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
2018-07-31黄承梁
黄承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论断产生的时代总依据及其历史条件,认真领会其精髓要义、实践价值和理论境界,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论述、科学论断及其思想内涵,无不以其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深邃性,全面而深刻地回答了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全貌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时代课题。关于生态文明的一般规律,就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关于生态文明的发展实质,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就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动力,就是“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就是“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治理,就是“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等等。这些论述和科学论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真正统一,极大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远见卓识。
全面系统学习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科学论断,就要追溯他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主政河北正定以来各个阶段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论述,从而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渊源。
上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同志刚刚主政河北正定,就负责制定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该规划中,有一句朴素而坚定的表达——“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着眼上世纪80年代初至上世纪末近20年间的发展目标,即“制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防止新污染发生,治理现有污染源”。
上世纪80年代末,习近平同志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他明确提出:“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种效益。”他说,发展林业具有同森林一样的生态效益,它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也可以作为闽东百姓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路径,因而,“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尽管他主政宁德仅仅两年时间,但是他却带领班子成员绘就了闽东林业振兴的蓝图,这就是确保到1995年第一个发展规划期,宁德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全区的绿化程度,分别要达到51%和70%,全区要完成荒山绿化任务。
本世纪初,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针对浙江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他深刻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要求人们以长远眼光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并以欠债还钱为例说,赚钱做生意,不能欠环境的债,否则,将来肯定要赔上高额的利息。因而,解决环境污染的历史欠债问题,既要主动还,还要早还,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在主政浙江期间,他提出了以“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为内容的“两山论”。他认为,“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这两山“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人们一度以牺牲自然环境资源为代价,以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没有顾及到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但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凸显,人们意识到“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要学会把种常青树当作摇钱树,使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两者浑然一体、和谐统一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本质的科学阐发。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其科学论断,核心就是始终牢牢把握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根本范畴,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如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本质所作的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提炼。从本质上讲,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一种更高级别、更高形态的发展状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必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论断突出体现了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全局观、系统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关于问题导向,他说,“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关于底线思维,他说,“生态红线的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关于全局观,他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关于系统论,他说,“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鲜明的问题导向、底线意识和红线思维,系统的全局观、大局观,展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宏大视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其创立的依据是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的是当时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是辩证法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及其科学技术辩证结合的科学理论。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深化了人类对传统自然界的认识,其中大量现实情况都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那个时代所能完全预见。在当代,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给出具有答案,也没有“生态文明”等专门术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关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还以当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历史趋势为研究对象,揭示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运行的特殊规律。这是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理念变革、发展洞见和科学预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适应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发展,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新的理論和实践境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