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好淮海战役的红色基因
2018-07-31胡明
胡明
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决战。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6日,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5.5万余人,消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精锐主力。淮海战役连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的经典战例和光辉篇章。值此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之际,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意义重大而深远。
战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徐州凤凰山东麓,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面对着镌刻在墙壁上的“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他由衷感慨:“为有牺牲多壮志!”
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大捷,很大程度上是靠全体参战军民始终保持着众志成城、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弥补了武器装备的不足,保证了战略战术的充分发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这一生动的比喻,赞颂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敢打敢胜的战斗意志,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战斗精神。
昂扬的战斗精神,基础是坚如磐石的信念。随着土地改革和新式整军运动的深入开展,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进一步加强,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更加懂得“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道理,使大家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淮海战役前,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都进行了深入的思想政治动员,充分讲清战略决战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排除各种思想障碍,增强了革命斗志。
攻坚克难,无往不胜。正是我们党始终倡导这种战斗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付出无数的心血、汗水乃至宝贵的生命,我们才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一个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尤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的永远奋斗来落实,要以真抓实干,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辉煌业绩。
勇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
大事难事见担当,担当需要铁肩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战区人民解放军各级指挥员勇于担当,敢挑重担,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敌制胜。
淮海战役开始,华东野战军全力围歼黄百韬兵团,中原野战军挥师东进,负责钳制、阻击徐州、蚌埠两路国民党援军的任务,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分割。进入淮海战场时,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野7个纵队又2个旅12万人,与黄维兵团人数相当,但是,因执行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任务时,重型装备或埋或炸,双方武器装备悬殊。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邓小平同志说:“只要歼灭了南线敌军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代价是值得的。”这充分体现了中野领导勇于担当,勇于忍受巨大牺牲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的大局意识。
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赞扬的是粟裕勇于担当的精神。1948年1月22日,粟裕給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邓小平发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称“子养电”),提出了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构想。因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构想,为表达自己的慎重,电报的最后粟裕用了八个字“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此时,粟裕不知道,中共中央在1947年12月的杨家沟会议上已经作出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中央决策是渡江南进,粟裕建议是在中原打歼灭战。经过缜密思考,粟裕回复中央,一方面就渡江南进的时机、地点和方法谈了意见,另一方面重申了自己在“子养电”中的观点和建议。中央经过研究,还是决定分兵渡江南进最能调动中原敌人回防。在休整准备渡江南进的过程中,粟裕反复权衡比较,认为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更为有利,于是第三次“斗胆直陈”。粟裕认为“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在即将执行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时,应当结合战争的全局进行思考,从全局上考虑得失利弊,把局部和全局很好地联系起来。全局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从局部看到的问题,也许会对中央观察全局、作出决策有参考价值”。
粟裕的三次建议,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在冷静而深刻地分析敌我形势的基础上,果断地作出了在淮海地区打一大仗的战略决策。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亲自起草《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对淮海战役的部署提出了具体意见。而作为第一线指挥员的粟裕,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敢于实事求是地向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不同意见,是难能可贵的。
勇于担当是一种政治本色。今天,我们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需要勇于担当的精神和意志。担当者既要提高系统思维、综合决策、驾驭全局的本领,又要跳出本部门本单位的圈子,善于从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看问题。新时代的征程上,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强化担当精神,自觉用铁的肩膀负起该负的责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项工作。
人民支持是中国共产党人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淮海战役胜利已经过去70年了,人们仍旧不断地在追问:为什么60万能够打过80万?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总能不断地、奇迹般地取得辉煌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
淮海战役进行中,解放区人民群众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它使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真正的优势,使这场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在总前委的精心组织下,建立了完整的支前和后方保障体系,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织成了纵横交错的支前网络,建立了粮站、兵站、民站、伤员转运站以及后方医院。据统计,当年苏鲁豫皖四省解放区动员民工达543万人,组织牲畜10万多头,担架20万多副,小车41万辆,挑子30万多副,还设立粮站110多处,供应粮食4.5亿多公斤,建立伤员转运站150多处,运送伤员11万多人,协助部队运输弹药1000多万吨。参战民工不仅用手推、肩挑、背扛等办法把生产的粮食和物资送到前线,而且还为部队搜集提供军事情报、配合部队看押俘虏、守护物资,维持地方治安等,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陈毅元帅曾感慨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对广大指战员充满了深厚的情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作出了无私的奉献,谱写了党同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动人篇章。
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在艰苦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无论过去、现在、将来,淮海战役精神都具有永恒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和红色养分。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更加需要传承好淮海战役的红色基因,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新时代新作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