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广播电视台节目数字化发射系统改造
2018-08-01罗俊安
□ 罗俊安
一、项目概况及建设思路
根据原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及安全播出保障相关要求,广播电视播出数字化不仅在节目制作流程上,还必须在播出发射接收端上实现全面数字化。柳州市广播电视台在现有模拟电视发射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光纤和微波双备份传输通道,从前端中控输出MPEG-2节目流基础上改造成采用双国标系统,基于IP构架,系统兼容性强,具备后期扩展开展交互业务的全链路数字化发射终端系统。
二、项目建设方案和要求
项目主要分为信源前端系统、发射系统(含机房、电力等)、监控监测系统改造。下图为项目总体设想架构图。
(一)信源前端系统改造
主要功能是完成5~8套广播电视节目的选择、复用和AⅤS+编转码,每套节目码率2~4Mbps;支持IP打包,预留交互接口实现节目推存播送。
主要通过两台4合1AVS+编转码器实现4路CVBS或4路SDI输入,支持AVS/AVS+视频标准基准档次2.0/16.0级别的实时编码。可同时对4路标清音视频进行编码,可复用ASI输入的TS流与编码生成的TS流。其视频编码采用720×576i(PAL)、720×480i(NTSC)分辨率,码率0.5~8Mbps,CBR/ⅤBR方式进行码率控制,可调的GOP长度;音频编码标准为MPEG-I Layer2,48KHz采样率24 bit采样精度码率可设置在64Kbps~256Kbps之间。1路ASI输入与本地的4路编码节目复用后输出,AVS TS码流兼容MPEG2 TS,2路ASI输出预留BNC接口,支持IP输出UDP协议,有10/100M网口实现单播及多播。
接着采用一台复用器,其最高40路ASI接口(每个ASI端口最高213Mbps),支持SPTS与MPTS模式,16个GbE端口(每块GbEI/O卡4个GbE接口,可配置为2+2)。支持再复用,在每个端口PID过滤/重映射PID跟踪再复用节目内容路由(输入至输出),码率变换单SD与HD节目(再压缩至更低码率);设置统计复用组,可码率变换至所需要的码率,同时在SD和HD节目中插入数字内容;加扰算法为DVB通用加扰算法,支持服务/节目等级/分量级加扰/MPTS和SPTS加扰等。
一台IP适配器用于DVB和Ethernet前端的接口设备,在节目发送部分可用于IP Stream发送器,将MPEG-2格式的TS流转为IP Stream数据流进行传输,在节目接收部分可以作为IP Stream接收器,把从传输设备上接收的IP Stream数据流还原成MPEG-2TS流由ASI输出。其性能特性为:PCR抖动平滑透明传输,不经过ATM适配处理,直接映射IP帧,经过100Mbps接口通过网络传输,输入/输出码流为MEPG-2传送流,单向工作时IP Steram上限速率为60.000Mbps,双向工作时IP Steram上限速率为60.000Mbps,实时码流监测,可本地和远程控制。
(二)信源传输改造
继续保留升级原有双备份传输通道,做IP双向化应用改造。地面数字广播适应新时代应用要求,在移动端如公交车、个人轿车、高铁等交通工具上已经得到广泛推广,移动电视、手机电视也在逐步得到运用,真正实现便携接收与移动接收,提供图像清晰、实时性强的数字电视。它还可以为数字电视提供娱乐和学习等全面丰富的公益服务,具备较强的普遍性、可控性与抗毁性,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安全设施。在应急情况下,它甚至可以成为政府与民众进行沟通的最直接、最快捷、最可靠的通信方式。
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很多关键技术仍在研究发展中,信号接收滞后与中断现象也时有发生,尤其在高速载体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市场方面,目前更广泛应用的卫星电视、三网融合有线电视和互联网视频更具优势和市场占有率,目前数字地面广播电视双向数字交互,现在能做到设备层面,但是业务内容层面还是难点。
(三)发射系统(含机房、电力系统等)改造
本次项目改造的重点是更换数字电视发射机,完成配套的通风散热、电力、防雷等辅助系统优化改造。发射系统具备IP数据和控制接口。
发射机主要功能技术参数:
1.整机重要参数
调制误差率(MER):≥40.1dB,邻频道内的发射功率:≤-57.4 dB,邻频道外的发射功率:≤-73.7 dB,整机效率:≥33.2%,带肩比(中心频率±4.2MHz):<-42.3dB,带内不平坦度(fc±3.591MHz):-0.4dB~0.4dB,单频网模式频率调节步长:0.1Hz,频率准确度:MFN模式±12.7Hz,SFN模式0Hz。
本振相位噪声:
?
3个月频率稳定度:采用内部参考源时≤1×10-8,采用外接参考源时≤1×10-10;工作频率:工作频道及频率范围满足技术分册附件1的要求,并符合GB/T 14433-1993规定;射频输出功率稳定度:±0.09dB输出负载的反射损耗(8MHz带内):正常工作≥26dB,允许工作≥20dB;带外频谱特性:符合标准GB20600-2006中带外频谱模板的有关规定。
2.整机其他参数
单频网时延调整范围:0ms~969.9999ms,单频网时延调整步进:100ns,射频输出负载阻抗:射频输出负载阻抗标称值为50Ω。环境要求:正常环境温度工作-5℃~50℃,允许工作-10℃~55℃;相对湿度:正常工作≤95%(20℃),允许工作≤96%(无结露);大气压力:56kPa~106 kPa;工作电压幅度:176V~264V AC或三相342V-418V AC;电源频率:50±5Hz;工作海拔:≤4500米。发射机全部采用价格较贵的铲片式散热技术及部分紫铜基板,提高散热效率;设计保证功放管的高效率;使用高效、先进的散热系统。
3.整机接口
TS流输入采用可智能自动切换的双ASI接口,BNC接头,阴型,输入阻抗为75Ω;10MHz时钟输入采用BNC接头,阴型,输入阻抗为50Ω(10MHz时钟为正弦波,峰峰值范围为-5dBm~12dBm)、1pps输入采用BNC接头,阴型,TTL电平,输入阻抗为50Ω;监测输出采用BNC接头,阴型,输出阻抗为50Ω;遥控、监控接口采用RS485或RJ45,其中RS485采用DB9接头,阴型;发射机输出接口选用GB/T 12566-1990中推荐的连接器型号。
激励器主要功能技术参数:支持GB 20600-2006规定的所有工作模式,在各种工作模式下激励器开始调制的第一个超帧为0号,即偶数超帧。各种工作模式下,系统(8MHz带宽)最大净码率符合标准规范。码流备份和切换:激励器后侧板有两路ASI输入和1路IP(单播或组播)输入,这两路ASI串口输入为独立的TS流输入,互为备份,具有自动和手动无缝切换功能。具备完善的线性和非线性预校正功能,通过预校正,可有效改善发射机输出信号的频谱特性,确保在任何环境下发射机保持高指标运行,对功率放大器引起的非线性及线性失真进行补偿,使功放始终工作在效率最佳状态,让发射机有好的线性、足够高的频率精度和稳定度以及良好的相位噪声、误码率和信噪比指标。
频率参考源:有外参考源时,激励器优先使用外部参考源;无外参考源时,激励器将启用内部参考源。内外参考源可手动或自动无缝切换,切换时不会对解调后图像产生可察觉损伤。内参考源采用高稳定度恒温晶振,频率稳定度优于1×10的8次方;电平控制具有手动电平控制(MLC)和自动电平控制(ALC)两种功率控制方式。监控和报警:具有详尽的实时监控和报警功能。当激励器出现码流输入异常(输入中断、非TS流格式、输入码率大于最大净码率)、外参考时钟失效,射频本振失锁、温度过热、单频网状态异常(无法解析SIP、SIPCRC校验错、单频网状态失效)、发射机输出射频指标异常(MER、带肩)等情况时,可直接在前面板上或远程监控端查看报警内容,方便排除故障。
自动保护:提供自动保护功能,具有完善的告警、保护功能。当激励器的某些部件发生严重故障时(如输出过载、功放过热等),或由于外部原因造成激励器损伤时、由于TS流出现中断时,监控系统会自动切断激励器的射频输出或关机,以保护发射机功放模块,避免进一步伤害。在激励器异常通断电时,激励器输出的瞬间杂波不会对发射机造成损坏。激励器在单频网状态下,当在输入码流丢失或错误时,激励器可根据要求设置射频输出关断功能,当上述异常状态消除后,激励器可自动恢复到正常单频网组网工作状态。激励器在单频网状态下,当在输入码流的SIP丢失时,激励器保持调制输出,并且在输入码流的SIP恢复正常时恢复到正常的单频网工作状态。在外参考时钟失效时,激励器可根据要求设置射频保持功能。
监测输出:提供10MHz监测输出、本振监测输出、IF监测输出(可选)和RF监测输出。监测输出信号用于系统设备性能测量、实时监控和广播网络运营维护。组网方式:支持多频网(MFN)或基于卫星传输分发的单频网(SFN)组网方式,其中基于卫星传输分发的SFN组网方式符合GD/J 066-2015的有关规定。外接参考频率相对1pps相位变化容差超过±5×10-8。
激励器输出支持连续调制输出、载频输出模式、输出频谱关闭模式,可通过设备面板和配置管理接口选择,方便用户调试。激励器具有强大的SIP包时延抖动消除功能,可容忍的SIP包时延抖动大于300ms,确保在任何信源传输方式下单频网工作正常。激励器内部具有码流缓冲区,可有效对抗输入码流突发输入。激励器可容忍码216Mb/s的突发码流输入速率。配置数据备份/恢复功能:不受断电的影响保存设置参数,在断电恢复后,可调用断电前的配置参数,自动恢复工作。激励器内部最大可储存8组包括功放预校正数据在内的配置参数,方便N+1系统的搭建。遥控遥测:具有RS485/RS232遥控遥测接口,可通过计算机远程操作,对激励器工作模式进行设置,对激励器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
(四)监控监测系统
通过一台服务器安装一套多画面监控监测系统及网管软件,实现本地非接触式监控监测、远程多用户、多媒体访问监控监测整个系统安全运行情况。
三、项目落实后情况
满足新时代广播电视发展趋势要求,实现我市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及传输发射系统双向化改造,为确保我台广播电视传输发射系统安全保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