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村 留住乡愁
2018-07-31林原
林原
2003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工作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开端,十多年间共有276个村落入选。2012年起,4153个村落被陆续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村落、振兴乡村,成了追索我们“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古村落保护尤须“放眼量”
“古村落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解古村落保护现状的人士难免都会发出这般感慨。因为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这一个个数字,如同一盆盆冷水,浇醒了我们对于古村落保护的期待,告诉我们滋养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古村落,正渐行渐远。《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则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乡关何处、乡愁何以安放,已成十分现实的话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呼唤“乡愁”,呼吁保护,我们的古村落现状依然堪忧?
相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相对于建造钢筋水泥的新城市、打造公园绿地景观,古村落的保护除了保护建筑,还涉及了文化、风俗、经济等方方面面,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护难度,更是让不少人对保护产生了误解、步入了误区,产生了诸如“空心化”保护、“标本式”保护、“商业化”保护等等名目众多的保护形式,只是这样的保护表面上看似保护了古村落,实际上却对古村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更有甚者让我们不可多得的、日渐稀少的文化瑰宝变为了一处处无法修复的“文化遗憾”。
我们要明白,保护古村落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不是为了留住一个建筑躯壳,也不是为了通过保护产生“一夜暴富”经济效益。保护古村落是为了留住我们历史的根,留住我们文化的魂,留住我们或深或浅的乡愁。由此,通过保护让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留住这一颗颗“活化石”,让它们在未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才是我们保护古村落的总基调。
按照这样的“眼光”,保护须是一种“活态”的保护,当因地制宜,抓住根本,注重特色。古村落贵在“古”,这个“古”不仅是局限于村落历史悠久,更在于通过古村落这个载体传承下来的文化脉络以及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因此,我们不仅要保住这个载体,更要留住文化脉络,留住风土人情。唯有如此,我们的保护才算是有效的、成功的。
保护与发展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任何只保护不发展,或者只图发展不作保护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以笔者身边的福建土楼·永定景区的保护开发为例,为什么土楼旅游能够越来越火爆?因为该景区在推动保护的过程中,具备了发展的眼光。走进土楼,观者不仅是观土楼这一个建筑,更是能够深有感触地体会到其中的文化韵、客家情、社会观。这就是“活态”保护的一个现实样本,不仅留住了当地人,更是吸引了外地人,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局面,值得借鉴。
保护古村落 留住乡土情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數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福建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大理洱海边的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鄂州市峒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