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网络培训课程设计*

2018-08-01张瀚月陈仕品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年14期
关键词:支教志愿者互联网+

张瀚月,陈仕品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一、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安排,把扶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目前,精准扶贫工作进入到脱贫攻坚阶段,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优先发展教育事业[1]。在整个网络支教扶贫体系中,支教志愿者前期培训是支教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志愿者的教学技能及自身素养决定着支教工作是否落到实处、是否去功利化。因此,对志愿者在支教前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必不可少。

二、目前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对贫困问题的持续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识到“教育扶贫”的意义所在。大学生主要通过“三支一扶”“三下乡”“西部计划”等形式进行支教扶贫,大学生支教是一项公益活动,不仅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的机会,同时还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带来了阳光与希望。但是在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得到重视,通过调整与采取相应措施完善整个支教活动,达到大学生与贫困地区孩子双赢的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支教活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动机功利化

志愿者本着为贫困地区带去先进的教育方法与理念为目的,但由于客观条件(如信息化的硬件设施等)和地区(如文化、语言等)的限制,无法很好地实现,部分志愿者认为自身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自身的能力得不到施展。由于志愿者对支教的期望太高,导致对支教结果不满意,支教目标不明确,支教行为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从而使得支教活动变为保研、考公务员的跳板,功利性较强。

2.缺少正规化、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没有支教经历,缺乏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缺乏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的能力,而师范专业及部分有过支教经历的大学生反映,绝大多数志愿者仅仅接受过短时间的教学知识和技巧培训,缺乏应急和后勤处理能力的现象尤为严重[2]。由于这些问题的产生,导致课堂教学系统性缺乏、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志愿者心理压力过大等结果。因此,在支教前期正规化、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3.缺乏标准化、科学性的筛选机制

支教志愿者的自身素质与能力在整个支教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影响支教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确保志愿者具有基本素质和能力,必须建立标准统一化、科学合理化的人员筛选制度,减少选择志愿者的随机性并降低支教的随意性。首先,应根据所需能力学习相应课程,制定可量化的统一筛选标准;其次,制定公正公平的筛选方式(如面试、笔试、演示等方式相结合),对志愿者进行全面的考核筛选。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培训的系统设计

ADDIE模型是一套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也是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最常用的系统设计方法,包括分析(Analysis)、设 计 (Design)、开 发 (Development)、实 施(Implement)、 评价(Evaluate)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输出结果可作为下一个环节的输入,而每一个环节的结束也能给前一个环节以反馈信息并据此进行调节[3]。基于ADDIE模型结合“互联网+”视域下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的情况,以志愿者分析、任务目标分析为基础,建立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体系,避免了培训的片面性;针对前端分析设计、制定个性化培训课程,避免了培训的盲目性,保障了培训质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并对各个环节开展及时有效的评估;对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数据汇总并分析,提供可视化的数据支撑;最终进行总结性评价,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ADDIE模型的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网络培训设计

分析阶段为前期准备工作,其基础是以大学生志愿者和支教任务作为分析对象,进行志愿者分析、志愿者参与支教活动的目的分析及支教活动中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分析,并提供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方案。

设计阶段根据支教活动所需的知识与能力为志愿者制定相应课程,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方法。课程形式主要以在线课程为主,包括直播课、录播课;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与半选修课。必修课指每一位大学生支教志愿者都务必学习的课程,包括情怀培养、安全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提高培训效率;半选修课指若在校期间学习过相关课程,出具相关证明可不再学习此门课程,但此板块其余不能出具相关证明的课程应进行相应培训,主要包括师范技能类课程、心理辅导类课程两大板块。

开发阶段不仅要完成培训资料的编制与开发、技术的实施,还应考虑教学环境的建设。培训课程主要以在线课程为主,因此硬件设施应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包括计算机、电子白板及录播设备等,为培训课程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了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应选择合理的教学媒体,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方式相辅相成,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分散志愿者的注意力。

实施阶段采用在线培训为主、线下活动为辅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对志愿者进行视频授课,同时志愿者也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提交作业,在线完成测试,参与在线讨论与答疑;线下主要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自主性探究,组员之间围绕着共同的知识建构目标而进行交流与协作。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彼此分享讨论与交流。在此基础上,综合线上作业完成情况、测试的成绩及线下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给予优秀志愿者合格证书,为大学选拔优秀志愿者提供参考依据。

评价阶段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测试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及时作出适当调整;同时在培训结束后,从认知层次、行为层次及反应层次三个维度开展总结性评价。认知层次指志愿者对知识、技能等培训内容掌握程度,采用在线作业、网上测评等方式来考查;行为层次指志愿者对知识运用的熟练情况,包括志愿者的主观感觉、其培训前后行为变化的对比及志愿者的自评,通常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评估表来考察志愿者培训后在支教过程中行为的变化,以判断所学知识、技能对支教工作的影响;反应层次指志愿者对培训过程与效果的满意程度,包括对讲师、培训科目、条件设施、培训方式与内容等方面的看法。

四、“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培训的课程内容设计

对于整个培训过程来说,较为完善的培训课程内容可以使志愿者具备支教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其发展与提升[4]。培训内容的规划与制定以及培训方式的选择与安排都成为关键的环节,相匹配的培训课程能使大学生志愿者发展与提升在支教活动中所需的能力,以线上学习理论加线下亲身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基础,构建了四个板块的培训课程,分别为师范技能类课程、心理辅导类课程、情怀培养类课程及安全知识类课程。

师范技能类课程指培训在教学活动中所需的教学技能以及基本素质等。贫困地区有许多留守儿童、孤儿等缺乏关爱的孩子,因此需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如何去关爱、疏导并引导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这类课程为心理辅导类课程;同时,还需让大学生志愿者了解支教活动的目的、当地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等,此类培训称为情怀培养类课程。此外,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独自生活时间少,生活经验不足,很少去到贫困地区生活,缺少一些生活技能、生活常识和应急能力等,因此需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开展安全知识类课程的培训,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网络培训的课程内容对应表

1.师范技能课程建设

此类培训课程以培养大学生志愿者教育教学知识及教育教学技能为主。线上通过微课、直播课的形式异步传授相关知识讲解,通过测试、讨论、答疑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补充讲解与完善;线下则组织专家讲座、对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借鉴、模拟课堂演示教学过程等。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发展与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师范技能。

(1)普通话能力

根据国家对教师普通话水平的相关要求,不同岗位对普通话水平的要求不一,但为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教学水平,普通话水平仍是硬性指标。本课程将邀请语言教师为支教志愿者讲授普通话的各项内容,帮助各岗位支教志愿者达到一定的要求水平。

(2)书写及书面表达

书写方面,本课程将从写字规范、板书规范、板书设计、粉笔字工整等方面对支教志愿者进行培训。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字体书写美观对于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并非师范生,对其书写没有硬性要求,故本课程以提升书写水平为目的。书面表达方面,由于高校大学生的书面表达方式良莠不齐,而好的书面表达是作为教师的基础标准,故本课程将从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学生评语、教学反思、活动反思等各方面对支教志愿者的书面表达能力进行培训。

(3)教学设计技能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学对象 (特定学习者)的特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最终支持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系统活动[5]。开设此类课程是为了提高培训效率和培训质量,为志愿者教授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升志愿者各方面的素质;同时教学设计也是大学生志愿者必备的关键师范技能。本课程会涉及到教学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组织技能、学情分析技能等方面。

(4)组织和指导综合活动技能

除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能力也是大学生志愿者需要了解和提升的。贫困地区学生没有丰富多彩的电子娱乐项目,他们更多是做团队游戏等。对大学生志愿者而言,组织并指导综合活动也是尽快融入学生集体、与学生做朋友的最好方式。课程将涉及活动方案制订、活动内容(项目)选择 、活动组织、活动评价、活动总结等方面,系统性地提升支教志愿者组织和指导综合活动技能。

(5)班主任工作技能

此类课程主要包括:①集体教育技能: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具有凝聚班集体、组织各种活动的能力及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能力;②个体教育技能:大学生志愿者需要具备了解学生差异性与共同性的技能、操行评定的技能、处理突发事件的技能;③沟通技能:要做到与各科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6)现代教育技术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技能主要指应用教学硬件设备和网络平台资源的能力。虽然贫困地区教学设备缺乏,但是大学生志愿者仍需具备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和教学软件编制技能,具体为会PPT、Flash软件的使用及制作、多媒体综合运用等。同时,具备使用网络平台资源的能力,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线上支教培训课程,与平台教师交流学习,现学现用。

2.心理辅导类课程建设

心理辅导课将对志愿者从社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几大方面进行线上讲解,并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心理韧性及社会支持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对一些基本心理测量量表进行讲解及应用,如儿童韦氏智力测验、比内-西蒙智力测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等。线下则组织相关讲座,对经典的心理案例进行分析并讨论学习,与心理专家进行面对面访谈等。

作为志愿者,处理贫困地区孩子的不同类别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支教活动的对象大多数为留守儿童及孤儿,由于成长环境的因素,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进行专业的疏导,本课程定位于志愿者为儿童带来心理上的抚慰和引导,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进而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情绪矛盾,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大学生志愿者需要加强和提升的。

3.情怀培养类课程建设

参加支教行动对于志愿者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其授课技能,在支教的过程中多了一份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满足了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但贫困地区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支教的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没有坚定的信念以及愿意吃苦为志愿事业付出的心,是难以持续到支教结束的。

支教不仅是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更是一种情怀。这类课程建设中,将从建立志愿者的服务奉献精神以及提升其社会责任感,从贫困地区人文素养、支教活动的目的及志愿者所具备的服务理念介绍为主,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从内心出发提升志愿者的服务奉献精神,更好地为支教活动作贡献。

4.安全知识类课程建设

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生活在城镇,鲜有机会去到贫困地区感受当地的人文环境,同时缺乏生活经验与见识,不能及时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与紧急事件。因此,需通过线上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相关安全知识类课程培训,主要以必备的生活技能、生活常识、应急能力为主。线下主要通过学习经典案例分析并总结以及实际操作等方式开展培训。

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网络培训这四类课程中的内容相辅相成,主要以情怀培养类课程为基础,志愿者只有了解支教活动的服务理念和目标,明确组织培训的目的,才能了解师范技能类课程和心理辅导类课程培训的重要性,才能充满学习的动力。师范技能类课程与心理辅导类课程又是整个培训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支撑整个支教活动,成为支教活动是否有效传授知识与理念、是否达到满意效果的关键因素。此外,安全知识类课程则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活动中的有效保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了生活技能。

五、“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培训满意度模型建构

在对顾客满意度评估中,最具代表性的测评模型当属ACSI模型,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质量研究中心的Fornell教授及其团队所提出的[6]。该模型共有6个结构变量,其中顾客满意度是最终所求的目标变量,顾客预期、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是顾客满意度的原因变量,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则是顾客满意度的结果变量[7]。ACSI模型不仅易理解、便于操作,更加结合了多种结构模型的优点,且适用于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网络培训满意度的评价。因此,本文以ACSI模型的理论与框架为基础,由志愿者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志愿者满意度、志愿者反馈和继续学习意愿为主体的满意度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培训满意度模型

(1)志愿者学习期望,指志愿者根据教学或学习的需求对网络培训及培训结果的预先估计与期望。在线学习环境下的志愿者期望,包括平台技术质量预期、学习支持服务预期以及教学过程预期。平台技术质量预期包括平台界面图文搭配、导航清楚明了、易操作等;学习支持服务预期包括教学支持、培训资源提供、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等;教学过程预期包括培训目标清晰、知识架构体系完整、教学活动开展的灵活性、作业及测试的有效性、评价方式的合理性等。

(2)感知质量,指志愿者在获取并使用某一资源一段时间后对其质量水平的实际感受[8]。同样,网络平台建构包括对界面图文的搭配、导航是否清晰、操作是否简便等的感知;教学内容与资源包括对提供培训资源是否丰富、是否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对问题解答等的感知;教学活动预期包括培训目标是否清晰、知识体系是否完整、作业及测试是否有效等的感知。

(3)感知价值,指志愿者对培训质量以及努力与成绩比例的评价。培训质量是对培训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努力与成绩是指在培训过程中努力程度与最后取得成绩的比例[9]。志愿者付出相同程度的学习努力,取得的学习成绩越高则志愿者感知价值越高。反之,志愿者的感知价值越低。

(4)志愿者满意度,是最终所求的目标变量。主要取决于实际感知与预先估计期望的差距,差距越小志愿者满意度就越高。

(5)志愿者反馈,指志愿者在培训结束后,提出建议、改进意见以及更换此项培训服务。

(6)继续学习意愿,指志愿者培训结束后,对整个培训过程以及内容较满意,会产生较强的忠诚度,主要表现为重复(继续)使用、推荐他人使用、口碑传播等形式。

六、结束语

大学生支教活动从开始发展至今一直备受欢迎,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志愿者的教学能力、服务意识等影响着支教活动的效果。互联网与传统的支教相结合,不仅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延伸,更是实现大学生教育载体的有效拓展;对大学生支教志愿者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培训方式,设计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不仅在支教前期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正规化、针对性的系统培训,还为大学选拔优秀志愿者提供了科学性的参考依据,对促进支教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支教志愿者互联网+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