合是对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企业进行模块化布局设计,形成办公单元、生产单元、生活单元、服务单元的模块,且每一个模块内部自成系统;在特色小镇道路网规划时,应提高园区内的路网密度,形成车行、人行、慢行的多层级道路网络系统。

其次,软件产业空间的人性化特色不仅要从使用体验考虑,更要从感官体验上进行识别性和记忆点的强化,并从空间尺度、空间标志、空间色彩三个角度进行。在产业空间尺度方面,满足上位规划及相关规范对建筑高度的规定外,在核心企业、核心区域设立地标建筑,在建筑高度弹性控制范围内,注重核心建筑与相邻建筑和相近高层建筑间的协调关系;在重点产业空间设置标志物,营造产业空间形象,增强重点产业空间的识别性,增加记忆点;在产业空间色彩方面,要注重建筑色彩和植物配植色彩的合理搭配,在核心节点、核心建筑上,鼓励使用年轻化的色彩,彰显软件园的青春活力。

源 结论

经过对软件产业园现状发展以及规划转型的思考,确定了软件产业园区具有培育成为特色小镇的现实诉求。特色小镇模式能够从特色的深化营造和产业空间形态的强化支撑两方面作用于软件产业园的发展转型。并且以特色软件产业为核心,构建了特色软件产业培育体系,提出了在特色产业导向下的产业和产业空间的培育策略,对软件产业园乃至更多寻求发展突破的产业园转型成为特色小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模型和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产业园产业链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K小镇”的美好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熊的小镇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产业链春之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