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设研究
2018-07-31秦承宽
秦承宽
摘 要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当前,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认清现状、找出法治化建设的问题,寻找法治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而推进依法治校,营造公正、法治、和谐的校园氛围。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法治化 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合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重要的途径和载体。然而,高等学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也是依法治校的必然选择。
1 高等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往互联网空间的拓展,使教育的模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让思政资源的共享成为现实。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现出新气象。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网络环境下逐渐发生变革
一是网络推动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发生转变,即由“单向灌输”模式向“对话交流互动”模式转变。由于网络环境下交往的平等性和互动性,让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受教主体即时互动,开展双向交流,增进互相了解。二是网络推动着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发生转变,即由“他育”型向“自育”型转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可选择性,使大学生可以更加自主、自由的选择阅读哪类信息,接受哪种思想观念。
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丰富了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QQ、BBS、微信、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和网络平台都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场所,大学生只要轻按鼠标或者打开手机,就可以足不出户在网上“遨游”世界,可以方便地从网上获得各类资料和信息。目前,网络以其特有地方式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思政工作者及时拓展新思路、把握新形势、掌握新技术、运用新媒体,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丰富了学生教育管理手段,满足了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师生提供了自由平等的交流空间
网络环境下,师生间可以自由、平等地交流、能更加充分地表达各自的观点。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平等性,让广大师生通过网络参与学校的各项事务变得更加便捷,从而对校园民主建设产生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即时性与交互性,让师生间从“面对面”的教育模式转变成“键对键”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的改变,让“90后”、“00后”学生更乐于接受,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1.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有效的教育引导作用
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对师生的思想言论进行有效引导,能够有效发挥网络思政的教育引导作用。由于“90后”、“00后”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可塑性强、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经常光顾的互联网上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教育氛围,在社会、高校及师生之间建立了良性互动空间,发挥了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1.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因为网络自由度高、开放性强,大学生“三观”不定性、思想多变,势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聚焦开展,不利于形成问题导向,进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具有私密性,让其难以把控。容易造成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从而导致道德失范行为发生,甚至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第三方面,思政教育网络阵地的影响力制约着网络思政教育作用的发挥。许多思政教育网站缺乏优良的技术支持,导致高校师生关注度低,从而影响网络思政教育作用的发挥。
鉴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势在必行。
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保障其健康发展,必须立法规制。涉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初具规模,但仍然不够健全。
第一,缺乏有针对性的立法。目前,缺乏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制的直接法律规定;而教育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规章也多是以意见、通知的形式发出,效力不高;相关行政规范性文件及大多数高校的校纪校规也缺乏细化的可操作性的规则。
第二,强调道德因素而忽视法治因素,自律与他律不能均衡发展。伦理道德所代表的自律与法治所代表的他律并重而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让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想境界。然而,现实中我们往往是过多地强调道德因素,而忽略了法治因素。
第三,法制宣传与教育不足。健全的法治建设、良好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利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从目前状况来看,大学生对网络规制方面的法律知识不够了解,普通高校缺乏网络信息安全、网络规制等方面的法律宣传和教育,以上缺陷势必对大学生区分违法行为和合法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3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1 培育校园法律文化
校园文化承载着育人功能。随着依法治校的深入,校园法律文化建设日益重要。要培育校园法律文化,一可以开发网络信息教育平台,聘请专业的法律教师和学生在网上互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校园法律方面的疑难问题;二可以举行法律文化活动月,通过举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校园法律,营造良好的学法、懂法、用法的氛围;三可以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创办法律社团,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修养;四可以利用校园网、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媒体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培育出有良好法律氛围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
3.2 制定高校网络规范
高校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类法律性文件为依据,在遵循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相关网络规范,变成校规校纪。对于违反者,必须给予相应纪律处分,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直至开除学籍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者,必须承担相应刑事责任。从而让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制度的规范下得以积极健康的开展。
3.3 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
对大学生开展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可从以下方面展开教育。一要完善伦理道德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大学生开展公民基本规范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二要完善法律法规教育。组织大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教育大学生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三要加强网络责任教育。教育大学生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文明的责任和义务,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推动者。通过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自我控制能力。
3.4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法律教育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对于非法学专业大学生而言,要适当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提高该课程中法律知识的课时比例,让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一要灵活使用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要开展实践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法律知识竞赛、邀请法律专家现身说法等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第三,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高校要组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法律素质,提升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3.5 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体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关系最密切的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第一,辅导员可参与相关教学、科研工作,提升法治教育工作能力。教育部第43号令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要鼓励辅导员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为辅导员提升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条件保障。”因此,高校可以鼓励辅导员接受法律知识系统培训,并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學任务;可为辅导员参与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搭建平台,配备导师,全面提升辅导员法治教育工作能力,进而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
第二,辅导员要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注重培养法治素养。辅导员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培养较强的法治素养,是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辅导员是学生骨干遴选、学生党员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各类奖助学金评选等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而这些工作都事关学生切身利益,所以,辅导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带着法治思维开展工作。而辅导员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工作,必然在学生中树立起遵纪守法,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小娟.网络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前沿,2005.8:121.
[2] 邓叶芬.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8:83-86.
[3] 祁菲.试论如何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设[J].老区建设,2015.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