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鸷山,桃源深处的守望

2018-08-01

江苏地方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太子红豆凤凰

◎ 丁 东

实际上,对鸷山的好奇,始于“鸷”字,一个生僻的汉字,饱含沧桑,从远古走来。

鸷山,位于江苏张家港凤凰镇西南,与凤凰山呼应,有所谓“前凤后鸷”之说。在鸷山东麓、西南隅,隐约能看到山坡状的地貌。走近瞧,整个山体变成了一个宽阔、深邃的宕口。每逢春夏之交,多雨时节,这里形成百丈深渊,仿佛是个“天池”。“曾经的鸷山,青山如黛。”老人们回忆。确实,昔日青山,如今已不能称其为山,远眺似土墩一个,只能算一座残山。何以至此?民间称:“鸷山石,不打自己着。”《虞乡志略》云:“鸷山采石,赤黄色,可发火。”也就是所谓的打火石了。不啻是打火石,山上有一种呈赤红色的石头,如鸡血般鲜艳,比较罕见,那时,村民不识宝物,后来才知道这是稀世珍贵的宝石——鸡血石。正是这宝贵的鸷山石,屡遭开采,经久不断,导致了现今鸷山的形态。虽然,如今的鸷山并不高耸入云,但留存有几处陡崖峭壁,些许巨石悬卧其间。入口处废弃的挖车,似乎诉说着曾经的不幸。

鸷山,以这样的姿态呈现,蒙着面目,他呼吸的声音,我们听得见。

轻叩历史的弦音,“山麓苍松千章,修竹万竿”,“为凤凰瑞鸟之护卫也”,原来“鸷山”竟是这么生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地老天荒,比之更远。“杭唷,斫竹,嗬哟嗨!杭唷,削竹,嗬哟嗨!杭唷,弹石,飞土,嗬哟嗨!杭唷,逐肉,嗬哟嗨!”先民的山歌声从远古传来,你可以想像,山明水秀的村野、平缓的小丘,到处毛茸茸的绿着。明净的水,环绕小丘,悠悠流淌,因风皱成涟漪。水里映着天上的云,白色的、彩色的,缓缓移动。一群农人,正合力拉着砍倒的树木,或合力拉着鱼网……这时,有谁起头,大家伙唱起来,由低渐高,歌声激越,愈发昂扬雄壮。“杭唷嗬唷”,终成一种经典的节奏和衬辞,憾动着山,憾动着云中的水、水中的云,于是这里不再寂寞,有了飞扬的美,回环的美,社会历史的美……这一切,是最古朴的诗、最生动的画。

关于鸷山,不得不提的是那棵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红豆树。《沙洲县志》记载,在凤凰乡徐市镇邓家宕,长着一棵红豆树,树高6米多,树围1.41米,相传为梁代(510年左右)昭明太子手植于鸷山,后明代御史徐恪移栽今处。如今,红豆树被精心呵护,另发新枝。周围建有红豆社区。相传红豆能避邪,小孩常戴在手腕上。“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又有男女寄托相思之意。也就是这棵红豆树,见证了昭明太子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梁武帝天监年间,萧统被立为太子,为承大业,父王责其在顾山香山寺读书。一年四月清明,太子逛庙会,邂逅一女子,见其襛纤得衷,修短合度,神情超凡,举止脱俗,顿时心生爱意。第二天,太子经打听得知,该女子是严塘边上万寿庵的妙云尼姑,万寿庵距鸷山法轮寺里许,太子借往法轮寺上香的机会,暗会妙云。交谈之中,太子得知妙云自小得到师太教诲,通音律,懂诗文,是位才女。太子庆幸自己遇到了知音。以后频频相见,相知愈深,倾慕之情日炽。数月之后,太子索性将读书之所移至鸷山法轮寺。此事传到了梁武帝耳中,便敕令太子离开鸷山法轮寺,前往虞山石梅苍圣寺读书。临别,太子与妙云共植红豆树,指树为媒,永结同心。后太子被软禁于苍圣寺。妙云相思成疾,不久撒手人寰。待太子寻机前来探望,不见昔日红颜,但见红豆树旁一座新坟。一对恋人,阴阳相隔。太子长跪坟前,泪如雨下。从此,郁郁寡欢,年不满三十,也随妙云而去。鸷山百姓因此称红豆树为“相思树”。此后千年,红豆树很少开花,难得结果,但凡开花结果,满树白色花朵绽放枝头,花形似鸡心,果实呈鲜红色。最近一次开花是在2001年5月6日。故事感天动地,让人唏嘘不已。没人认为这是传说,因有红豆树,更有法轮寺为证。

鸷山南麓山坳里,是法轮寺遗址,该寺毁于20世纪50年代,现仅存1株银杏树。据《重修常昭合志》卷十一《祠祀志·寺观》称:“梁天监间僧宗印建。”即法轮寺是在梁代天监年间(502~519),由宗印和尚所建。法轮寺为一方名刹,曾有中峰寺、广福禅院、赵庄庵三座寺庙为其名下别院。其建造时间当略早于永庆寺和永昌寺,是南北朝时期港城境内建造时间最早的庙宇。历经兵燹,至元末明初,法轮寺仅剩断垣残壁。明洪武五年(1372),由寺庙住持胜行和尚重新建造。永乐二年(1404),智昶和尚增建地藏殿、法堂及山门。到了清康熙年间,屋舍再次破损不堪,又有德全和尚主持大修,但因修复工程既耗时又耗资,德全和尚竟未能完成修葺大业而西归。旧志法轮寺沿革记述甚简,文人墨客却留下了不少游览鸷山和寺院的诗文。定居于凤凰程墩的明代兵部郎中山东按察副使杨仪(1488~1558),在炎夏六月夜游鸷山,撰《游鸷山记》。文中描写法轮寺四周“苍松千障,修竹万竿,寺后百步皆丛筿灌木,夹道如堵。忽有大石如削,负土而出,岩之上又有磐石覆之,势将倾堕,景甚奇也”(《海虞文徵》卷十一《记三·山水》)。明代廉吏徐恪的《游鸷山用壁间韵》七律诗云:“香刹深藏紫翠坳,岩亭长见薜萝交。繙经叶上虫书字,挂衲枝头鸟寄巢。谁似金山留赐带,先参玉版向齐庖。日斜茶白林间响,疑是松门过客敲。”吏部尚书吴一鹏(苏州山塘街玉涵堂主人)步徐恪诗韵撰《鸷山寺》和曰:“台阁参差枕涧坳,长松落落晚阴交。鹿衔细草奔平野,鸟带残阳认旧巢。骚客漫题留石壁,老僧清供出齐庖。五更侧耳西风里,听到寒钟第几敲。”诗人龚复澄再和徐恪诗云:“谁将兰若补山坳,四壁松萝紫翠交。廿载旧游僧结社,半空清响鹤归巢。华岩听讲来方丈,茗碗分香过客庖。犹记月明清夜永,悚钟隐隐隔林敲。”此诗不仅写景,还追忆了诗人与寺僧结友廿载、共品香茗,在月白风清之夜听钟赏景的难忘印象。

据当地居民所述,每逢初一、十五是鸷山法轮寺最热闹的时候,周边居民都会来法轮寺敬香。农历三月二十二日是法轮寺庙会。这一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会来此朝拜祭祀。寺庙内外,热闹非凡。姑娘们打着花阳伞,小伙子戴着草帽,在人群中窥视中意的人;小孩们相互追逐、打闹嬉戏。阵阵欢笑声与木鱼声、锣鼓声、叫卖声交织,三里外的村庄都能耳闻。而今,法轮寺荡然无存,断了香火,仅存诗文,空留遐想。但几十年过去了,乡亲们心中的信念似乎没有断,自发捐资兴建了新的庙宇。正门前,幸存下来的那棵古银杏树,矗立原地,虬枝繁茂,昂首苍穹。红豆树、法轮寺,躺在相思的怀里,见证着鸷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变迁。

留待他年说梦痕。比红豆树、法轮寺更有名、更显赫的当属水蜜桃。眼下,行走鸷山脚下的村落,田野、路边、宅旁,随处可见的是个子不高、树型蓬松的桃树。新中国建立初期,原鸷山村和珠村从无锡引进少量水蜜桃品种,作为庭院经济的主打产品加以推广。一方水土一方桃,土净、水清、气候适宜,让引进的水蜜桃一踏上鸷山土地就变得水灵无比,个大、皮薄、汁多、味甜、果皮易剥,凡尝过的,没有不说好的。20世纪90年代,伴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凤凰水蜜桃在鸷山兴旺开来,家家种桃,由原来的几十亩变成现在的近万亩。花开时节,粉红的桃花,汇成花海,绵延十里,一望无垠,游客络绎不绝。凤凰水蜜桃远销苏州、南京、上海等地。如今,桃树成了凤凰人的“摇钱树”,也成了全国地理标志。

抹开岁月的风尘,鸷山走过前世,迎来今生。今年开始实施的中新集团“鸷山桃花源”项目,一个美丽的田园综合体,正从掌上飞出。该项目依据山体特殊的宕口地貌特征,依残而建,变残为美,紧扣“源”“奇”两字,定位为“以桃源文化为底蕴营造的奇智旅居,以生态山水为骨架搭建的田园城镇,以多元主体为特色构筑的精品庄园”。其核心区鸷山绿谷,分“谷内”和“谷外”两大片区。谷内打造生态核心,以“奇”制胜,形成悬崖天街、缤纷花坡、悬崖酒店、观景绿岛、生态梯田等五大元素,建构陡壁揽胜、新奇体验的峡谷奇观;谷外依托田园本底,以“源”造景,形成桃源、水源、绿野三个单元,营造麦田飘香、桃园如画的生活气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出两年,你会看到,凤凰鸷山双山对峙,古街、桃园交相辉映,湖水、温泉曼妙静心,一河中流,步道伸展,田园似锦,水脉交织,粉墙黛瓦……缘溪踱步蜿蜒小径,忘路之远近。忽逢桃树林,夹岸数千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复前行,欲穷其林,直达桃源谷……这里有清净的气氤、观景的绿岛、缤纷的花坡、古老的水碾、原始的作坊、淳朴的民风。幽谷林间,良舍美池,桑竹田野,鸡鸣狗吠,让人仿佛穿越到了2000多年前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勾起无限乡愁。

“鸷山画图开,凤凰今涅槃。何以报君恩?桃花作嫁妆。”浴火重生的鸷山,以其特有的打开方式,续写着港城新桃花源记。

猜你喜欢

太子红豆凤凰
凤凰飞
太子洗马
当太子你可以住几间房?
《太子湾的春天》摄影
凤凰精选TOP10
无声的爱
那年桃夭,红豆暗抛
谁在千年前种下红豆
凤凰,就是凤凰,就是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