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018-07-31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6期
关键词:金坛常州市城镇化

徐 莉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常州 213147)

0 引言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转型时期。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在对传统城镇化总结、完善及发展的基础上,在遵循我国社会经济实际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传统城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新”字主要体现在:新型城镇化更看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及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既强调协调发展,又追求互促共进[1-3]。2015年常州市已完成新一轮行政区划的调整工作,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要求也明显提升,《常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6~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常州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及城镇体系结构更加优化,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要将常州建设成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

近年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4-5]。国内外学者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受到社会、经济、人口的影响,但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非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也较好地契合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其中有的学者从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问题入手,研究其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认为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关系总体呈“倒U”形曲线,二者有一个最佳平衡点,但当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过快时,土地集约利用将会失衡[6-8],有的学者认为目前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摒弃仅注重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倡导注重生态环境、效率利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区域与城乡统筹协调的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道路[9-11],新型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大,呈现“S”形、半“U”形、线形及数曲线形的演化规律[12-14],方创琳等[15]对我国特大型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进行了深度解析,认为特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是未来10年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二是新型城镇化时空发展的特征分析,包括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概念与特征,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动力机制及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等[16-17],张宇[18]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协同演化的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得出长江经济带“人口—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滞后于“空间—产业”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研究结论,张燕[19]对2000~2013年中国城镇化水平的空间特征及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我国省际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高水平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与天津,低水平区主要集中在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肖峰[20]构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并将空间因素引入分析,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了空间的动态分析,得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空间正相关性较强,大部分地区呈正向局域相关和集聚; 杨洋[21]对山东省半岛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区域差异显著,但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以上学者的相关研究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江苏省常州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其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包含城市边缘区的不断扩张、人口的过度聚集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因此文章旨对江苏省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每5年为1个时间点,分析与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

1 研究区概况

常州市为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苏州、无锡构成苏锡常都市圈。截止2015年,常州现辖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武进区、金坛区5个市辖区和溧阳市1个县级市,总面积达4 385km2。常州市人口约为470.8万,人均GDP约12.272 1万元,常州市生物、林业及矿产资源丰富,二、三产业发达,教育、卫生、体育及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随着《常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6~2020)》的发布,确定了5个方面的任务和举措:一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是优化城乡空间组织格局; 三是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健全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目前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在新一轮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常州市小城镇还不具备快速推进健康可持续新型城镇化的条件。截止2016年,常州市城镇化率高达71%,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前景整体良好。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研究的指标体系研究较深入,而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还未统一,依据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新型城镇化更注重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全面提升,同时根据常州市各区、县的发展实际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指标确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及可量化性原则,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4, 16, 17],采用理论分析与频度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指标的获取与筛选[22],最终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及生态城镇化四大系统共构建13个评价指标。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经济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依托,社会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而生态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表1)。

表1 常州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2.1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是对主成分分析法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需建立全局数据表:若统计i个地区,使用相同的p个指标x1,x2,x3,…,xp进行描述,t年度数据表为xt=(xij)n×p,T年共有T张数据表,构成时序立体数据表,将T张数据表排序构成nT×p大矩阵,该矩阵定义为全局数据表。

(1)

(2)

式(2)中,Ti为新型城镇化得分值;Mm为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第m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2.2.2 熵值法

根据指标变异程度,采用熵权法修正各指标权重,指标间差距越大,则该指标权重系数就越大,反之亦然,公式如下:

(3)

(4)

其中,ei为指标信息熵;ωi为各指标权重值;h为城市数;Pi为新型城镇化得分值。

2.2.3 综合得分值

(5)

式(5)中,Ui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值,根据该文数据处理结果、常州市的发展实情及相关学者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众多文献及常州市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23],将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划分为4个阶段(表2)。

2.3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年、2011年及2016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常州市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发展数据库》及金坛区、溧阳市、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武进区的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上,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研究期2006年、2011年及2016年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分别为0.88、1.12、1.83,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由良好状态逐步优化为优秀状态。很多研究显示,城镇化率在30%~70%时,城镇化发展处于稳步加速阶段,常州市在2006年时的城镇化率就已达到60%,说明常州市城镇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后期。此时,常州市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常州市人口增长聚集现象有所减缓。随着常州市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率将会突破70%,此时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极易出现停滞现象,因此政府需跨越这个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制高点,进一步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寻找更深层次的制高点,提高、创新社会管理水平,建设常州“智慧城市”,既注重建设好有体有形、有质有量的城市硬件基础设施,也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的城市“软课题”(表3)。

通过对指标的权重值可以看出,影响常州市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3个指标分别为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工业废水达标率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其所占指标权重分别为0.131 6、0.127 2、0.123 9,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着重强调的重点问题——城镇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该研究中得到了充分深入的研究,生态城镇化指标层作为区别新、旧城镇化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包含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工业废水达标率两指标非常契合该文的研究内容,并且体现出了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总之,生态环境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影响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大重要因素(表1、表3)。

表3 常州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3.2 空间序列分析

空间上,常州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表现为以“金坛、溧阳”发展两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高值区,天宁区与新北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常州市中等水平,钟楼区与武进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研究初期,金坛、溧阳、天宁、钟楼、新北与武进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均低于0.7,新型城镇化水平低下; 研究中期,钟楼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为0.63,新型城镇化水平在2006~2011间并没有多大改善,水平仍低下,其余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提升均较明显,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良好状态; 研究后期,常州市整体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优秀,金坛、溧阳、天宁、新北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为较好状态,这几个地区城镇化质量改观较大,而钟楼区与武进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仍处于良好状态,优化趋势非常缓慢(表3、图1)。

同时,从研究初期至研究末期,常州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优化趋势呈明显差异性特征,常州市优化趋势最为明显,新型城镇化得分变化数值为0.95,其余地区变化趋势如下:天宁区(0.73)>金坛区(0.66)>新北区(0.66)>溧阳市(0.62)>武进区(0.59)>钟楼区(0.54),可以看出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础较好的地区,其优化趋势也很明显且遥遥领先,基础较差的地区,其优化趋势也不理想。金坛区、溧阳市作为常州市仅有的两个县级市,社会经济基础发展较好,受中心城市常州的辐射强度较大,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前景非常好,而钟楼区与武进区资源、区位等均与金坛、溧阳有一定差距,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受之前传统城镇化的影响较大(表3、图2)。

图1 常州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图2 新型城镇化发展动态变化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该文在深入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常州市及各区、县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与熵权法综合确权法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度与精度,对2006年、2011年及2016年江苏省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符合常州市各地区的实际发展状态,对今后常州市各区、县乃至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其理论与实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常州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发展趋势较好,其发展状态由新型城镇化发展良好逐步优化为较好,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各异,形成了以“金坛、溧阳”为中心的高值区,以及“钟楼、武进”为中心的低值区,天宁与新北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一般。研究期天宁、金坛、新北新型城镇化发展优化趋势较明显,钟楼与武进相对不理想。提高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方面要加大投资力度,资源、资金适当向两个地区倾斜,逐步发展适合两地区的特色产业,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引领区域发展作用,发展较好的地区(常州、金坛、溧阳)带动引领发展相对不理想的区域,使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逐步趋于均衡,呈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

影响常州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工业废水达标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房地产投资额及人均GDP。未来可有针对性地对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优化提高,首先,不断提升城镇生态环境,增加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提高城镇绿色水平; 其次,有序推进绿色节能改造工程项目,加强环境管控,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与奖惩措施; 第三,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人才、技术、资金的吸引能力,带动常州市经济发展; 第四,常州市当前人均GDP低于徐州、无锡等市,加快提高企业经营收入,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

猜你喜欢

金坛常州市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走“乐道金坛” 访“绿野仙踪”
“纸上神话”——金坛刻纸
2017金坛秋季旅游产品
家乡的城镇化
金坛茶叶 香飘海内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