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州安定书院的历史变迁

2018-08-01霍云峰

江苏地方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泰州学堂民国

◎ 霍云峰

安定书院 顾祥忠摄

北宋是泰州文教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开创局面的关键人物是胡瑗。胡瑗,著名教育家,世称“安定先生”。因其祖父胡修在泰州为官,遂举家南迁。他自幼敏而好学,通晓五经,又在外游历苦读,终成饱学之士。仁宗天圣年间,胡瑗先生带着一身学问回到泰州,在城内华佗庙旁边的经武祠设馆讲学。正是这段讲学经历,使安定先生对教学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念,为后来开创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苏湖教法”奠定了基础。安定先生一生著述颇丰,有《易传》《论语说》《尚书会解》《武学规矩》等百余卷传世,开创宋代理学先河,所以黄宗羲《宋元学案》将其列为宋代学术第一人,卷首即《安定学案》。宋神宗在他的画像上亲提赞辞:“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范仲淹称赞他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王安石尊之为“天下豪杰魁,事业望孔孟”;苏轼推之为“章为万世程”;司马光颂之为“苏湖之教,造士有术”。胡瑗倍受赞誉。南宋宝庆二年(1226),泰州知州陈垓在胡瑗先生讲学的地方设立书院,名“安定讲堂”,来纪念先生治学治教之功。《泰州志》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盛况:“选收生徒二十人肄业,聘博学者讲学,定期会讲。每逢会讲期,知州亲临讲堂,主持讲学行礼仪式。”安定书院成为泰州文教聚会之所。

明代,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一个以泰州命名的学术流派——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的创立者是著名的平民哲学家王艮。他出生于泰州安丰场盐户家庭,是王守仁弟子,却不拘泥于阳明心学,主张“百姓日用即道理”的观点,重视平民教育,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嘉靖五年(1526),王艮应泰州知府王瑶湖之聘,主讲于安定书院。求学者纷至沓来,弟子数百人,以平民百姓居多,但亦不乏徐阶、颜钧、王栋、王襞、罗汝芳、何心隐这样名宦高士。在讲学上也别出心裁,按《礼经》制着深衣、戴五常冠,“行则规园方矩,坐则焚香默识”。可以说,王艮的教育理念是胡瑗先生“明体达用”思想的新发展。嘉靖十七年(1528),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到泰州巡视,在安定书院中祀安定先生,并立《宋安定胡先生讲学故址碑》《安定祠》碑。嘉靖四十四年(1565),督学耿定向在安定书院增祀王艮。于是形成书院东讲堂祀胡瑗,西讲堂祀王艮的格局。晚明战乱,社会动荡,安定书院亦遭荒废。

清代,因为科举的兴盛,书院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安定书院也受到重视,几经修缮。康熙二十七年前后,泰州知州施世纶重修安定书院。乾隆五年(1740),知州段元文重新修葺院舍,并改名“胡公书院”,专祀安定先生。嘉庆二年,两淮盐运使曾懊捐资数千金扩建“胡公书院”,“建东西斋舍各两进,计十六间,另书舍一进,亭子一座,院内广植花木”,安定书院的格局渐渐形成。道光元年,知州赵钺又率士绅捐巨资扩建书院,“建牌坊二座”,即“振兴文教”“乐育英才”两牌坊,大门、二门,闲雅堂、会心堂、四至堂,奏雅亭、侠亭,东西斋舍各二进,规模宏敞,招生童120名。光绪五年(1879),知州刘汝贤率官绅集资扩建书院,房屋增至45间,规模为历史之最。光绪二十八年,知州侯绍瀛在胡公书院旧址创建泰州学堂,对旧址进行改造,增建新房至85间,“自春迄冬,凡十阅月,乃获竣事”,侯绍瀛亲自撰写《泰州新建学堂碑记》,讲述建学不易,勉励诸生:“既生安定之乡,复亲炙定安于堂”,应“好学深思,上希先生高风”,“以振先圣不传之绝学”。光绪三十二年,科举废止,泰州知州张浍改泰州学堂为泰州中学堂,校址仍设于胡公书院,直至民国元年(1912),泰州中学堂停办。

民国初年,科举已废,学校兴起。泰州近代教育体制在此背景下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民国七年,马锡纯、袁组成、杭斌等五人发起,在泰州中学堂原址上创办了泰县私立淮东中学,占地约十六亩,东西斋舍、礼堂、杂屋五十余间。由杭斌出任校长,泰县每年补助学校1000元。民国十二年,泰县县议会致函县公署停止了经费补助,杭斌辞去校长职务,由袁祖成继任校长,学校更名为江苏省代用第一中学,分高中部、初中部,成为完全中学。为了筹措经费,袁祖成以私人名义借贷甚至出售田产以维持办学,后来争取到省里每年4000元经费补助。建校四年后,即民国十六年,四月六日,泰州城遭遇军阀孙传芳所属五省联军攻占,烧杀抢掠,损失惨重。袁祖成死难,校舍、仪器、书籍等遭到极大破坏,学校不得不停办。五省联军退离后,省代用第一中学教务主任陈兆琛等人组成校董会,在省代用第一中学原校址上筹办私立时敏中学,校名取自《论语》中的两句:“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民国十七年六月,经中央大学核准,泰县私立时敏中学正式成立,陈兆琛为校长,仍分高、初中两部。民国三十年,泰县县城被日军侵占,中等学校相继迁徙或停办,时敏中学仍留在城内坚持教学。抗战胜利后,泰州各中等学校先后复校,泰县各界争请教育厅设省立泰州中学,经苏后青奔走呼吁,于民国三十六年,由江苏省政府下令并出资,私立时敏中学迁至平民工艺厂旧址,原安定书院旧址另建省立泰州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泰州市政府对全市中学进行整顿,民国三十八年(1949),改省立泰州中学为泰州地区泰州中学,合并县立泰州初级中学,为分部。私立时敏中学、私立扬子江中学、私立泰县准南中学3所私立中学合并建立泰州私立联合中学,亦分高中部、初中部。1951年1月,泰州中学更名为苏北泰州中学。1952年2月,私立联合中学的高中部并入苏北泰州中学。1953年,恢复江苏省建制后,苏北泰州中学被定为省属中学,并改名为江苏省泰州中学。1970年改为泰州市第一中学。1981年,泰州市成立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委员会,对全市中学的结构比例作全局性调整。泰州市第一中再次被定为省属重点中学,恢复江苏省泰州中学校名,校训“明体达用”,仍源于胡瑗的教育思想。

从北宋中期至今,在安定书院旧址上先后兴办了泰州学堂、泰州中学堂、私立淮东中学、江苏省立代用第一中学、私立时敏中学、江苏省泰州中学、省泰中附属初中等,这里一直是泰州有名的文化传习之所、教育中心,办学不断。而安定书院优良的教育传统、治学理念,在省泰州中学得到发扬光大,人才辈出,胡锦涛主席当年曾就读于此校。现如今,省泰州中学内西南角有一青砖二层小楼,就是胡主席当年读书时的教室,座位依然。

岁月悠悠,安定先生虽已驾鹤千年,但安定书院历经沧桑,几番沉浮,依然伫立。现在的书院,前后两进,面阔三间,单檐歇山,翘角飞檐,黛瓦红廊,掩映在绿树翠竹之间,古朴庄重,沉静肃穆。正门上悬原江苏省文联主席李进手书“安定书院”匾,有雕刻祥云凤凰与麒麟花纹的石鼓,门联为“精忠上仰将军岳,正学肯瞻教授胡”。厅内展出的是安定先生图文资料。书院右前方有一株银杏古树,相传为安定先生手植,寓意“常青”。历经千年风雨,依旧枝干遒劲,根深叶茂,见证着千年文化教育的传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安定书院、省泰州中学,这便是泰州人心目中的文教圣地,共同承负的先贤文脉。古老学堂的悠长韵味同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泰州学堂民国
幸福水天堂——泰州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泰州古韵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