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擦亮生态宿迁金字招牌

2018-07-31宿迁市人民政府

群众 2018年13期
关键词:宿迁全域生态

宿迁市人民政府

宿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部署,积极落实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任务,坚持源头管控与制度约束并进、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先后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坚持统筹谋划和分类发展相结合,着力构建科学有序的空间格局,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充分运用并发挥好生态规划的引导、倒逼和控制作用,加快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促进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一是优化空间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高标准编制宿迁市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以乡镇为单元划定市域主体功能区,将市域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为绿色发展提供高效、集约、均衡、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空间。二是严守生态底线。着眼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先后编制生态红線区域保护规划、骆马湖和洪泽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达176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6%,生态宿迁的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三是严控开发强度。始终坚持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导向,实行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在省内率先启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融合”,合理调整耕地、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指标,加快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土地开发强度,全市土地开发强度保持在17%以下。

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产业结构变绿变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紧紧围绕江淮生态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这一定位,着力打造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进产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一是推动生态产业化。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宿迁良好生态环境资源禀赋,认真做好“生态+”文章,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生态+健康养生”“生态+农业”等,不断放大标识性特色优势,切实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生态向产业化、品牌化方向迈进。二是推动产业生态化。全面聚焦发展模式升级,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鼓励并引导纺织服装、机电装备等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产品换代、业态创新。大力发展环保门槛高、技术水平高、产出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的产业,加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产业项目招引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三是推动能源清洁化。认真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加快淘汰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落后产能。深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实现了去产能、压用煤、减污染的“三赢”,单位GDP能耗和煤炭消耗总量持续降低。以加强清洁能源供给为抓手,加大天然气、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利用,不断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能源结构更加多元化、绿色化。

坚持综合施策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在全面做好污染防治的同时,聚焦治理湖泊水环境、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和环境隐患,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是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气十条”行动计划,聚焦煤炭消耗高、产污环节多、污染排放大的重点行业和领域,积极开展扬尘、工业废气、燃煤锅炉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平均浓度达到国家“气十条”和省年度约束性考核目标,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水平稳居全省前列。二是打好水体污染防治攻坚战。按照“保好水、治污水、供优水”系统治水要求,坚持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配套、全域修复、全域清流“五全”治理,扎实做好水体整治、水体修复和水体保护文章。全面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扎实推进生态河道建设,打造水清林绿的生态走廊,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亲水环境。全市去年7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国考、省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均高于省年度考核目标。三是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把摸清底数作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扎实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确定污染的范围、程度、类别等基础上,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重金属专项整治、危废安全处置设施建设,有效控制土壤污染和危废等环境隐患风险。

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加快推进“三类”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容量。立足宿迁环境“原生态”特点,既注重解决现阶段环境突出问题,更注重着眼长远,推动生态设施类、修复类、提升类项目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一是建好生态设施类项目。围绕污染物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深入实施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尾水导流等工程,先后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有机生物处置中心、危险废物填埋场,生活垃圾转运处置体系基本健全。二是建好生态修复类项目。紧紧围绕“两河两湖”宿迁最大的生态资源,全面清理“两河两湖”范围内的违法设施和排污口,持续开展水体岸线保护与修复。骆马湖宿迁水域实现全面禁采,洪泽湖周边砂场码头全部取缔,河湖生态大为改善。依托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力推进洪泽湖生态特区建设,加快自然湿地退圩还湖、退渔还湿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三是建好生态提升类项目。持续推进百万亩生态成片林建设,大力开展道路河道绿化、农田林网、绿美乡村、“三化”基地创建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林木覆盖率和碳汇能力持续提升,不断筑牢宿迁生态底色。全市目前林木覆盖率达3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2%。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筑牢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始终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创新方式和路径,积极破除与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弊端,健全全域覆盖的管理体系。一是完善经济调控机制。坚持激励和约束双管齐下,率先推行河流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调节制度,持续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创新绿色金融政策,不断健全生态补偿、环保信用评价机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机制倒逼企业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形成谁损害谁赔偿、谁保护谁受益的利益驱动机制,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全面推行环保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制度,不断健全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责任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过错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进一步扩大高环境风险行业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行范围,夯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职责。三是完善执法监管制度。坚持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不断健全市、县、乡三级网格化监管的执法责任体系,以“硬措施”破解生态“硬约束”。坚持从源头上把好项目质量关和环保关,坚决把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拒之门外。

责任编辑:霍宏光

猜你喜欢

宿迁全域生态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生态养生”娱晚年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宿迁,宿迁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