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通市“三留人员”生存现状与质量提升建议

2018-07-31罗国忠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昭通市妇女技能

罗国忠

(昭通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而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简称“三留人员”)则是“三农”问题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解决好“三留人员”问题,对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昭通市,地处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乌蒙山区的腹地,位于云、贵、川三省的结合处。全市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城镇化率低。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47.5万人,其中有苗、彝、回等23个少数民族54.2万人;全市11个区县有10个属于贫困区县;城镇化率31.49%。[2]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打工经济的蓬勃兴起,昭通市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三留人员”正成为昭通市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处理好“三留人员”问题,既是解决昭通当地“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昭通民生建设,维护昭通社会和谐稳定,也是贯彻落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举措。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了解昭通市“三留人员”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困境,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解决和改进建议。

三、研究程序和方法

在调查之前由拥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别编制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问卷,然后让具有丰富调查经验和熟悉当地实际情况的老师、学生和管理者经过充分讨论和修改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在进行调查时,先对调查者进行入户调查的培训指导,然后让调查者入户调查昭通市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人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方面的内容。最后把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描述性统计,以期较为准确地掌握昭通市“三留人员”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现状。

四、研究对象

调查者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对昭通市的“三留人员”进行了入户调查,最终获得有效调查问卷2 626份。其中,留守老人的有效问卷558份,留守妇女的有效问卷1 108份,留守儿童的有效问卷960份。

五、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昭通市“三留人员”基本生存状况

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分析,昭通市的“三留人员”从总体上看,其生存状况处于一般水平。具体可以从“三留人员”的住房、饮用水、生活费用、健康状况、医疗和社会治安等6个主要方面来进行分析说明。

1.住房方面

表1 “三留人员”住房状况统计

在住房方面,接受调查的“三留人员”中有55.5%左右的人住在砖平房中,住砖楼房的人只有17.6%左右,更有约25.6% 的人还住在土坯房中(见表1)。而昭通市所在的区域又是一个多种地质灾害频发的地方,约四分之一的“三留人员”仍然住在安全性极差的土坯房中,这无疑对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进一步分析发现,留守老人中更是有高达37.3%的人居住于土坯房中,他们由于年老体衰,应对灾害能力较弱,这需要引起极大的关注。

2.饮用水方面

对“三留人员”的饮用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67.6%的人能用上自来水,这占调查人员中的大多数,但留守老人中使用自来水的比例较低,只有43.5%。另外有26%左右的人饮用河水与井水,但也还有4.7%左右的人饮用雨水和塘水这种靠天决定的水源。

表2 “三留人员”饮用水统计

3.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的生活费用

在调查中问及每月生活费是否够用的问题上,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回答的差异较为明显。留守老人中约有68.4% 人认为充足、够用,只有6.9%的人认为缺乏、不够用;而留守妇女中认为充足、够用的人只占32.8%,认为缺乏、不够用的人则占22.6%。具体到每月生活费的使用数量上,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也有较大的不同。从表3可以看出,在留守老人中有69.7%的人的每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其中有高达21.9% 的留守老人每月的生活费不足200元,每月生活费高于800元的留守老人只占3.6%;而在留守妇女中每月生活费低于500元的人占34.8%,其中不足200元的只占8.7%,这远低于留守老人的比例,但却有25.8%的留守妇女每月的生活费在800元以上的水平,比例远高于留守老人。

从总体上看,在每月生活费的绝对数量上留守妇女都要高于留守老人,但在是否够用的问题上留守妇女的感受却低于留守老人。究其原因,可能是“生活费是否够用”的问题属于一种主观感受,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由于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的不一样,必然会影响他们的这种感受;另外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的人情往来、花费范围不同等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这种主观感受。

表3 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每月生活费统计

4.身体健康方面

调查中发现,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在接受调查的留守老人中有42%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有16.4%的人患过重大疾病。而在留守妇女中,有27.8%的人患有各种重、慢性疾病,有32.3%的留守妇女感到自己的身体比以前差多了。

5.医疗诊治

在生病后的治疗措施方面,“三留人员”中有41.2%的人能选择去医院或医疗诊所治疗,选择自己到药店买药治疗的人有44.6%,采用农村土方治疗的人占8.1%,另外有4.8%的人在生病后不采取任何措施,任其病痛自然发展。留守老人在医疗费用的支付上,感到支付困难的人占58.6%,另有6.1%的留守老人基本不能支付医疗费用。这都说明提高“三留人员”的医疗水平和医疗帮扶势在必行。

表4 “三留人员”生病治疗措施

6.社会治安

为了了解“三留人员”居住环境的治安状况,在调查中主要通过了解他们家庭和家庭周围近半年来是否发生过偷、盗、抢的情况来分析。在接受调查的“三留人员”中有13.8%的人的居住环境在半年内发生过偷、盗、抢的情况。而留守老人的居住环境的社会治安最差,有24.5%的留守老人的居住环境在半年内出现过偷、盗、抢的现象;其次是留守儿童,他们中有13.9%的人报告其居住环境在半年内出现过偷、盗、抢的现象。这可能与一些不法之徒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年老体弱有关。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整治。

(二)昭通市“三留人员”的发展困境和愿望

1.留守老人的发展困境和愿望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老人们普遍生活单调,精神孤寂。在调查中问道“您平时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多选)”时,有98.7%的留守老人只回答“务农”,除了干农活儿,他们的生活中基本没有其他内容。当然,这一方面与留守老人长期形成的勤劳、本分的生活习惯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当前留守老人的生活环境中缺乏文化娱乐设施有密切联系。另外,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很少回家,平时联系也较少,留守老人很难享受天伦之乐,所以他们缺乏情感慰藉,精神孤寂。

在发展愿望上,很多留守老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得到改善和好转。调查过程中,有56.5%的留守老人对自己当前的生活没有满意感;在生活改善的愿望上只有10.9%的留守老人没有愿望,其余的留守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希望在经济物质条件、情感慰藉、医疗、交通等方面得到改善。

2.留守妇女的发展困境和愿望

一是压力大,任务重。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家庭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肩上,她们既要赡养老人、教育子女,还要担心丈夫在外的安危,以及焦虑夫妻长期分开后的夫妻感情问题。在调查中,留守妇女在农忙时节无人帮助的占35.4%,赡养2个和2个以上老人的占67.7%,认为长期留守分居对夫妻感情造成影响的占65.5%。

二是掌握的技能少,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许多留守妇女缺乏必要的技能,都希望自己能学习一些技术,获得一技之长,但往往又找不到针对她们的有效培训。调查中,有39.1%的留守妇女认为自己掌握烹饪技能,有39.4% 留守妇女认为自己掌握缝纫技能。但她们的这些烹饪技能和缝纫技能仅仅限于农村家庭主妇的日常家庭便饭和缝缝补补而已,与严格意义上的烹饪技能和缝纫技能还有一定的差距。在问及她们是否想到要多学些技能时,明确回答没想过的只占33.8%,而在想要学习技能的留守妇女中又有75.1%人不知道到哪里去学习。

三是发展愿望强烈。在调查过程中,很多留守妇女不管是对自己家庭的未来发展,还是对自己生活的改善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愿望。对家庭未来的规划上,只有23%的留守妇女希望等丈夫回来一起在家务农,其余的人都希望今后通过做小生意或者定居城市等方式来改变家庭现状。

3.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和愿望

一是亲子关系不良,有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父母生活。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很难与父母见面,平时也较少和父母联系,对父母的感情日渐生疏,这对其成长必然会带来不利影响。在调查中,有61.7%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的时间在1年和1年以上,有22%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而宁愿和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

二是情感淡漠,人际交往意愿不强。留守儿童由于条件限制,人际交往范围狭窄,再加之长期离开父母,得不到有效的关爱,心理较封闭,交往的朋友较少,谈得来的朋友更少。因而他们对他人的情感往往也不在意、淡漠,主动与他人交往的意愿也较弱。调查中就发现,少于4个日常交往伙伴的留守儿童就占到了54.5%。

三是教育问题突出,学习意愿低。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偏低,偏科现象严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弱。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调查时主要从被誉为教育的两大基石——阅读和家庭[3]方面进行分析。在阅读方面,留守儿童的情况并不乐观。调查中发现有52%的儿童不进行阅读。即使在回答会阅读的留守儿童中,他们中又有绝大部分的人只阅读与课本学习有关的辅导书。而在家庭方面,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发展的影响也不是很理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生活,缺乏正确的教育培养和有效的管理措施。这种因家庭的不完整、隔代教育的不足等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不言而喻。这些消极因素必然会传导到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六、思考与建议

当前,“三留人员” 问题不仅关系到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和“三留人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决不能忽视的。如果三留人员的生存现状和困难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乡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政府和社会要站在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稳妥地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昭通市“三留人员”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的调查,提出如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良好的 “三留人员”常态化工作机制和完善的工作制度。“三留人员”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在明确职责下的共同努力。比如,以属地管理原则为基础,把解决“三留人员”生存和生活的问题的相关工作纳入到各级地方政府全年的工作任务中,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建立解决“三留人员”工作的领导小组和常态化制度,制定解决“三留人员”工作的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同时,要把解决“三留人员”的工作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年终考核目标,使解决“三留人员”问题的工作变成真正有人管、真正有人抓的良好局面。另外,其他相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例如公安机关依法对虐待或遗弃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治安处罚或立案侦查。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和支持研究的方式大力吸引各种社群团体和民间力量参与到关爱“三留人员”的工作中来。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群团体和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的多方协同推进的“三留人员”工作格局。

(二)提升“三留人员”的生活质量,加强基层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是关键。本研究的调查发现,农村基层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尽管党和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强“三农”建设,一直努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但是由于长期的历史欠账,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几乎是在零基础上进行,需要弥补和投入的内容太多。所以,加大对基层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和落实仍然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关键。另外,地方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对特定区域、特定人员建立帮扶救助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关心、支持 “三留人员”,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切实有效地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迫在眉睫。比如,根据留守人员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应急救助需要,向留守人员提供生活、医疗、生产等方面的应急救助服务,让留守人员难有所帮、急有所助、病有所救。[4]同时,建立和完善帮扶联系单位和责任人,把对留守人员的帮扶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快留守地的经济发展速度,推进特色产业建设,建立乡镇企业。广设投资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各乡镇应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初级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提倡农场式生产模式。村民提供劳动力与土地,政府提供相关种植和加工技术,以及宣传和促进销售。进而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促成当地人员就近就业,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从而共同致力于发展本地经济,实现亲情、乡情和谐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多重丰收。

(四)开展留守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留守人员中的青壮年多为留守妇女。但大多数留守妇女除料理家务和进行基本农业劳作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职业技能。留守妇女对技能培训的需求是积极的,相关政府部门应针对妇女劳动力的特征,分析市场需求,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例如,开展留守妇女的传统手工艺刺绣、编织等技能的培训。另外,加强留守妇女家庭教育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培养方面。

(五)政府、群团组织和民间力量要通力合作,加强对留守儿童服务机构的培育和建设。民政部已启动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全国101个县、1000个村推动形成以市、县儿童福利机构为骨干,以乡镇、村(居)委会为依托,以村(居)儿童福利主任、儿童福利督导员为工作力量的基层儿童福利工作体系。[5]这是培育和发展留守儿童服务机构的有力保证和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一直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社会效应。必将带动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但是,政府仍需要携手群团组织积极培养和扶持以民间力量为依托的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当前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现实情况下,在留守儿童问题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之前,各级政府都应该,也必需通过减免、补助等优惠政策进行引导、鼓励民间力量和社会资金积极创办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留守儿童家园等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并利用社会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优秀退休教育工作者等),让留守儿童在优质高效的服务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猜你喜欢

昭通市妇女技能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昭通市“省耕大讲堂”第二讲开讲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当代妇女的工作
画唇技能轻松
亲人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昭通市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