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
2018-07-31彭汪洋
彭汪洋
摘 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情感性评价与认知评价。本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重点阐述了何谓主观幸福感及其特点,相关的理论的研究进展以及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进行培养。
关键词 青少年 主观幸福感 相关理论 影响因素
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特点
Diner(1984)认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为在情感上和认知上对生活的评价。[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包含有三个维度:消极影响(negative affect NE)、积极影响(positive affect PE)和生活满意度。Neugarte和Cantril等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是否满意进行的认知评价。Bradburn和Watson等认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可用当下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状态进行衡量,当个体拥有较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拥有较少消极情感体验时个体感觉自己是幸福的。[2]刑占军(2002)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则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所拥有的客观条件以及价值需求之间的共同作用结果的主观的整体评价。
主观幸福感普遍被认为具有3个特点:[3](1)主观性,它的评价标准来源于个体内部的主观感觉,而不是依照外部世界给予的标准进行评价判断;(2)稳定性,主观幸福感要测量的是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生活满意度和相对持续情感状态,因此它相对稳定;(3)整体性,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主观幸福感的组成成分,因此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变量,而是一个整体综合的评价。
2 主观幸福感的哲学溯源
Aristotle认为幸福是以善为目的的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和美德即为幸福,幸福是社会目标和理想价值实现后精神上的满足于快乐;柏拉图认为善是幸福的核心追求,德谟克利特认为幸福是节制享受和追求灵魂的安宁。儒家哲学认为幸福来自人们的善行,道家的幸福是注重心灵的沉静,关注符合人性的,内在的幸福,讲究安命顺性。[4]伊壁鸠鲁认为幸福是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相比而言,灵魂的快乐带来的幸福感更加深刻与持久。弗洛姆认为:幸福是理性充分发展的一种状态,他认为有爱的人才有幸福。
3 主观幸福感的有关理论
3.1 目标理论
Cantor和Sanderson关心个体的差异和发展的变化,并与其所在环境的文化或亚文化评价有关,人们对目标的选择可能受到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自身的主观体验,当人们的目标与文化对人们的要求一致时,主观幸福感会增加。[5]目标理论还认为,个体的需要是否能及时得到满足和预期的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原因。主观幸福感的构成部分与目标是否实现有关,接近和实现目标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反之如果缺少目标或者目标未能实现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从而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3.2 判断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某一标准和自身所拥有的现实条件进行比较后而產生的主观感觉即是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标准可以是个体内部的,也可以个体是外部的。当现实条件高于这一标准时,主观幸福感较高;反之主观幸福感则较低。
3.3从上到下的理论和从下到上的理论
从上到下的理论又称为特质理论。因此它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拥有快乐特质的人也能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也能够对外部的人和事持有更积极的态度与看法。Costa等人的研究表明外向的人对积极的情感更为敏感,他们更容易对微小的快乐有所觉察,一般的消极情绪对他们的影响甚微,甚至没有影响。[6]
从下到上理论也称为状态理论。该理论认为日常生活中所经历事件能够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该理论强调外部事件对个人幸福的决定作用。
3.4 动力平衡理论
动力平衡理论认为人格特点只能部分地解释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为弥补这一理论不足,动力平衡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有一套平衡生活事件水平和平衡主观幸福感水平,且这两个水平以个体稳定的人格特点为基础。生活事件不发生改变,主观幸福感则保持在原来的水平;如果生活事件往积极的方向改变,主观幸福感就会提高,往消极的方向改变,主观幸福感就会降低,但是稳定的人格特点会发挥其平衡作用,因此波动的时间不会太长。在人格特质的调节下,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都迅速还原到平衡水平。[7]
4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4.1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
4.1.1 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和理解可以增强子女对生活的满意度,并在子女离开家庭以后的集体生活中持续产生影响。融洽的家庭生活氛围可以降低子女的焦虑水平、提高子女的生活质量,促进心理健康。[8]张建涛在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中比较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结果表明: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初中生在自我、人际、学校环境和课外生活的满意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9]在黄晓艳的研究中表明:在高中生群体中,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这些因子呈现正相关;[10]余小芳等研究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强的学生家庭气氛民主、愉快,并且成员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关心。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说明家庭成员间情感联系的亲密程度、个性的独立积极性、言行一致性和紧张程度这四个因子能预测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高低。[11]
4.1.2 生活事件因素
王极盛、丁新华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他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关系密切,个体体验到的负性生活事件愈多,幸福感越低。Huebner对生活事件和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生活事件对幸福感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12]在高中生的生活事件研究中发现,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学习压力的影响较大。[13]Maike Luh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生活事件会对认知上的主观幸福感和情感上的主观幸福感造成不同的影响。在跨样本的纵向研究中大部分生活事件对认知上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更大。[14]
4.1.3 社会支持因素
张洪霞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农村初中生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6]李志勇等人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自我和谐、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和谐在社会支持与消极情感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15]雷微的研究结果表明:商科生主观幸福感、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16]
4.2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部因素
4.2.1 人格因素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普遍的研究结果认为人格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7][18]黄晓艳的在高中生群体的研究中表明: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关性,其中人格因素的外倾性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10]尹海兰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有显著相关。外向稳定型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最高。[19]郑雪、王玲在大学生群体中对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人格维度、生活满意感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的负相关。[20]
4.2.2 应对方式
朱仁祥、周天梅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存在着应对方式这一中介变量,即自我概念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21]彭小红等人的研究结果得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应对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积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更有意义。[22]曾莉、廖凤林的研究显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都呈显著相关,并且这两个变量都能很好地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各因子,社会支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23]
4.2.3 价值观
现有的研究表明,個体的主观幸福感和个体的价值观密切相关。[24]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在不同价值观类型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主观幸福感较高的高中生具有踏实型价值取向,功利型和冷漠型价值观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有消极影响。[25]
5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通过现有的有关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文献可以了解到,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涉及诸多相关因素。这也为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参与。在家庭教养方式中,应培养青少年和主要抚养人之间良好的依恋关系,增进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给青少年民主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学校、社会应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安全有力的保护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上,也应加强对学生自身拥有的资源的探索,引导青少年以积极的视角思考问题,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冲突和危机事件。
参考文献
[1] mer Faruk imek An intentional Model of emotional Well-being:th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measure of subject well-being J Happiness,(2011)12:421-442.
[2] 张笑.自恋人格、自我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6:15.
[3] 严标宾,郑雪,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2):96-109.
[4] 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华南师范大学,2003.6.
[5] 张艳琴.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2:3-4.
[6] 张洪霞.农村初中生自尊、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聊城大学硕士论文,2010.4:3-4.
[7] 刘影.城市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526名初中生的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8] 胡洁,姬天舒,冯凤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16-17.
[9] 张建涛.单亲与完整家庭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
[10] 黄晓艳.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
[11] 余晓芳,雷良忻.民办高校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家庭功能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96-98.
[12] 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96-99.
[13] 肖建伟,石国兴.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2):75-78.
[14] Maike Luhmann. Wilhelm Hofmann.Micheal Eid.Richard E.Lucas.Subject well-being and adaptation to life events 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2.3(102):592-615.
[15] 李志勇.吴明证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3(18):346-348.
[16] 雷微.商科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5.
[17] 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32-35.
[18] Diener E,Lucas R,Oishi S.personality,Culture and subject well-being: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s of life[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3.5(4):403.
[19] 尹海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5.
[20] 郑雪.王玲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3.11(2):105-107.
[21] 朱仁祥,周天梅.中学生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4).
[22] 彭小红,郑谊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11(Z1).
[23] 曾莉,廖凤林.高中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
[24] 魏俊彪,张坤,张静.大学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22):87-89.
[25] 王晖.人格特征、价值观、生活事件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