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8-08-01薛杨
薛杨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术界和教育界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都相当重视。本文从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出发,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政对策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1.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理念
大数据时代,国人接触的世界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新的价值观影响下,高校思政教育受互联网思维和全球化的影响,新的教学理念将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问题。高校思政教育新理念还不能跟上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多种价值观的冲击面前还不够有力,这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在理念方面的现状。
2.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手段和新方法
在新形势下,思政教师只有不断集思进取,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真正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当中,才能够适应大数据和全球化的背景。从大数据和教育现代化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在面对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思维上,还不能接受这些前沿的技术改变,还没有完全接受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
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师资
在高校思政教师中,更多的是接受有关思想和政策方面最新形式的培训,但教育技能和现代化大数据思维的培训相对较少,有些思政教师根本不知道大数据具体是何物。所以,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师资队伍还跟不上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没有顺应教育思想的改变,这个问题是教师层面体现的新问题,学生层面也会受教师教法的影响,学生可能在课外更多是上网,但要让这种系统的大数据思维对学生学习带来影响,就需要根据教师的教法来改善。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1.大数据背景下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挑战
高校思政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为祖国培育有正确价值观的年青一代,在现代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对青少年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各种复杂的信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一时间被完全暴露在大学生的面前,在大学生还未具备完善、独立的自我分辨能力之前,这些虚假、暴力和色情信息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是开放式社交媒体应用的主体,社交平台的虚拟性让言论自由度大大扩展。但是也出现了言论过度自由,甚至无需负责的虚假言论,这对高校思政教育中对价值观的培育有很大影响。从国际层面上看,国外某些敌对势力能够利用网络媒体的强大传播力,通过某些平台将不正确的价值观渗透进国内,对大学生进行非主流价值观的隐形渗透。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尚处于建立过程,过多和过杂的信息容易误导他们,造成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偏激。
2.大数据背景下的大众性和开放性,动摇了传统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是通过在校课堂学习、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实现,通过政治思想主题讲座和宣传栏进行辅助。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就是一个知识的海洋,这里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千姿百态,大学生只要通过简单操作就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这种低门槛和大众化打破了思政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量的平衡性,传统思政教师的信息主导地位受到动摇,以教师为信息主体来源的思政课,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甚至在某些学生看来,思政教材内容也跟不上网络的更新,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受到网络的碾压,学生不再以教师和课堂为信息来源,转而投向网络的怀抱,这种信息源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毁灭性的,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取代,但班级授课制和导师制是目前高校推崇的教学形式。教的形式没有变,但学生学的形式已经改变,这种教与学之间的衔接差异直接导致思政课堂的低效率,而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把控也大大减弱了。
3.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快餐化,增加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对信息传播带来了质的飞跃,信息传播从传统的一对一不断变换到一对多的形式,这种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即时性,吸引了大批大学生的注意力,其沉溺于这种虚拟化的社交网络,不再关注现实的人际交往。在这种虚拟社交平台上,信息主体与信息内容是分离的,信息内容不受信息主体的身份和环境的限制,言论更为大胆和直接,不再受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束缚,大学生思想状态不受控制开始自由生长,这种信息传播和价值观的影响会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造成集体道德失控。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快捷传播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这些信息需要有人把关,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是这个关键的把控人,大数据背景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对策建议
1.加强大数据思维意识培养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师首先要具备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意识,师资的大数据思维培训是改善当前思政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一方面,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包括辅导员在内都要在大数据意识和互联网思维方面主动学习,加强相关培训;另一方面,在思政教师的引进上,可以吸纳一些具有数学和IT背景的硕士和博士,在辅导员岗位上发挥专业的工科背景,将大数据思维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这种思维意识的培养不是几次培训或者几个工科人才的引进就能得到解决的,关键是要建立以大数据思维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对思政教育相关人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数据思维最终会把高校思政教育带向一个友好的、可视化的新层次。将思政教育科学化,如果缺乏大数据思维就很难对数据有洞察力和思考力,不能利用大数据结果为思政教育服务。大数据思维是一种具有整体统筹的系统思维,是有数据支撑的科学思维,而将数据运用在思政教育上,还要基于对整个思政教育系统的深度理解上。思政教师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上,要分清数据思维给教育方法和模式带来的变化,提高思政教育的重视度,更好地结合数据对思政受教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实时把控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思想观念。思政教育的感性化是通过思政教育工作者细微的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实现的,大数据只是一种手段和思考方式,要充分将大数据融入思政教育还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具备正确判断和选择数据的能力。
2.利用大数据特征的教学新方法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通过大数据的辅助可以实现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诸如,课堂教学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根据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数据进行扬长补短,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参与度。90后的大学生,尚处于自主性和自我意识不断加强的年纪,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本身的优劣势,能够更好地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度,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大数据带来的新教学方法还包括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通过大数据教师可以了解全国大学生的总体思政教育情况,这样就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
3.提高思政教育的服务功能
高校思政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对人思想的教育,而不是一种教育工具。大数据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受教育群体的整体情况,合理地增进大学生对自身和这个世界的理解。所以,思政教育要通过大数据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逻辑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世界观。大数据提供給大学生的不仅是网络化的学习手段,还包括在海量学习资源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严涛、邱万安:《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理论课的适应与创新》,《科教导刊》2016年第11期。
[2]邰永林:《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探析》,《亚太教育》2015年第27期。
[3]申美乐:《从MOOC谈“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式》,《中国培训》2016年第2期。
[4]刘春波:《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