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

2018-07-31杜志国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6期
关键词:山西省城镇化水平

杜志国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 030031)

0 引言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存在着明显差异。自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2 000万人,年均城镇化水平提高近1.5个百分点,截止2017年年初,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7.4%,比2007年末提高12.5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旨在适应和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城镇化发展不均衡问题,为我国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基于此,科学衡量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及空间布局特征对区域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为未来一定时期内城镇化发展提供方向。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已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领域。早在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就对城市化理论、质量、地域空间结构、城市化与工业化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1-3],如今发达国家城市化相关理论和方法已日臻成熟,发达国家城镇化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如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高于80%。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城镇化发展担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与其他国家城镇化具有本质的区别。当前我国城镇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定量评价、城镇化发展模式与现实路径、城镇化的影响等领域。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型城镇化的涵义进行了解读,如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应包括社会、经济、城镇发展、制度等4个层面[4]。有学者针对我国当前处于转型期,提出现阶段的新型城镇化应注重在发展目标、发展机制、发展阶段及发展模式等方面的转变[5]; 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方面,王德利等[6]基于对城市化质量的评价对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及健康程度进行分析。赵永平等[7]分析了除西藏外我国各省份的城镇化水平,得出城镇化得分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差异特征,并提出相关措施以缩小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 城镇化发展模式与现实路径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致力于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其发展道路也具有中国特色,有学者从新型城镇化亟需解决的问题出发提出建设路径,注重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实现大中小城市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8-10]。同时坚持“两型”与“四化”互促共进,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监督相结合,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1-15]; 城镇化的影响方面,王发曾等[16]针对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对中原经济发展区提出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温远豪等[17]系统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对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影响,得出其新兴城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城乡融合、生态环境改善、人口聚集等五大方面。总体看来,国内研究对于特定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特征分析相对较少,山西省更鲜有研究。基于此,文章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空间5个方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模拟其空间布局差异,并提出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山西省地处34°34′N~40°44′N,110°14′E~114°33′E之间,土地总面积15.67万km2,其中山区面积约占80%以上。山西省现辖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运城市、晋城市、长治市、吕梁市、临汾市11个地级市, 119个县级行政单位,常住总人口约为3 681.64万人。截止2016年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2 8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 926.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 217.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19 9万元。山西省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 2016年底,太原市城镇化率为84.4%,处于全省大幅领先位置,大同市、阳泉市城镇化率超过60%,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市城镇化率超过50%,运城市、忻州市、临汾市、吕梁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镇化率不足50%。

1.2 研究方法

1.2.1 主成分分析法

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1(选取的第1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F2即选第2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1,F2)=0,则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3、第4,…,第P个主成分。

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及处理:输入数据—选择菜单—分析—降维—因子分析—设置选项。

表1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1.2.2 指标选取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巨系统,在测算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研究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及空间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创新性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未避免人为确定权重的误差及干扰,研究基于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测算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综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及代表性原则。

(1)人口城镇化:人口快速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今人口爆发式增长导致城市规模剧烈扩张,带动城镇化迅速发展。研究与传统城镇化相比强调以人为核心,从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密度等反映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

(2)经济城镇化:经济基础对城镇化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高校的经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可以反映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规模状况。研究从人均GDP、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表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3)社会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由传统仅重视经济。人口及空间的城镇化转变为体现社会进步程度,研究从每千人拥有医院数、每千人拥有医院数及公路里程方面表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4)生态城镇化: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新型城镇化必须在发展城镇化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环境保护,基于此,研究选取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方面表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5)空间城镇化:空间城镇化是从空间上表示城镇化发展状况,反映空间要素的聚集与分散状况。研究从建成区面积及人均道路面积方面表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

基于SPSS软件对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计算。首先,对指标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最后将前3个主因子作为山西省城镇综合发展水平的分析指标,累计贡献率均大于80%,提取结果见表2。根据山西省11个地市3个主成分因子值构建主成分因子矩阵,计算结果为山西省各地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表3、表4)。

表2 特征值和方差分析

表3 主成分因子分析

表4 山西省各地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

图1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特征

由表3可知,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内部差异明显,特别是省会太原市与其他地市的差距尤为突出。山西省11个地市中综合得分大于1的仅有1个,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其新型城镇化水平也居于山西省首位,具有其他地市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从太原市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值得情况来看,其各项指标均位于山西省前列。除太原市以外,山西省其他地市新型城镇化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综合得分在0.4~0.5之间的地市有大同市、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市、临汾市及吕梁市,这些地市均属于山西省的区域中心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整体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及社会生活,城镇吸引力较大; 综合得分处于0.3~0.4之间的地市忻州市,该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值较不均衡,指标间差异性较大,但城镇集聚作用较不明显,制约了该地市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综合得分居于0.2~0.3之间的有阳泉市、朔州市及运城市,该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值各项均较为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比重均处于较低水平,农业为其主导产业,且该地市各项功能较不完善,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全省落后水平。

2.2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特征

基于ArcGIS 10.2软件平台,运用Symbology功能将山西省新型城镇化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各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空间布局差异性较大,呈现出有中部向四周数值不断减弱态势,中心太原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周围城市吕梁市、临汾市、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市、忻州市及大同市等处于中等水平,处于山西省边缘的朔州市、阳泉市及运城市评价结果最低。晋中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较高,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但明显缺乏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作为全省太原市并未发挥出其辐射带动作用; 晋中地区周围地市次之,该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对周边城市的影响较小; 晋东北及晋西南地区发展水平最低,该区域内各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分排名均在全省末位,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3 政策建议

(1)加快建设山西省城市群。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内部差异明显,省域内存在高水平新型城镇化与较低水平城镇化共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因此,山西省今后重点发展建设城市群,从而实现中心城市率先发展带动周围城市城镇化发展,完成由低级城镇化阶段向高级城镇化阶段的转变。现阶段山西省中心城市区域竞争力及辐射带动力较弱,省域地市城镇等级较不合理,发展壮大城市群,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方案,从而充分发挥城市群的规模集聚效应,带动山西省各地市新型城镇化均衡发展。

(2)逐步缩小全省城镇化发展差距。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朔州、运城、阳泉等需加快探索,将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业化统筹推进,用转型发展拉动城镇化,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而提升山西省城镇水平及质量。

(3)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山西省长期以来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模式使得其城镇化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工业化发展,匹配度较低,产业结构较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山西省今后应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从而推动城镇化高水平发展。山西省应对工业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发展新型节能、低耗的资源型工业发展道路。大同市、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市、临汾市及吕梁市等地工业基础雄厚,但新型城镇化发展势必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单纯依靠工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必然行不通,因此,在保证工业继续发展的前提下也应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如金融业、服务业、电子信息业等新兴产业,有效提升第三产业比重。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可以有效推动人口、资源及信息的流动及聚集,低质量的基础设施不仅直接损害到人口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到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尤其阳泉市、朔州市及运城市3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医疗条件差,二、三产业发展落后阻碍了其新型城镇化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阳泉市、朔州市及运城市3市应不断完善经济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1)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除太原市外整体较低,太原市受省会影响资源丰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 大同市、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市、临汾市及吕梁市,受中心城市辐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次之; 忻州市由于城镇内部条件发展不均衡,其综合得分较低; 阳泉市、朔州市及运城市3市由于其农业占据主导地位,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于山西省总体水平。

(2)山西省各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空间布局差异性较大,呈现出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且中部向四周城镇化水平不断减弱。

(3)通过加快建设山西省城市群、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能够提高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水平。

分析该文可知,山西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较低,但空间差异显著。随着城镇化及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山西省经济发展较快,新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生态等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但该文在分析时,仅采用了1年数据,在选取指标过程中,基于数据的可行性也只选取了12个指标,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如何以长时间序列及多指标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山西省城镇化水平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张水平作品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家乡的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