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我国滑雪产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升级

2018-08-02王先亮王晓芳李保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雪场滑雪场滑雪

王先亮,王晓芳,李保安

(1.济南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2.西南医科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市场存续不可或缺的两端,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国家在经济发展领域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决策,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市场运行规律,以供给侧为主的结构性改革势必影响到社会的各行各业。2015年7月31日,北京正式获得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预示着我国滑雪产业步入“冬奥时间表”。据统计预测,到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举办之际,我国将实现3亿人上冰雪,冰雪产业年均创造收入325亿元左右,并且带动相关产业实现3 000亿元以上产值规模[1]。供给侧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现实问题密切相关,而滑雪产业这一新兴业态是否也应以供给侧改革为主?滑雪产业供给侧的现状如何?滑雪产业需求侧的发展情况怎样?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是否匹配?上述系列问题成为我国滑雪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发展的核心问题。为此,选用2015年我国滑雪产业中滑雪场、设施、雪具、消费者等关键数据,对滑雪产业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滑雪产业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探讨两者之间的供需匹配关系,判断我国滑雪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规律,寻找未来我国滑雪产业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升级的路径。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与运行实践

1.1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渊源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等重要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等经济改革理念[2],供给侧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回顾供给理论的研究成果,供给侧改革理论可以追溯到萨伊定律(19年世纪初期)和凯恩斯定律(19世纪30年代),后期又经过了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和新供给学派(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历程。萨伊定律分析了供给的价值与作用,主张供给对经济增长发挥主要作用,认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3-4]。凯恩斯质疑萨伊定律的判断,认为总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下滑,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发展经济,二战后凯恩斯定律盛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5]。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滞涨和价格上涨并存的问题,需求侧管理遇到了瓶颈,以“拉弗曲线”为代表的供给理论学者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税收,提高供给方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6]。“拉弗曲线”旨在说明政府减税并不见得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从另一角度分析,减少税率反而刺激了税收基数规模的扩大从而提高政府财政收入[7]。从美国里根政府“供给革命”以及撒切尔供给改革的实施效果分析,供给学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未能持久。新供给学派的理论源于我国经济学者的提法,新供给学派整合了已有研究成果,成为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其主要观点:将政府干预和市场干预有机结合,将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有机结合,提倡创新和创业(双创)、城市化和产业优化(双化)、减税和减少行政审批(双减),新供给学派适应了我国国情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4]。

1.2 供给侧改革的运行实践

分析供给侧改革,应首先明确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构成,需求侧要素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供给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8]。近年来,我国需求侧管理遇到了瓶颈,投资、消费和出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显现出疲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但2014年出现了转折,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速降至7.4%,2016年降为6.9%。从投资方面分析,国内投资支出下降,投资增长率下降,投资增长的带动力下降,投资增长率降至19.4%(2008年为23.5%),同时投资增长结构不合理,投资增长以政府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为主[9]。从消费方面分析,呈现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内消费率降低,二是国际高端消费增长。从2000年开始,中国居民的最终消费率下降至40%左右,而同期全球的消费率稳定在60%左右,但是,国外高端消费屡见不鲜,国民对国外优质产品的需求增长[10]。同期,国内消费呈现两极分化,2014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达到0.469,贫富差距问题凸显[8]。未来国民消费能力将继续提升,预计2020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望下降到 30%左右[11],显示出了国内消费潜力的巨大空间。从出口方面分析,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许多人口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出口支出呈现绝对下降,经济处于收缩状态[12]。考虑需求侧的现实问题和需求侧管理及其政策的有限性,基于新供给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国家组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 “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措施(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13]。

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和运行实践,我国滑雪产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升级需关注以下问题:第一,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经济政策,同一行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相应的产业政策,滑雪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适应滑雪产业发展规律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第二,供给侧改革属于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为着力点,重点在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第三,供给侧改革不是单边改革,不仅仅是改革供给侧,而是“供给和需求协调发力”;第四,供给侧改革强调优质高效供给,旨在提高供给质量和提高供给效率。

2 滑雪产业的供给侧

行业供给与需求的分析不同于宏观经济的分析框架,根据滑雪产业的实际情况,对滑雪产业中供给主体与供给模式、滑雪场数量、雪场设施与雪场设备等供给要素进行分析。由于滑雪产业统计数据的相对不足,除特殊说明外,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相对权威的《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5 年度报告)》。

2.1 供给主体与供给模式

2.1.1 滑雪产业供给主体 滑雪产业市场供给中,供给主体主要包括企业、政府机构和社团组织。企业组织是运营滑雪场所的企业法人机构,主要承担滑雪场投资、建设、开发、运营和管理等职能。由于我国滑雪场所需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国有性质,政府机构在滑雪产业供给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代表民众对滑雪场的土地资源等进行转让和使用,负责滑雪场所的管理、监控、税费收取等。社团组织主要包括滑雪协会、滑雪俱乐部等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等机构,在滑雪产业中承担服务会员、服务公众利益等职能。企业是滑雪产业的主体,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28家滑雪企业的调研显示,每家滑雪企业平均63名工作人员,其中教练员是企业组织的主要构成人员,总数量为766人,所占比例为44%;其次为中层管理人员和造雪人员,数量分别为215人和181人,所占比例为12%和10%[14](表1)。

表1 滑雪场工作人员数量及其所占比例[14]

2.1.2 滑雪产业供给模式 根据企业、政府和社会团体参与滑雪产业供给的形式和分工不同,参照国际滑雪产业的发展经验,滑雪服务的供给模式(运营模式)可以划分为5类:政府主导模式、社区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协会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图1)。

注:颜色越深表示相应供给主体对应下方所负职能任务越多,颜色越浅表示所负职能任务越少。斜线为趋势线,斜线X下对应政府主导模式,斜线Y下对应企业主导模式,斜线X与Y交点区域对应混合模式、社区模式和协会模式

图1滑雪产业供给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指政府主导滑雪产业规划、投资、建设、宣传等,将门票、经营等权责授予企业,如法国政府投资建设的滑雪度假区,政府在营销等方面承担70%的经费投入;社区主导模式,以区域为主成立社区性滑雪产业集团,社区、企业等统一运营、良性竞争,如意大利的多乐美地滑雪度假区联合体[15]。企业主导模式,以某一企业或多个企业为主体负责滑雪场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工作,如美国和加拿大的滑雪场所;协会主导模式,由滑雪协会或相应的企业联合会负责规划和管理滑雪产业;混合模式,兼顾政府、企业和社团之间关系的综合性供给模式[16]。

2.1.3 问题分析 我国滑雪产业供给主体与供给模式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管理机制不合理。地方政府、国土资源局、规划局、旅游局、体育局等不同程度地参与滑雪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缺乏明确的分工和规范的管理运营模式,导致滑雪场性质多样,包括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景区副业、私营企业等,造成滑雪产业的多头管理与权责不清,与整个体育产业发展机制具有相似性[17]。第二,企业地位有待提升。滑雪产业供给模式多样,但无论何种供给模式,企业在滑雪产业供给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或缺。由于滑雪自然资源的国有性质,决定了政府在滑雪产业供给中易过度揽权。当前我国滑雪产业供给模式以政府供给为主,企业投资和运营滑雪产业的积极性不足,限制了专业滑雪运营团队的打造以及滑雪产业专业化发展[18]。第三,政府职能亟需加强。不同部门的参与、资源性质的国有等,形成了管理部门交叉和职能不明确的问题,一方面政府管理容易越位,过多参与到了滑雪场的经营中;另一方面,政府对滑雪产业的规划、监督、规范和服务等落实不足,服务职能执行不到位,未能营造滑雪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2.2 滑雪场数量

在滑雪产业供给主体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我国滑雪场所数量迅速增加,由2009年的235家增长至2015年的568家,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支撑了我国滑雪产业的壮大与发展。不同年份滑雪场数量和增长速度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滑雪场数量及增长速度[14]

2015年,全国共有25个省(市、区)建有滑雪场,滑雪场数量最多的为黑龙江省,达到了120家,占全国总量的21%。当年,全国新增滑雪场108家,增长速度为23%,增长最多的省份为山东省。垂直落差超过300米的滑雪场19家,占全国总量的3.3%。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共有滑雪场320个,占全国比例为56.34%[14]。国内滑雪场数量如表3所示。全球滑雪场数量在7 000家左右,其中欧洲4 000多家,北美洲1 500家,亚洲1 300家左右,美国500多家,加拿大700家,日本350家(最多时达到700多家)[19-20],意大利12家[15]。

表3 国内滑雪场分布情况

注:雪场数量等前三项指标数据来源参考文献[14];2014年人均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年度分省数据—国民经济核算”

仅从数据分析,我国滑雪数量规模较大,与国外滑雪产业发达地区并不存在过大差异。但是从国际滑雪场演变的历程分析,滑雪场经历了纯粹运动阶段、运动与旅游结合阶段、快速扩张阶段和多元化发展阶段,滑雪场所的服务条件、服务质量和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21]。而我国滑雪场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条件简陋的初级学习场所居多,占滑雪场总量的80%左右,中高级滑雪场仅占20%。雪道面积小于5公顷的滑雪场数量占85.4%,垂直落差小于100米的滑雪场数量占78.5%,年均滑雪人数小于5万人的滑雪场占85.7%(表4)。

表4 不同类型滑雪场数量及所占比例

数据来源:雪场数量等前三项指标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14]

选用滑雪场数量超过10个以上的省份(考虑不同省份自然条件不同,为保证计算的有效性进行选择),计算分析滑雪场数量与地区人均GDP之间的相关系数。计算得出两者相关系数为-0.38,相关性不显著,如表5所示。这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滑雪场建设与地方经济水平相关性不强,原因在于滑雪场对自然资源(包括气温、降水等)依赖性较强;第二,滑雪场建设中存在对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考虑不足和盲目建设滑雪场的问题。

表5 滑雪场数量与地区人均GDP之间的关系

2.3 滑雪设施与滑雪设备

2.3.1 滑雪设施 滑雪场设施主要分为两类,即造雪设施和上行设施。人工造雪设施是保证雪量和雪道质量的关键设施,包括造雪机(snowmaking machine)和压雪车(grooming machine),造雪机造雪,压雪车平整雪道。上行设施是高山滑雪人员的必要运送装置,分为魔毯(一般用于初级雪道)、拖牵类上行设施(如拖牵,一般用于中级雪道)和架空索道(一般用于高级雪道)。

1)造雪设施。国内雪场在用的造雪机总数量约为4 000台,平均每个雪场7台造雪机。其中,造雪机主要依靠进口,国产造雪机数量500台,占12.5%;进口造雪机数量3 500台,占87.5%。全国在用压雪车数量约为330台,平均每个雪场拥有0.6台压雪车。由于国内雪场自然降水量较低,人工造雪(包括压雪)雪道面积达到3 050公顷,占雪道总面积3 080公顷的99%左右[14]。人工造雪面积占比过高,反映出我国滑雪场的自然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用水、造雪、雪道建设、能源消耗、地表植被破坏等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表6)。

表6 滑雪场设施配备情况[14]

2)上行设施。魔毯是国内滑雪场普遍采用的上行设施,初学者多利用魔毯上升至滑雪点。国内雪场从2007年引入魔毯,截止2015年底国内滑雪场采用魔毯总数量达到了618条,平均每个雪场为1.1条,魔毯平均长度为149米;拖牵类上行设施数量居中,国内雪场共建设使用达到367条;架空索道数量最少,国内122家滑雪场建设运营架空索道数量为198条,平均每个雪场拥有1.6条[14]。

2.3.2 滑雪设备 滑雪设备主要包括滑雪板、滑雪杖、滑雪服、滑雪手套和滑雪头盔等系列用品。从滑雪场租赁市场分析,滑雪场租赁主要为滑雪板与滑雪服。2015年,国内雪场新增租赁滑雪双板122 700副,新增租赁滑雪单板4 000副,新增租赁滑雪服30 000套左右。其中,进口租赁双板43 200副,占新增双板总量的35.2%;国产租赁双板63 000副,占51.3%;二手租赁双板16 500副,13.5%,并且呈现出国产租赁双板新增比例下降、进口和二手租赁双板新增比例上升的趋势。从零售市场分析,2015年滑雪双板市场销量为20 000副左右,占40%,滑雪单板的市场销量为30 000副左右,占60%[14]。国内滑雪场设施与设备数量规模总体较大,存在问题也非常显著,市场产品以国外进口为主,国内滑雪设施与滑雪设备制造业亟待加强。其中也存在个例现象,如山东嘉祥县滑雪手套制造企业产品销往世界30多个滑雪国家,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76.38%,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 62.58%,反映出我国滑雪设施与滑雪设备制造企业的良好发展潜力[22]。

总之,我国滑雪产业供给主体未实现真正的多元化,供给模式有效性不足,滑雪场的数量和质量有待优化,滑雪设施与滑雪设备制造业亟待发展。此外,产业管理、滑雪服务、产业标准等产业供给要素正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供给数量与供给质量也有待提升。为此可以作出如下判断,我国滑雪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当前宏观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完全一致,宏观供给侧改革供给相对过剩以结构优化为主,但滑雪产业供给相对不足肩负规模壮大与结构优化的双重使命。供给侧改革强调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滑雪产业亦不例外,同时供给侧改革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供给和需求应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所以下文将分析滑雪产业的需求侧以实现供需的均衡发展。

3 滑雪产业的需求侧

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分析问题的关键要素,滑雪产业需求侧分析以消费者规模、消费需求等为主要内容。

从消费者角度分析,2015年我国滑雪总人数达到1 249万人次,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0.92%,与滑雪产业发达国家滑雪人口占比具有明显差距,如美国滑雪人口比例20%,日本滑雪人口比例14.5%,韩国滑雪人口比例8%~10.5%[23]。并且滑雪人口中旅游体验型人员占75%;学习实践型消费者占22%,滑雪度假型消费者占3%[14]。一次性滑雪者、体验性滑雪者比例过高,高层次滑雪消费者比例偏低,总体消费市场处于初级培育阶段,这也是制约我国滑雪产业消费市场发展的关键要素。反观滑雪产业发达国家滑雪者,以多次滑雪、滑雪度假等高层次消费者居多,如表7所示。相关学者研究也表明,我国冰雪体育产业消费者中不系统的、初步的滑雪体验者占80%,而国外冰雪产业消费人群中初学者数量仅占5%[24-25]。

国内各省份滑雪者分布中,北京、黑龙江人口数量最多,分别达到了169万和149万人次,占全国滑雪者总量的13.5%和11.9%[14],如表8所示。计算雪场数量、滑雪人次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雪场数量与滑雪人次相关系数为0.76,具有显著相关性,而雪场数量与居民消费水平、滑雪人次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表9)。

表7 世界滑雪产业发达国家雪场等相关情况

注:意大利数据来自参考文献[15];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瑞士、韩国数据来自参考文献[19].欧洲、北美洲和亚洲数据来自张贵海.中国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林业大学,2008

表8 滑雪产业消费者分布情况

注:雪场数量、滑雪人数指标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14];2014年居民消费水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年度各省数据——国民经济核算”

表9 雪场数量、滑雪人次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

实际消费过程中,滑雪者对先进滑雪设备、滑雪服务、滑雪设施的需求旺盛,而国内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国内滑雪爱好者消费进口品牌滑雪设备以及在国外著名滑雪场滑雪体验的案例层出不穷。滑雪产业经营主体对进口滑雪设施、设备以及服务标准等大量引进,充分反映了国内滑雪场需求与国内产品供给的不一致性。

为此,滑雪产业需求侧存在两个方面问题:第一,滑雪体验需求方面,国内大部分滑雪者尚处于需求层次的低端,以初学、不系统体验、不规则练习的滑雪者为主体,制约国内滑雪产业向高端化、深入化发展;第二,滑雪产品需求方面,无论是滑雪者还是产业经营者,对高端、先进设施设备和高端服务的需求旺盛,而国内滑雪产品和服务未能满足需求。

4 滑雪产业供需匹配机制及其对策

供给侧改革并非仅关注供给,而是供给与需求两端协同发力的前提下,进行的结构性优化改革。为此,在分析国内滑雪产业供需匹配机制以及匹配现状的前提下,提出滑雪产业供需改革发展的对策。

4.1 滑雪产业供需匹配机制

宏观分析滑雪产业供给与需求,总供给(S)=消费(C)+储蓄(S)+政府收入(T)+进口(M),总需求(N)=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出口(X)[26],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滑雪产业发展的重要诉求。微观视角分析,滑雪产业产品、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与消费者的总需求达到平衡状态,是理想的产业发展思路。但实际运行过程中,推进滑雪产业发展以需求侧改革为主还是以供给侧调整为主,需充分考虑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考虑动态递增的供需平衡。我国滑雪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滑雪产业供给侧的规模与质量都有待提升,而同时需求侧也在低端层次徘徊。实现滑雪产业供需的平衡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应不同于宏观经济以供给侧调整为主的改革措施,而是既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供给规模和质量,又要推进需求侧升级,促进滑雪消费需求高端化,以需求带动滑雪产业发展,最终形成滑雪产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

4.2 滑雪产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升级的对策

滑雪产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升级,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应着力做好“三优一降一升”,即优化规模、优化结构、优化产品、降低成本和升级需求。同时,加快政府对滑雪产业“放管服”改革,适度扩大滑雪场所与设施的供给,提高滑雪服务质量和提升消费体验,促进滑雪用品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利用冬奥会培育市场主体并引导消费升级。

4.2.1 加快政府对滑雪产业“放管服”改革 加快政府滑雪产业职能转变,着力于放松管制、加强监管和服务产业发展。制定区域滑雪产业发展促进政策,调动政府机构、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参与发展体育产业积极性。明确地方政府和体育等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分工,合理规划和布局区域滑雪产业发展,在产业环境培育、市场宣传、公共服务供给、标准制定、市场、社会组织发展等方面做好工作。因地制宜,根据滑雪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宜本地区发展的产业供给模式,保证滑雪产业的供给数量与质量。

4.2.2 适度扩大滑雪场所与设施的供给 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适度扩大滑雪场所数量,形成规模适度、优势互补、配套齐全的滑雪产业基地。推进滑雪场所的绿色、协调发展,确保滑雪场所建设与运营的绿色与环保,并作为市场监管、环境监管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批综合化、体验性、度假式滑雪场所,示范引领我国滑雪场所向第四代滑雪场转变,形成初级、中级和高级滑雪场的合理结构与布局;科学配备滑雪设施,提升雪道质量与滑雪体验。

4.2.3 提高滑雪服务质量和提升消费体验 以滑雪体验、顾客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滑雪服务质量。引入滑雪专业运营团队,提高人力资源的专业化水平。制定实施滑雪场所服务标准,强化消费者滑雪体验,促进滑雪服务与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互联网+”滑雪产业、企业服务平台,开展网络预订、线上营销等新型服务。促进滑雪产业融合发展,与度假、旅游等行业协同推进。

4.2.4 促进滑雪用品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 借势国家制造业升级发展机遇,通过精选市场、科技创新和品牌塑造,加快滑雪产品制造业向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国内滑雪手套等先进制造业发展经验,科学定位滑雪产品制造市场,进而从专业领域占据产品市场。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国内其他制造行业的先进技术,开展滑雪产品技术研发与应用,形成系列滑雪产品制造专有技术,促进科技进步带动滑雪产品制造升级。围绕专有技术、专业领域,打造滑雪产品品牌,提高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有率,转变滑雪设施设备被国际品牌占据的不利局面。

4.2.5 利用冬奥会培育市场主体并引导消费升级 利用冬奥会举办的契机,培育滑雪产业市场,夯实滑雪产业基础。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冰雪运动,形成滑雪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化滑雪人群的年龄结构,建立滑雪消费升级的人群基础。结合“3亿人上冰雪”,加大宣传教育,将滑雪作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项目,宣传推广滑雪运动。适度开展免费滑雪培训与体验活动,扩大了解、参与滑雪运动的人群。积极引进和打造品牌冰雪运动赛事,利用赛事扩大滑雪运动的影响力,形成滑雪产业发展新型动力。积极推动滑雪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建设,形成滑雪运动参与的组织机制,吸引体育运动爱好者、滑雪爱好者等参与滑雪运动的新常态。

5 结束语

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所采用的经济政策存在差异。滑雪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供给侧需要补强,需求侧需要升级。为此,滑雪产业应从供需两侧动态平衡入手,既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又要促进消费侧升级。促进我国滑雪产业快速发展,应加快政府对滑雪产业“放管服”改革,适度扩大滑雪场所与设施的供给,提高滑雪服务质量和提升消费体验,促进滑雪用品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利用冬奥会培育市场主体并引导消费升级。由于滑雪产业统计工作的滞后性,未来应在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中着力加强滑雪产业统计工作,利用滑雪产业的大数据促进供给侧和需求侧研究的精细化和科学化,通过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冰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猜你喜欢

雪场滑雪场滑雪
18位农民建起南方高山滑雪场
云上太行滑雪场投资20亿元即将开业
冬来啦,滑雪去
冬奥点燃了滑雪激情
发展滑雪需多方合力
冰雪经济
互动-共生:雪场发展与城市文化
小熊滑雪记
滑雪秘籍
新疆3s级滑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