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建共享的云空间平台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2018-08-01段傲霜
段傲霜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一、背景与问题
1.空间资源课程建设情况
从2010年9月,湖南省高职院校开始进行“职教新干线”(即湖南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云空间资源和课程建设,该平台以个人空间为基础,是一个基于实名制开放的覆盖全省各职业院校的网络学习互动平台。“职教新干线”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将教学活动延伸到了更宽广的时空,教师的教学效率获得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大幅提升。[1]
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职教新干线”已经积累了海量的碎片化教学资源,随着资源量逐渐庞大,教育工作者对“职教新干线”资源、空间资源课程的建设展开了理性的探索与思考,对资源存在的方式、资源的组织方式、基于“职教新干线”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既是资源建设的使用者,也是资源建设的参与者,要实现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资源交叉共享,需要为实现这种共享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法。[2]
2.空间资源课程存在的问题
(1)海量资源杂乱无序
随着空间资源的极大丰富,资源建设的无序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问题之一是命名标准不统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来源于众多单位部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容易造成标准的不统一,致使资源库缺乏对资源原始数据标准的支持,最终导致系统平台整体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3]教师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项目实践作业资源、课程作业、随堂作业、互动问答等资源相互混杂,这些资源虽然经由教师创建的课程相互联系在一起,但是教师的云平台之间缺乏联系,资源仍处于散乱分布的状态。例如多所院校开出同一门课程的情况,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需要重新建设一次课程资源,不同班级的学生上传的各种课程作业等资源并未进行统一汇总和整理,日积月累,教师也难以从散乱的资源当中找到特定的学生建设资源。
(2)优质资源共享困难
优质的“职教新干线”资源是建设优质空间资源课程的重要基础,由于“职教新干线”用户的相对独立性,教师之间的交流贫乏,导致教师相互交换优质资源、引用优质资源困难。只有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才能促进空间资源质量的提升,保证教师建设的空间资源课程质量更高,教学效果更好。例如为了培育优质空间资源课程,一位教师建设的空间资源共享课程作为学校的优质课程进行推广,其作为示范课程应当能够实现课程资源的最大限度共享,可是由于获取资源的路径困难,只能复制、粘贴空间资源的超链接地址,其他教师在调用这门示范课程的资源时既繁琐又不够直观,严重影响了推广成效。
(3)资源难以体现积累的历史
“职教新干线”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教师、学生建设的资源存储在云服务器上,但这些资源却没有体现历史积累过程。以教师建设的“职教新干线”资源课程为例,教师每个年度都需要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进行资源更新,同一个知识点对应的资源经过3-5年的积累可能达到数十个,而这数十个资源之间存在历史更新的先后顺序,这个历史积累的顺序既无法体现在课程搭建的环节,也无法体现在知识点分类下的资源当中。
二、资源编码规范的建立
“职教新干线”应当向更深层次的应用方向推进,应该加大对教学资源库推广应用的研究,提升师生、企业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增加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效率。[4]“职教新干线”云空间平台资源呈现碎片化散乱分布的状态,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当中,难以从海量的资源当中筛选优质的教学、学习资源。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起到关键作用,而教师教学素材的选取则深刻影响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所以需要使用编码规范对已经建成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方便教师对资源进行筛选,获得有效的教学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获得知识也是带有经验指导和目的性的活动,学生在“职教新干线”筛选可用的学习资源途径也应当准确、有效,尽量避免检索资源的时间消耗,使其能够快速得到可用的资源。通过资源编码规范,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资源获取途径,其实质意义是为学生提供畅通的学习路径。
“职教新干线”资源编码规范主要目的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逻辑对每一个碎片化资源进行物理编码,其规则由学校、学院、系室、专业、班级、个人逐级递减组成编码,资源编码规范应用逻辑图展示了资源编码规范的产生与应用途径,对比传统的资源检索方式,查找速度更为有效。通过这种编码规范,教师、学生每分享一个资源,都按照编码规范进行统一管理,方便未来素材的搜索,提升效率。
三、课程实践
《二维场景》课程是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核心课程,本门课程共有72个学时,讲授24学时,实践48个学时,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要完成16个实践项目,每个项目耗时2-4个学时。按照2014年前“职教新干线”云空间平台课程建设方式,教学资源、学生作业资源散存在云空间当中,学生的实践项目作业资源是以回帖的方式留存在教师发布的作业跟帖当中,如图1所示,严重阻碍学生资源的整理和分享。
图1 学生作业回帖
1.资源编码规范
为了解决教师教学资源、学生项目实践作业资源的精确共享,师生在课程资源建设之初,使用一套编码规范对课程的所有资源进行区分,让每一个资源都具备唯一的身份标签。教师资源命名规范可以根据学校、专业、年级、教师姓名、课程名称等进行编码,实现资源命名的唯一性,如表1所示。学生资源命名规范与教师资源命名规范类似,目的也是实现每一个资源的唯一属性,如表2所示。对课程名称进行了统一规范,所有执教课程的教师都根据规范对课程资源进行命名,将不同课程资源进行有序的梳理,如表3所示。
表1 教师资源命名规范总表
表2 学生资源命名规范总表
表3 课程编码
使用教师资源命名编码规范、学生资源命名编码规范,有以下三点好处:①可以对教师、学生的资源进行系统归类,所有资源都有唯一的标签,并且此标签遵循大范围包含小范围的规范进行编码设计。②资源共享方便,依据命名编码规范,教师、学生查找资源更快,学生既是资源的建设者、分享者,也是其他同学资源的受益者。③所有的资源都具备历史性特点,随着课程的推进,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相同、交叉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历史学习资料,作为学习的重要参考。
2.教学实施,资源建设
(1)在备课环节,教师就要严格执行此命名规范,将课程资源全部进行规范编码命名,方便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学习,如表4所示为《二维场景》课程教师部分教学资源整理情况,教师资源分为一级栏目、二级栏目进行归类整理,参照此归类,学生可以使用搜索工具迅速找到需要的资源,方便学生课后进行学习,也方便其他教师对资源进行查看或引用。
(2)在课程介绍阶段,对学生资源命名编码规范进行说明和示范,既要学生认识到资源命名规范的重要性与益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职教新干线”资源的建设与分享中,更要学生遵守资源命名的规范,方便个人历史积累,也方便其他同学分享资源。
(3)学生依照资源命名规范完成各自的实践项目资源,并将资源上传到各自的“职教新干线”云空间平台当中。针对同一门课程的资源整理情况,教师只需根据命名编码规范依次类推即可得到学生的实践项目,无论是查看、批改项目实践作业资源都比以往便利许多,如表5所示。学生也可以根据此表获得其他同学的作业资源,定位资源更加迅速、准确,极大缩减了“职教新干线”云空间平台资源获得的时间。
(4)教师将课程资源进行整理汇总,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考核结果、教学评价等资源有序展示于云空间中,实现师生共建共享空间课程的整体建设。学生也可以整理自己的课程作业资源,只需要获得命名规范即可迅速得到所学课程的所有作业资源,如表6所示。
表4 教师教学资源命名表
表5 学生实践项目资源汇总表
3.精确分享资源
使用资源命名编码规范,实现资源的精确共享,主要体现在系统性、精确性、便利性、历史性四个方面。此编码规范依照范围逐渐缩小的逻辑进行编码设计,用户只需要得到逻辑结构就可以轻松推导出所有的资源名称,全面而系统地获得分享的资源。只要得到资源命名的编码,就可以通过“职教新干线”提供的搜索功能,准确定位需要查找的资源链接地址,快速、准确地打开资源链接页面。此资源命名规范为企业指导教师查找资源提供了便利,节约了资源查找时间,也为学生及时获得企业的指导提供了便利。随着教学过程的逐步推进,可以实现资源的历史积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资源都可以通过命名编码规范实现积累历史。
表6 学生课程资源汇总表
四、推广与不足
“职教新干线”云空间平台资源命名编码规范进行了3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材质与贴图》《场景建模》《角色建模》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平面色彩构成》等课程中推广并成功应用,这些课程的教师、学生作业资源形成了资源分享表格,实现了资源的有序和精准共享。在5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推广实践中,师生共建设文本、图片、二维绘画、动画资源6600多个,这些资源都实现了唯一性标签并汇总、展示在云空间平台当中。
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技能。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5]工匠精神非一日之功,是不断练习、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从平凡的技能锤炼中走向不平凡的过程。“职教新干线”云空间平台资源命名编码规范利用云平台技术和编码技术,让学生自主积累学习过程,养成不断学习、积累的习惯,实现终身学习,为将来深入学习、成就“大国工匠”奠定坚实的基础。
资源命名编码规范仍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①局限性。资源命名编码规范基于“职教新干线”和《二维场景》等课程进行设计,编码的资源覆盖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学校编码位数为两位数,并不能全面覆盖所有的高职院校,再例如缺乏对学生制作的实践项目作业资源优劣评价的编码段,不能体现资源的优劣。②不够智能化。教师、学生学习编码规范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在应用命名编码规范建设资源过程当中,需要在上传资源时进行手工编码,容易出现重复、遗漏、规则错误等情况,导致资源编码混乱,影响资源的精确分享。③不容易记忆,资源编码规范需要书写一长串数字和字幕组合的代码,虽然具有一定的识别性,但是编码段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需要反复记忆,并且编码片段又随着课程、实训项目、作业不同而有区别,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使用才能达到有序整理资源的目的。
“职教新干线”云空间平台资源建设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只呈现教师、学生的活动成果并不能体现互联网的特性,互联网有利于体现作业、作品的完成过程,有利于追踪溯源,这些特点需要精确的查找作为基础支撑,通过合理、科学、便捷的搜索设计缩短资源搜索的路径,实现更方便的学生学习过程的保留与分享,实现更直观的学生学习成果之间的比较,实现教师教学过程的进展情况。所以应当从盲目上传建设资源、盲目应用“职教新干线”当中总结经验,探索更多将空间资源条理化、系统化汇总和分享的方法,形成历史性资源积累。有序的、可精准定位分享的资源不但使师生受益,更能立足教学一线,进一步推进教与学双方面良性的互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